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自2022 年以来,AIGC 已成为众多领域的热门话题。在艺术设计行业,人工智能绘

画技术的成熟与商业化,迅速颠覆了公众对数字美术的传统认知。无论是专业用户还是业

余爱好者,都在积极测试和分享相关工具与平台。AI 生成的图书、网络文学插图、大型

活动的吉祥物、广告海报、短视频等,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AIGC 技术

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未来趋势的指引,促使视觉内容生产相关企业和传播媒介意识到变革和

对策的紧迫性。同时,这也对传统艺术人才的职业规划和教育培养产生了巨大冲击。包括

三维艺术设计在内的视觉文化相关专业,迫切需要更新现有的工艺流程和教育体系,以适

应AIGC 带来的变革,并确保知识体系、师资、教学条件和就业导向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

快速适应技术进步与产业变革。这正是我们编写并推荐本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AIGC 技术的核心活跃领域主要集中在智能化的文字、图像和视频内容生成。本书专

注AIGC 技术在三维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包括动画、游戏、电影电视、AR/VR 等与视

觉媒介。AIGC 技术应用于三维艺术领域,它带来了高效且自由的创作方式,但同时也面

临着成品质量尚不成熟的挑战。这再次强调了三维艺术设计师提高技术和艺术基本素养的

重要性。本书在评估AIGC 技术融入三维艺术工作流程时,特别关注了风格化静帧、生成

式建模、智能材质贴图等方面,并介绍了AIGC 在现阶段能够助力三维艺术的前沿技术发

展和工具平台。同时,从技术规范和工作流程的角度,结合数字雕刻、三维扫描、模型重

拓扑、次世代工作流程等三维艺术技法的高级知识,兼顾了知识的前沿性和可持续性。完

美地补充了市场上大多数三维艺术设计教材容易欠缺的知识内容。

本书第1 章为导论部分,包含3 节。首先,概述了AIGC 的技术特点,列举了常见且

流行的AIGC 平台,描述其功能和应用领域。其次,讨论了现有典型工作流程和岗位分工

对AIGC 的需求及应用前景,并展开探讨了技术范本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最后,衔接

AIGC 较为普遍和成熟的平面图片生成功能,提供了一个模拟三维盲盒玩具风格的角色设

计图生成过程。以便在后续章节中引入AIGC 生成模型与重拓扑相关的知识和案例。

第2 章为AIGC 接入三维艺术的方法和应用,包含4 节。内容主要从三维艺术设计

既有的工艺流程和应用领域出发,借助智能化图片和视频建模技术,拓展三维艺术设计的

应用领域与美术资产来源。同时以主流三维软件Maya 为例,按三维建模通用流程和质

量要求,衔接数字雕刻的自动重拓扑、贴图烘焙工作流,建立较为简易的修改流程来提升

VI AIGC三维艺术设计

AIGC 生成三维美术资产的质量。

第3 章为AIGC 与三维数字形象生成,包含4 节。内容涉及本书核心教学案例的

AIGC 角色建模流程,对多个新近流行的高质量AIGC 平台进行了评测,并选择其中较为

典型的生成结果,进行了完整的手动重拓扑演示。本章覆盖了AIGC 接入三维工作流的核

心知识点,同时也兼顾了AIGC 平台文生三维角色模型功能的测试和结果评估。

第4 章为AIGC 与材质贴图,包含2 节。首先,衔接核心案例,对角色模型的UV 展

开和贴图绘制进行了全流程讲解,并在Maya 软件的Arnold 渲染器下进行了灯光设置和

渲染。其次,本章的后半部分介绍了AIGC 智能贴图生成平台的应用和工作流程整合,分

线上和线下两种方法利用AIGC 为模型生成贴图,对结果加以评估并进行了必要的修正。

第5 章为AIGC 三维艺术设计展望,包含3 节。其内容主要是对AIGC 技术在三维

艺术设计领域已经显露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列举典型案例并展开合理预测。同

时,反思艺术设计人才定位,正确认识AIGC 艺术的道德、法律和文化风险,也兼顾了对

艺术观念、社会文化价值的深层次探讨。

虽然目前AIGC 在三维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尚不能很好地提供完整或阶段性成果来

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但对于那些具备一定基础的三维艺术设计学习者而言,本书依然能够

提供丰富的技法知识和启发性案例。读者可以通过书中的内容,尽可能地使AIGC 的生成

结果符合行业标准,并与三维艺术领域未来的发展进步保持兼容。对于教师而言,本书可

以与现有知识体系整合,便于融入课程,并结合AIGC 的最新技术发展,实现教学内容的

更新和案例的创新。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有20 年以上三维艺术设计和教育经验的专家组成,具备与行业接

轨的专业视野,并与业界前沿企业保持紧密沟通和良好的合作关系。书中案例大多源自编

者创作和职业实践。读者可以依据书中知识和思考练习的内容,完成在AIGC 辅助下的创

作和练习。编写本书的目的,不是让读者机械地接受AIGC 艺术的思维方式和尚未成熟的

技术工具,变成岗位和技术的附庸,而是鼓励读者通过理解前沿技术,反思视觉艺术设计

职业化和工业化对艺术、艺术品、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影响。这有助于学习者在未来批判

性地判断艺术传播和评论中的观点,深入思考数字媒体艺术在大众审美和虚拟消费中的作

用,乃至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生产的价值目的。

感谢丛书编写委员会的邀请和同行的推荐,感谢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邓晰副教授、孙

坚老师的共同努力,感谢编委老师们提供的帮助和建议。本书的编写过程为所有参与者提

供了一个反思艺术创作、技术积累、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机会。鉴于本书涉及的技术领

域发展迅速,案例和技法流程复杂,书中可能存在疏漏或某些内容随时间推移会略显陈

旧,我们感谢读者的理解并期待收到反馈。

王凌轩

2024 年9 月

更新与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