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可转债曾经是大类资产市场的小众品种,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扩容和政策导向的影响,全市场可转债产品的存续规模已从2017年的不足10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近万亿元,可转债产品的数量从不到50只增长到500多只,可转债堪称规模和数量增速最快的证券资产类别。

作为融资工具,可转债是上市公司重要的再融资手段,与传统的信用债融资相比,可转债发行门槛更低,财务成本更集约,具有转股特性等优点;与定向增发等再融资工具相比,可转债对股权的摊薄效应也更低,更不需要折价发行。独特的融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发行可转债进行融资,甚至阶段性放弃强制赎回权利,让公司发行的可转债存续更长时间,以满足提升自身资本市场“曝光度”的诉求。确切地说,可转债本身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融资手段,还是上市公司开展资本运作、市值管理、投资者认知引导的综合金融工具。

作为投资工具,可转债一直以其“进可攻,退可守”的特性吸引投资者,“上涨时能跟上正股,下跌时有纯债托底”是对其风险收益特征的经典描述。更专业的说法是“上涨时可转债与正股的相关性变强,下跌时两者的相关性走弱”,这意味着可转债作为资产本身内嵌了一套“追涨杀跌”的CPPI类保本机制,是天然的绝对收益资产,也因此具有比股债等传统大类资产更高的盈亏比。可转债也是“固收+”产品最重要的策略增强工具,是公募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产品业绩排名的“胜负手”。除了公募基金,可转债主要的机构投资来源还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社保资金、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券商自营和券商资管等,可转债是境内固定收益投资者重点关注的证券类属资产之一。

随着可转债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投资者对这一资产类别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市场参与者开始注重对可转债市场策略的研究,以及在不同行业和个券之间进行比较与选择。这不仅要求投资者具备对宏观经济和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力,还需要对个别可转债条款和公司基本面有深入的了解。

在市场策略方面,投资者越来越关注如何利用可转债的特性构建多元化的投资组合,用可转债替代其他大类资产和风险收益特征重构也逐渐成为前沿的研究方向。在投资实战中,通过配置不同行业、不同市值、不同溢价率和隐含波动率的可转债,投资者可以在追求稳定收益的同时,有效分散风险。历史上来看,可转债的回报表现受到投资者微观结构、市场情绪和宏观政策的影响,因此对过往行情进行复盘也是理解可转债策略的必要功课。

在行业比较方面,可转债投资者的分析范式逐步向传统股票策略的研究思路靠拢。不同行业的可转债因其背后的公司业务模式、行业周期和市场前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投资者需要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识别那些具有成长潜力或正在经历变革的行业,从而选择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可转债。同时,对行业内公司的财务状况、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的比较与分析也是投资决策的关键。

个券分析则在行业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投资者对可转债发行公司的基本面和条款细节进行精细化研究,包括对公司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债务结构和管理层能力的评估,以及对可转债的转股价格、赎回和回售条款、利率水平和剩余期限等因素的考量。通过对个券的深入分析,投资者可以识别被市场低估的投资机会,或者规避可能存在信用风险的可转债。

本书的副标题—市场策略、行业比较和个券分析,反映了作者对可转债投资分析的基本认识,即结合市场策略建立投资框架,并基于扎实、深入的行业比较和个券分析指导具体的投资决策。

毋庸讳言,本书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提炼自作者日常的投资笔记,体系性可能不够强,完整性有待提高;二是对市场、行业和个券的分析并非基于最新的宏观或财务数据,结论可能缺乏时效性;三是受篇幅限制,省略了可转债内容的基础介绍,对市场新手可能不够友好。凡此种种,还望读者给予更多批评指正,以便日后修订时能有更多改进。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我的伴侣李昂女士,她不但为书稿的总体结构和具体内容提供了专业意见,还为本书设计了封面;感谢我的同事顾一格和刘玉,以及我的校友周冠南师姐,他们都为本书贡献了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和见解;还要感谢单文清同学,她全程参与了书稿的数据整理和图表绘制工作。

最后,我想以此书献给我的父母、舅舅和兄长们,他们都是我生活中的英雄。感恩一切无私的爱。

胡宇辰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