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当前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内容安全成为亟须关注的重要议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和处理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从个人的社交媒体动态到企业的机密文件,再到国家级的安全情报,信息的流通无处不在,其安全问题也愈加凸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并指明“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布局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内容安全不仅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安全的核心环节之一。网络和信息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维护信息内容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实现长治久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书系统地介绍信息内容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保护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应用涉及信息内容监测、网络诈骗和虚假信息检测、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等,甚至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等。通过学习网络数据捕获技术、分析技术以及版权保护技术等内容,读者不仅应掌握相关技术,还应深刻理解其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期望读者通过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信息内容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并对其应对策略有更为全面的掌握。全书共7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着重阐述信息内容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要素。首先,介绍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包括网络空间安全的基本概念、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及其本质。其次,介绍信息与信息安全基础,包括信息的本质、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属性和信息安全的发展。再次,介绍信息内容安全基础,包括信息安全技术框架、信息内容安全的研究方向、信息内容安全典型事件、信息内容安全技术体系。最后,介绍相关政策和法律,包括网络主权及其基本原则、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思想和网络空间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能够对本书内容有全面的了解,为深入探索信息内容安全技术打下基础。
第2章深入探讨在网络环境中被动获取信息的关键技术。本章从网络基础知识出发,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网络数据获取的全面知识框架,包括TCP/IP体系结构、以太网以及常见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本章重点介绍网络数据包捕获技术、网络协议分析技术以及网络数据包生成技术,这些技术对于理解数据在网络中的流动和处理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些理论知识,本章还详细介绍网络安全开发包的使用和高性能捕包平台的工作原理。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能够掌握网络数据被动获取的关键技术,为进一步的信息内容分析和安全管理提供坚实基础。
第3章介绍网络信息主动获取技术。首先,探讨各类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包括导航类目录门户、检索式搜索引擎以及移动端社交网络,并分析Web 3.0的快速发展对信息获取方式的影响。其次,介绍互联网信息主动获取技术,包括互联网主动获取基础知识、网络数据采集调度技术和高级网络信息采集技术。再次,介绍网络信息存储技术,包括网络信息存储格式、网络信息索引技术、互联网数据的存储技术、互联网数据的计算技术。最后,介绍网络信息预处理技术,包括半结构数据抽取技术、中文文本处理技术和文本向量化表示技术。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能够深入理解网络信息主动获取的方法和技术,为更高效地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打下基础。
第4章深入探讨文本处理和网络内容分析中不可或缺的字符串匹配技术。首先介绍了字符串匹配的基本概念,明确其定义、主要应用场景及其分类,为读者揭示字符串匹配技术的广泛应用价值。随后,深入分析各种字符串匹配算法,详细阐述这些算法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效能对比。其中,着重介绍了单模式匹配算法和多模式匹配算法,分析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和优势。本章使读者以全方位的视角理解字符串匹配技术在信息内容安全领域中的关键作用,帮助读者掌握其核心技术和应用方法。
第5章主要探讨如何识别信息内容是否涉及非法或非授权情形,包括谣言传播、敏感信息泄露、意识形态渗透和恶意舆论操纵等风险类型。本章系统介绍了多项关键技术方法,如文本分类、文本聚类、情感分析、热点话题识别与社交网络群体发现等。其中,分类与聚类技术用于挖掘潜在主题结构;情感分析旨在量化用户态度与情绪,为舆情分析与引导提供依据;热点话题识别和社区发现则有助于揭示社交网络中的群体结构与信息传播模式。这些方法共同为风险源头定位、恶意内容理解及威胁影响评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构成信息内容安全分析体系的核心基础。
第6章侧重于信息内容的安全管理,讨论如何借助有效管理手段实现非授权信息的剔除与授权信息的保护,从而保障信息系统的稳健运行。在技术层面,重点介绍了基于TCP RST的会话阻断机制及其在信道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同时,针对P2P这类去中心化分发模式带来的特殊挑战,提出结合分布式测量与识别的管控策略。该章强调应在信源、信道和信宿多个环节实施协同防护,并结合管理制度与法律合规要求,构建全链路、多层次的信息内容安全管理体系,以有效遏制非授权内容的扩散、维护知识产权等合法信息的安全,推动互联网空间健康有序发展。
第7章着重探讨隐私保护技术的重要性和关键方法。本章阐述隐私的概念,分析隐私安全风险和隐私泄露事件,介绍隐私度量方法,探讨各种隐私保护方法,详细介绍同态加密和联邦学习方法,最后介绍有关位置隐私保护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以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高年级的选修课教材,对从事信息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阅读本书时,读者应学习过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和信息安全基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本书作为教材时,建议课时为32学时,具体如下:信息内容安全前言章学时章学时第1章2第5章6第2章4第6章4第3章4第7章6第4章6合计32本书由张宏莉、史建焘、刘立坤、魏玉良编著。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余翔湛教授以及苗钧重、田泽庶、郭一澄、程明明、罗云刚和傅言晨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5年3月
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