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投资需求也日益旺盛,民众对财富的追求和对财富保值增值的愿望愈加强烈。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证券投资理财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证券投资理财知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有效培养证券业从业的后备人才、持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全面增强广大投资者的自我提升能力,已成为一个既重要又紧迫的课题。本书的编写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时代的迫切需求。
新中国的证券市场起步于1981年国家发行国库券。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并于1990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标志着新中国资本市场新时代的开启。1991年4月1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宣告成立,并于同年7月3日正式营业。这两家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不仅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由分散的场外交易进入集中的场内交易,也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由摸索发展阶段进入规范发展阶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一同脉动”,它不仅在股权融资、价格发现和资产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推动了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创业与创新的活力,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得到了显著提升。与1990年12月上市的“老八股”(第一批上市的8只股票)相比,总市值增长了约3.5万倍。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4年2月1日发布2023年12月统计月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境内股票市场共有上市公司5346家,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分别为2263、2844、239家。分股份类型统计,仅发A股公司5113家,仅发B股公司11家,A+B、A+H等多股份类型的公司222家。A股市场市值共计85.54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位,总市值规模约占我国当年GDP总量的2/3。
自2012年9月《证券市场分析》首次出版以来,在学术界和实践界均得到了广泛认可,2019年10月该书第2版出版后,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目前,该书已被国内数十所大专院校师生用作指定教材或参考书,这给我们带来了极大鼓励。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的要求,满足我国金融证券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并结合我们在教学和研究中的最新体会,我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完善与补充。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力求保持第1、2版教材的鲜明特点。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把握证券市场分析的基本原理,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市场紧密融合。②应用性强。通过对证券市场分析的各种理论与方法进行充分的比较,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它们的适用场景、优势及局限,进而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③深入浅出。通过大量的表格、图解和具体案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应用证券市场分析的理论和方法。④反映最新理论和应用成果。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及时纳入教材中,提高读者对证券市场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新增了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章节、衍生证券基础知识章节以及证券市场发展成就篇章,删除了量化交易相关章节。本次修订全面展现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证券市场建设和发展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具体来说,《证券市场分析》(第3版) 的修订主要内容如下。
(1) 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篇中,增加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章节,详细介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按照2019年12月2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中关于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等重要精神。
(2) 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篇中,增加衍生证券基础知识的相关内容,着重介绍衍生在风险对冲与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旨在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强调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等核心理念。
(3) 证券市场基本分析篇中,删除了量化交易的相关章节。
(4) 增加第五篇证券市场发展成就篇,本篇包括三章: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发展现状、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发展现状、新三板市场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市场运行、市场规模、上市企业等方面,全面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获得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同时得到了安徽省教育厅和合肥工业大学教务处、经济学院以及合肥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参与本书各章的编写人员如下:合肥工业大学/合肥经济学院张本照教授(前言、第一、六、七、九、十五、十六章、十七章),合肥工业大学汪文隽副教授(第二、十三、十四章),合肥工业大学王海涛副教授(第十、十一、十二章),合肥工业大学黄顺武教授(第三、四章),合肥工业大学张根文副教授(第八章);合肥经济学院费爽讲师(第五章)。全书由张本照制订修订计划,并由张本照、汪文隽、王海涛共同最终统稿完成。此外,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张择佑、赵文杰、袁文凡、朱晨晨、汪敏文、夏念暖、冯汇佳等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参与了文字校对和视频制作。在此,对以上相关支持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并在书后列出,在此,编者对这些作者和网站资料收集者、提供者表示衷心感谢。若有遗漏,万望见谅。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且编写时间仓促,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证券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进一步修订。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