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明确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行“人工智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自2017年首版以来,被国内二十多所院校采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被评为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并获得首届河南省教材建设二等奖。为进一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进行第3版修订.修订工作立足以下两点:
第一, 创新理论知识更新完善,彰显新时代特色。
本教材修订内容中新增了创新思维、创新战略、创意开发等创新相关内容,创新创业理论内容更加系统充实; 修订教材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积极向上,彰显新时代特色。
第二, 本土化创新创业案例贴近学生,双创实训导向明显。
本教材中的创业案例使用了大量的本土化创新创业案例,“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导向明显。更融入了黄河科技学院学生的创业案例,案例鲜活,原创价值高,更贴近学生、更具有信任度; 更新了部分实践项目训练内容,对理论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实践导向性更加明显。
教材编写组倾力打造配套课程公众号——黄河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七喜创客,与教材匹配的校内课程“创业基础”获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本科课程,配套的在线开放课程“创业基础”(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HSTU1002920002),欢迎大家关注和学习!
第3版教材由杨雪梅、王文亮任主编,负责总体设计和审稿定稿。张红玉、岳佳坤任副主编,负责修改统筹工作。第一、第二章由岳佳坤修订,第三章由宋海静修订,第四章由田瑞青修订,第五章由李娜修订,第六、第七章由王爽爽修订,第八、第九章由吴昊修订,第十、第十一章由张红玉修订。在修订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谨向这些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受到以下项目支持: 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项目(教高厅函〔2022〕22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 “四创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2024SJGLX0578)、河南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教高〔2023〕394号)、河南省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数智赋能、赛创引领: 虚拟教研室驱动的跨学科教学模式重构及实施路径研究(豫高教学会〔2025〕28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项目——数智化背景下基于虚拟教研室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2025JYQS0415)。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指导。感谢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河科技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创新创业学院名誉院长刘人怀教授,
著名生涯教育和创业学专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副院长李家华教授,
清华大学雷家骕教授、吉林大学葛宝山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鲁若愚教授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高晓蔚等编辑的辛勤工作。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敬请指正。
编者
2025年4月
第1版前言
中国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责无旁贷,恰逢其时。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并于1934年又提出了创业的概念。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启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航程。目前欧美等创新型国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普及,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逐步开展。1998年教育部首先在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下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需求。
针对在校大学生编写一本创新创业教材很有必要。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学创新创业教材应运而生。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在翻译国外教材的基础上,自编创新与创业类型教材较多,从某种意义上基本满足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但编者认为,目前已经出版的教材要么属于创新管理类,要么属于创业管理类,在创新创业知识体系融合上不免有“两张皮”现象。虽雷家骕教授等国内大咖也做了这方面的领先型探索,但对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稍有欠缺。本书编写者根据近几年讲授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体会,就写了这本小书以示探索。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易读、易懂、易用,贵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
本书以创新创业过程为内容主线,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内涵与特征、创新创业思维、创意开发、机会选择、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创业资源、创业融资、商业模式、创业政策和创业计划书等,满足教育部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本书由杨雪梅、王文亮任主编,负责总体设计和审稿定稿,并分别编写第一章和第十一章。张红玉、岳佳坤、李瑞任副主编,负责章节编写和修改统筹工作。第二、第三、第四章由李瑞编写;第五、第六、第七章由岳佳坤编写;第八、第九、第十章由张红玉编写。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谨向这些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清华大学雷家骕教授、吉林大学葛宝山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鲁若愚教授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雷家骕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高晓蔚等编辑的辛勤工作。
由于编者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所限,书中疏漏和不尽如人意之处难免,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以再版时予以修改。
杨雪梅王文亮
2017年6月
前言
党的二十大高瞻远瞩,深刻洞察到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紧密交织的内在联系,将三者并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精准定位,犹如为国家发展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清晰地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些重要论断对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认为,人类历史无论古今中外,创新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和关键在于人才,在于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质量的、敢闯会创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人才。广大青年学子想要通过创新取得成果,必须具备责任心、耐心和好奇心,同时需要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勤奋的品质与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阵地”,这是由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人才成长规律及大学具备的优势特点所决定的。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创业观、创新思维的培育,对他们进行指导和服务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尤为重要。其中教材是最为重要的知识载体。
由杨雪梅教授、王文亮教授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修订再版,对此,我表示由衷的祝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从国家的创新创业战略出发,结合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实际情况,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的原则,突出案例“本土化”、学习形式“信息化”。教材更加体现系统性、现代性,以及创新创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很乐意将此书推荐给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以及创客朋友们,期待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中国高等院校结出累累硕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高等院校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坚信,在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共进中,我们必将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向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河科技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黄河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名誉院长
2025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