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preface
在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是否有两个问题常常萦绕在你的心头:
其一,以AI如今势如破竹的发展态势,十年后的世界将何去何从?而那时我们的工作又会呈现出怎样的模样?
其二,AI已然深度渗透到我们工作的诸多领域,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我们时刻担忧工作被无情替代的风险。
前者,是面对未来的迷茫彷徨;后者,是对当下境遇的焦虑不安。
当我们惊呼“AI正在替代人类”“所有生意都值得用AI重新做一遍”时,恍然惊觉自己已置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风暴之中。然而,当我们稍稍回溯历史,将目光投向十五年前、三十年前,会发现当时的主流年轻人同样高呼着“互联网会改变世界”“所有生意都值得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再做一遍”。
时光匆匆,十五年、三十年转瞬即逝。如今的世界和职场生态,早已与往昔大相径庭。但令人欣喜的是,它并非走向衰败,而是越发繁荣;机会并非日益减少,而是呈几何倍数增长。公司的形态不再局限于少数几种传统模式,而是如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既有参天大树般巍峨耸立的大型企业,也有悠悠小草般顽强生长的初创公司;既有独木成林的行业巨头,也有地衣苔藓般在细微处绽放光彩的小微组织。在商业演化的过程中,不乏如恐龙般因无法适应环境而黯然退场的案例,更多的却是寒武纪式的创新大爆发—新形态不断涌现,商业生命力蓬勃怒放。
在AI时代,每个人的职业成长之路都如同驾车行驶在迷雾重重的高速公路上,视线所及不过百米,耳畔不时传来其他车辆呼啸而过的声音,偶尔还能看到路边事故的警示灯光。你全神贯注地握着方向盘,脑海中不断思索着是该加速前行,还是减速慢行?是否要变换车道另寻出路?你渴望智能导航能为你实时播报路况,规划最佳路线,但系统首先需要你输入一个明确的目的地。
然而,现实却是,我们很多人此刻甚至无法准确描绘出自己的职业目标轮廓。我们常常被“追寻你的梦想”“把每天想象成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这类话语所激励,却鲜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精准定位自己的梦想,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切实追寻并实现它。而这,正是本书试图搭建的一套融合战略思维与战术手册的成长脚手架。
“历史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本书精心挑选了近一百个真实案例,它们或来自作者亲历,或源于身边人的故事,抑或是过去三十年间,人们在面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冲击时的抉择与沉浮。尽管时代在变,但人性、机遇与挑战的底层逻辑却始终相通。我们期望从这些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中,提炼出一套年轻人在面对技术革命时,可以尝试借鉴的思考框架和行动策略—这便是本书所提出的核心主张:弹性成长理念。
本书第1章将深入剖析AI时代职业生存的终极法则—弹性成长,其运作机理恰如《终结者2:审判日》中的液态机器人,不仅能在遭受外部冲击后迅速恢复如初,更能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进行变形。它具备三大显著特点:主动适应性,能敏锐感知外界变化并迅速做出调整;多业态灵活性,能够在不同行业和领域间灵活切换、游刃有余;积极韧性,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而要展现这三个特点,需要从七个方面驱动职业成长,这便是书中提到的七大引擎:精准定位、持续学习、善用工具、人际经营、行动反思、积极心态和守住底线。
本书的第2章至第8章,将对这七大引擎逐一进行细致解读。对于每个引擎,本书将深入其内部结构,从三至四个关键维度和侧面进行剖析与分解,如同工程师将一个复杂的机械拆解成几个核心组件。只要我们掌握这些基本构件,并理解不同构件之间的关联方式,就能够轻松掌握这一技能。
同时,为了让读者对每个引擎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本书在每章开头都会设置一个“自我检测”环节。通过这个环节,读者可以对自己在该方面的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接下来,进入本章内容分解学习阶段。学完之后,我们再从宏观视角对各构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自我测评—知识学习(要素分解)—统合综效”的闭环。这个闭环将为每位读者提供极具可操作性的指导和建议。
本书第9章系统整合了这七大引擎的核心框架,通过提炼99个关键行为动作完成体系化构建。这些动作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希望这些动作能够帮助读者从日拱一卒的简单行动中,逐渐积累起弹性成长的强大力量。
AI时代,职业成长不再是一道笔直的阶梯,而是一片等待探索的广袤海洋。
让我们启动引擎,一起出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