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不竭动力。马克思曾归纳出人类掌握世界的4种思维方式: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艺术的。可见,艺术与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创造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

钱学森先生曾说:“学理工的,要懂得一点文学艺术,特别是要学会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能够大跨度地联想。”李政道先生也讲:“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如果说,是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的运行规则,进而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那又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呢?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为爱恨情仇动容,为相聚欢喜,为离别伤感。此中微妙,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用几行严谨的科学公式或代码来体现。当失落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得意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代发展,沧海桑田,即便故事的发生场合已经迁移至网络、宇宙,千年前的诗句依然是耳熟能详,能被信手拈来,无比适合刻画人们的心境!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目前,在“学科交叉”进一步发展的大趋势下,无论是着眼“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还是以“考虑新时代国家对理工科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工科建设,都更加注重对艺术、科学的并向研究,并将之视为未来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本书正是在此趋势下应运而生,将对艺术与科学相关的理论、案例进行梳理。本书秉承“通识教育”的建设立场,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方针,向读者推荐“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并在进行知识点梳理的同时,重视传达哲学、美学等素养型内容,而非技能、专业型内容。本书将着重围绕艺术与科学两者间的关系组织对应板块,并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与思辨能力为目标,鼓励读者将美学的思维融入日常生活与专业学习中;在内容的选取上,涉及“新媒体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科技伦理”等较新的议题,使读者能够从当下社会现实和经典艺术案例中汲取文化养分,围绕当下艺术领域、科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同时注重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普及,有助于读者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在理论内容之外,本书也将推荐一定的实践训练内容,旨在辅助锻炼读者的思维逻辑,辅助理论知识的接收。

本书以学科交叉为设计导向,引导读者建立起一种广为适用的底层逻辑,或将有效地帮助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在精研本专业的基础上,与艺术类学科间做到一定程度的认知贯通。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作者受到了古今中外各类文学、艺术、新型媒介案例与优秀书籍资料的启发,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此外,囿于作者的认知、写作水平,或有不尽之处,也恳请各位读者、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探索世界之路,人类已经走了很远,无论世界将如何发展,我们将不断保有充足的好奇心,继续严谨治学,追寻真理;同时,热爱生活,拥抱未来!

刘 晴

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