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1. 中国需要更高层次的“双创”教育[   “双创”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本教材内容简介中的“双创”人才则是指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自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创新水平和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已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新产业、新生产方式、新技术工人的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40多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国在传统产业中的世界制造中心地位,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促使中国急需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在国际竞争中的新优势。

  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创新转变传统的基于资源基础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基于资源基础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创新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主要依靠资源的开发和消耗,忽视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新型创业形成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竞争力。中国经济发展是依托新的企业成为经济主体,促进创新型创业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实现新型创业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在面对全球化竞争和技术变革的挑战下,面临着多种发展瓶颈,而创新型创业则可以通过引入创新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理念,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绿色低碳、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新的动力。创新型创业可以为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新型创业作为创新的源泉和孵化器,可以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通过创业者的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研发和应用,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壮大。

  加强“双创”教育是促进我国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手段。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竞争加剧,创新和创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为拥有庞大人口数量和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正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挑战。因此,加强“双创”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双创”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还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业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可以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加强“双创”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还可以促进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需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双创”教育。虽然中国“双创”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随着全球格局的发展变化,新产业的出现,新科技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中国的“双创”教育需要从大众教育转向精英教育,尤其需要加强高学历人员的“双创”教育。此外,还要将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双创”教育,提高“双创”教育效率,提升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如何发展高层次的“双创”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2. 修订本教材的原因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第一版获得了多所高校学生的广泛认可,也得到了许多教师的一致好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存在一定的短板。

  首先,部分案例较陈旧,已经不适应新时代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第一版中的部分案例侧重于现象总结及理论知识的传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创新创业典型,但我国的创新创业实践是世界上最特殊且又发展最迅速的,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涌现了大量创新创业公司,本次改版需要把这些案例加入教材,供学生学习、思考、借鉴。此外,一些案例局限于当时产业发展背景,缺乏对于新兴行业和新兴技术的分析,导致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

  其次,第1版教材中的信息化手段不足,已不能适应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可以通过各种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来获取知识与信息,而第一版教材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考虑学生对于即时、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同时,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变得碎片化,他们可能需要在公交车或地铁上、午休时间或晚上进行学习,但传统的纸质教材无法随时随地提供学习资源。因此,新版教材借助信息化技术,将教材数字化,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子设备获取学习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本教材编写组分工

  本教材由福建师范大学担任全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团队负责编写,团队成员共有13位教师,拥有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丰富的专业背景,具备多元化知识,能有效地形成互补效应,经过多轮头脑风暴讨论和磨合,不断打磨和优化教材框架设计,共同打造高品质教材。

  本教材具体编写分工如下。教材总体设计与前言由魏国江负责,第一章由林孔团负责,第二章由王珍珍负责,第三章由罗小凤负责,第四章由唐杰负责,第五章由鄢琳负责,第六章由雷鸣负责,第七章由方蔚琼负责,第八章由林舒负责,第九章由肖光顺负责,第十章由林翊负责,第十一章由陈妮负责,第十二章由李曙霞负责。

  本教材的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极大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中国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材编著及出版耗时较长,对诸多新问题和新现象关注不够,因此难免存在不足,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不断改进。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