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所有经典动画电影里的角色,尤其是主要角色,都是“独特”的,他们拥有独特的个性、独特的外形、独特的抉择、独特的行动、独特的故事。他们虽然是“独特”的,但观众却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会感到有几分熟悉和亲切,也有几分生疏和新鲜。他们是立体的、鲜活的,他们的故事曲折离奇、动人心魄。动画电影里的角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被赋予人的灵魂的动物或者植物,还可以是被赋予生命的各种物体,甚至可以是拥有如人一样思维的“怪物”和“精灵”。每个成功的动画角色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被创造和塑造出来的,他们无不凝结着创作者的理念、经验、感悟、思考、推敲,以及对艺术创作矢志不移的追求。
如果把一部动画电影比作一幢楼房,那么角色就是地基和基石,没有了地基和基石,楼房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一部动画电影比作一个人的躯体,那么角色就是心脏和灵魂,没有了心脏和灵魂,人也就不存在了。在动画电影里,角色关乎着一切,也决定着一切。虽然角色形象必须依赖故事来塑造,但故事终归是角色的故事。没有角色的内心愿望作为原动力,没有角色的抉择和行动,矛盾冲突就不会发生和展开,就不会有故事的产生和发展。没有角色的关键性的决定和举措,故事也就不会有高潮和结局。当然,没有故事,角色也会失去依托,失去表演的可能。角色和故事的关系,是以角色为主的彼此依赖的关系。
要成功地创造和塑造角色形象,需要深化对动画角色的类型特征的认知,需要深化对动画角色特性的认知,需要深化对环绕角色的造型设计、道具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色彩设计的理念、思维和方法的认知,还需要深化对改编类动画电影中角色形象再造的认知。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确定了基本的框架,即以深化对动画角色的理性认知为中心,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和阐释,试图通过研究找出一些规律和可借鉴的经验,以期对动画的教学和创作有所裨益。
本书共分为8章。
第1章为“动画角色的类型性与独特性”,重点解析动画角色的类型特征,即通过同类型动画角色的共同精神特质,深化对动画角色类型性与独特性的认知。英雄类动画角色以人格的刚强,传达出捍卫正义的豪壮感;成长类动画角色以性情的艰辛改变,传达出成长的欢欣;情感类动画角色以深情的挂念和依恋,传达出情感的魅力;叛逆类动画角色以不满现状的突围,传达出沉思与觉醒带来的快意;梦想类动画角色以突破自身局限的不懈努力,传达出梦想激发潜能的愉悦;怪物类动画角色以丑怪外表的柔情,传达出人性的温暖。在解析每一种类型的角色共有的精神特质与内在动力的基础上,本章还对同类型的不同角色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同一类型角色的共性中研究了每个角色的独特性。
第2章为“动画角色的亦真亦幻特性”,重点解析动画角色将现实影像与虚幻影像或组接于一身,或重合于一身,或隐现于一身的几个范例,深化对动画角色亦真亦幻特性的认知。《玩具总动员》里的胡迪身为玩具,却以真与幻两种状态存在于两种世界里,在现实的人类儿童世界里,它是一个玩具,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存在;但在虚幻的玩具世界里,它是一个活灵活现的有生命的存在,是玩具群体的领导者。《昆虫总动员》把现实的人类世界与虚幻的蚂蚁岛叠加、重合在一起,使蚂蚁岛成了拟人化的世界。主角菲力虽是一只普通的小蚂蚁,却在与恶势力抗争中成为蚂蚁岛上的“平民英雄”。《超人总动员》中的鲍勃·帕尔是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把自己的超能力隐藏起来,一有危机事件出现,他便挺身而出,把他的超能力释放出来。亦真亦幻的动画角色和他们的故事,更真实地揭示了人性的真实。
第3章为“动画角色与跨类型空间设置”,重点解析经典动画电影跨类型空间设置的几个范例,深化对跨空间设置这种塑造角色形象的特异方式的认知。“跨类型空间设置”,即突破原有的特定空间的约定,为塑造超越属性和天分的“令人难忘的角色”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人猿泰山》中泰山的形象令人难忘,源于他身为人类,却跨越人猿两界,学猿、护猿,最后决意与猿类一起生活的故事;《圣诞夜惊魂》中杰克形象令人难忘,源于他身为恐怖之城的首领,却跨越恐怖与欢乐两城,冒充圣诞老人,最终招致失败的故事;《玩具总动员》中胡迪的形象令人难忘,源于他身为玩具,却跨越儿童与玩具两个世界,与爱护玩具的安迪心智交融、与戕害玩具的阿薛展开心智搏击,最终回到安迪身边恢复本真状态的故事……可见,“跨类型空间设置”这种特异的表现方式对于塑造角色形象确有独特的支撑作用。
第4章为“道具与角色内涵的多重关联”,重点解析道具表现角色内涵的三大功能,即标志功能、线索功能和节点功能,深化对道具与角色内涵的多重关联的认知。当道具是角色内心情感倾向的一个标志时,角色喜欢什么,留恋什么,向往什么,通过与他相伴的道具就可以大概了解。当道具是情节演进中的一条线索时,它本身就在制造悬念,牵动着角色命运的起伏,也牵动着观众心里的悬念。当道具是角色身处的环境发生转换的一个节点时,它通常带有魔幻的色彩。
第5章为“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非顺向关联模式”,重点解析经典动画电影的角色造型设计的几种“非顺向关联”的模式,深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多种可能性的认知。“非顺向关联”提供的启示是,善良的内心可以与丑或怪的外形发生关联;人的内心可以与玩具或机器人的外形发生关联,也可以与“蚁类”或 “鼠辈”的外形发生关联;追求目标的强烈愿望可以与小巧或笨拙的外形发生关联;神奇的能力也可以与“憨”或 “萌”的外形发生关联。人面可以与兽心关联,兽面也可以与人心关联,“面”可以改变,“心”也可以改变,“面”和“心”之间可以交错着改变。这些“非顺向关联”的模式和异彩纷呈的范例,都使得角色造型设计的魅力极大增强,对调动观众的观赏热情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贵的是,设计者在此基础上又做了深入的探索,在“非顺向关联”中加入“顺向关联”的要素,并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第6章为“角色精神特质的色彩诠释”,重点解析动画色彩设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倾向,深化对色彩诠释的独特功能、对揭示角色精神特质的独特作用的认知。色彩比形状更容易唤起观者的情感诉求,有着更为直观、更为细腻的传达属性。运用色彩的色相、纯度和明度为动画角色调配成专属的颜色,可以使角色的个性特征得到清晰明确的诠释。经典的动画电影里已经形成了对角色正义感与力量感、柔美感与典雅感、稳重感与沧桑感、阴险感与邪恶感的色彩表达范式,对于读者而言具有借鉴的意义。当角色的心境或身份因场合或境遇的转换发生变化时,用色彩来诠释这种变化,会使观众的精神为之一震,心情随之豁朗。
第7章为“动画角色的标签化动作设计”,重点解析动画动作设计的标签性、揭示性、关键性和趣味性特征,深化动作设计对角色形象刻画功能的认知。经典动画片提供了用动作刻画角色形象的基本经验,即让动作里有性格、有心态、有命运、有喜感。动作的标签性使动作的辨识度大为增强,观众可以通过动作辨识角色,并且能够认定只有特定的角色才能做出这样的动作。动作越独特,刻画性就越强,就越有可能成为标志角色性格独特性的典型标志。动作的揭示性使角色藏在内心里的情感情绪得以直观展现,角色因喜悦、恐惧、内心纠结而做出的动作都会使观众感同身受。动作的关键性使角色获得了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希望,是角色主动与命运抗争做出的决定性一搏,观众会高度关注角色的抉择与行动,心系角色的命运走向,并随着角色关键性动作带来的“柳暗花明”而放下心来。动作的趣味性拉近了其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感到亲切,从而使角色的吸引力大为增强。
第8章为“从文学角色向动画角色的转换”,重点解析从文学角色到动画角色的几个重要转换途径,深化改编类动画电影对角色形象再度创造和塑造的认知。从文学角色到动画角色的转换,基本的转换是角色形象塑造方式的改变,即由原著中的文字语言塑造转换成动画电影里的视听语言塑造,使角色形象的塑造方式和呈现方式直观化、视听化、影像化,也使受众对于角色形象的感知方式由阅读感知转换为视听感知。改编类的动画电影为了寻求出人意料之外的创意和让人耳目一新的鲜活感,往往着眼于改变主要角色的故事结构,转换情节发展的轨迹。无论如何调整情节,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生动有趣,能够激发观众的观赏欲望和热情,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由此就出现了这样的范例——原有的故事本就是喜剧性的,到了动画电影里变得更加风趣、更加幽默了;原有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到了动画电影里变成喜剧性的了,主要角色的命运走势连同性格特征都发生了改变。为了求新求变,改编类动画电影还常常改变原来的角色关系格局,添加一些具有魔幻色彩的、有趣的配角,以助力主角的形象塑造、剧情的推进、气氛的活跃和大团圆结局的形成。
本书是在作者的著作《动画角色解析》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融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大幅度调整和完善后形成的,与《动画角色解析》一书相比,本书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更突出教学理念,希望通过本书,更加切实地提高学生对于动画角色设计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本书每一章都特别设置了“创新实践环节”,因为如果单从理论上探讨动画角色设计容易让读者摸不清头绪,不知道该如何真正地去设计动画角色,所以创新实践环节中用更加简约凝练的语言总结了观点和技术要点,并分享一些创作思路、创作方法和创作技巧,展示部分学生的习作,以期给有实践需求的读者带来更为直观易懂的阅读体验,从中激发创作灵感。
为了让读者进一步通过实践来完成对动画角色设计的理解,本书的每一章都设置了“思考与练习”,针对每一章的知识点,并结合作者多年教学中积累的常见问题,布置具有针对性解决重点与难点的小任务,如果读者能够认真思考和完成每一章的“思考与练习”部分,一定会在动画角色设计方面收获颇丰。
虽然本书围绕动画角色形象的塑造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但由于动画角色设计所涉的内容十分广泛,本书并没有涉及其中所有重要问题,而是选择了其中带有关键性或趋向性的问题加以探索和研究。这是因为作者在多年的动画专业教学和毕业生实践指导中感到,对书中讨论的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的针对性和必要性更大一些。相较于系统、完整和严密的论述体系,本书的论述方式带有感悟和点评的色彩,这一方面是因为能力尚不及,另一方面也与个人比较偏好轻松易读的阐释方式有关。本书在出版后仍有可待完善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教。
本著作系辽宁省教育厅2022年度高校基本科研项目“数字动态艺术赋能CIS企业识别系统研究”(项目编号:LJKMR20221674)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月音
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