前言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4 000多年前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时期。2 000多年前形成的“丝绸之路”跨越了亚欧大陆千山万水的阻隔,搭建起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商品交换、人员交流的桥梁。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不仅重新串联起亚欧贸易,而且发现了国际贸易新的交通网络,成为全球贸易(global trade)真正的开端。
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确定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格局,英国成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的中心,并主导建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以此维护其自身利益和维持正常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际贸易出现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逐渐形成“买世界、卖世界”的格局,一跃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和世界最大贸易国,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成为拉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在建设贸易强国的进程中,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①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地位的提高,旧的国际经济贸易制度受到质疑,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些职能被架空;②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国际经贸合作成效逐渐显现;③以阿里巴巴和亚马逊(Amazon)为代表的跨境电子商务(cross-border electronic commerce,以下简称“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形式兼有竞争和互补关系,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④自美国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诱发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全球化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但区域经济集团化明显。新时代这些变化和趋势将重塑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贸易格局,对建设贸易强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鉴于此,编写能够反映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变化新特点、新动态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本书主要由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部分内容组成,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既包括大多数教材所介绍的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也涉及新新国际贸易理论,而国际贸易政策部分则加入不少国际贸易前沿和热点问题,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大多数教材相比,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如下。
(1)第2版教材在保持第1版教材完整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前沿性的基础上,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的要求,结合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贸易强国的新态势、新政策的变化进行了修订,强化“理论体系完整,内容新颖前沿,突出问题导向,重视案例教学”的特色。同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满足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育要求。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2版)前言(2)在汲取已有教材体系、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更新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增添了中国国际贸易有关的政策和实践作为案例或者阅读材料,同时,还突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和跨境电商等内容。每章都安排有与其内容紧密关联的阅读材料,以扩充知识面或者全面掌握事物发展动向。
(3)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安排,部分内容往往重复出现在数门课程中,也由于教材篇幅的原因,为降低内容的重复性,本教材弱化了国际贸易投资、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等内容,突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核心内容,强化运用理论分析中国现实问题的能力。
(4)为提升教与学的效果,满足自主学习和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需求,本教材除了提供课后的思考题和阅读材料外,还以扫二维码的形式增加了课后即测即练习题及其答案。
本书第1版由付洪良副教授负责编写框架和拟定提纲,并负责对全书进行统稿和最终定稿。编写工作的具体分工为:付洪良负责撰写前言和编写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李志刚负责编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刘剑负责编写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于敏捷负责编写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2版的修订由付洪良完成,为体现理论前沿、案例和阅读材料的时效性以及教材内容的完整性,教材在第1版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修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国际贸易的著作和文献资料,在此对这些值得尊敬的专家、学者表示深深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付洪良
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