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关键核心技术”是长期、持续、高投入研发形成的独特技术体系,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国家安全保障的关键支撑。它不仅建立了并维持着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且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为中国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提供了坚实阶梯。
笔者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是一个“大伞”概念。考虑到每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本书提出从技术轨道、技术趋势、技术位势和技术扩散性这4个维度来刻画和区分关键核心技术,将关键核心技术分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4类。对于处在由追赶到超越阶段的后发企业而言,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已有模式;在一个非对称的市场和技术国际情境中,更需要创新范式的升级和更新。在此语境下,本书探索性地提出了用于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新范式——“创新引领”范式(也称“引领性创新”范式,本书将交替使用这两个术语),在与战略导向和创新驱动两个核心概念相区别的基础上,将创新提升至战略先导的位置,强调在平衡企业自身利益与外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实现企业战略,主张创新的工具性和价值性相统一。作为一种秉持创新价值导向的、通过积极的创新行为构建企业在行业内长期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引领范式对企业核心能力提升起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包括引领性创新认知模型和引领性创新机制模型。
笔者采用案例研究法,分别选择典型案例对创新引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微观机制进行了研究。
(1)在前沿引领技术方面,选择华为作为典型案例企业,总结出创新引领的“前沿引领技术”突破的机制:激发创新引领的创始人印记使能机制、以创新引领为内核的创新文化嵌入机制、支撑创新引领的战略协同机制,以及保障创新引领的科技安全治理机制。
(2)在关键共性技术方面,选择方大炭素与青山控股作为典型案例企业,总结出创新引领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的机制:资源编排模式演进机制、以创新引领为核心的创新认知与战略重构机制、以知识积累为核心的自主创新机制和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文化驱动机制。
(3)在颠覆性技术方面,选择美的集团作为典型案例企业,总结出创新引领的“颠覆性技术”突破的机制:战略认知与重构机制、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机制、数字化能力构建机制、用户导向的创新机制和基于开放式创新的资源协同机制。
(4)在现代工程技术方面,选择中石油作为典型案例,总结出创新引领的“现代工程技术”突破的主要机制:中心式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差序式技术创新组织机制、长尾式技术创新攻关机制。
笔者也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创新活动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机制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定量分析法,对企业创新战略、创新组织模式、创新合作网络、创新资源投入4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4类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在这4个方面都存在异同,对差异性机制进行了总结。如在创新组织模式方面,关键共性技术多构建集权型的创新组织模式;前沿引领技术则侧重于借助分权型组织模式实现技术的突破性进展;颠覆性技术推动了企业向分权型组织模式的转变,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激发组织的创新活力;现代工程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一样,多倾向于采用集权型组织结构,主张通过集中调配资源、统一决策指挥,以确保创新活动的系统性与高效性。
笔者基于案例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果,运用比较分析法,总结出创新引领4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几个共性机制。一是布局高瞻远瞩的创新战略,4类创新技术均遵从了“使命—逻辑—行动”三位一体的创新指南;二是建设二元协同的研发组织结构,对于创新引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的企业而言,也要平衡好探索性创新与利用性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三是高强度的创新资源投入;四是形成价值共创的创新生态系统,强大的知识触达能力和成员协调能力是创新生态系统得以保持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五是建立全面创新的制度;六是建设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七是形成科学的创新管理系统。
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创新引领关键核心技术的差异性机制还是共性机制,制度的底层始终是文化,因此,只有以创新引领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嵌入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才能促进组织“自运行”地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对此,笔者提出了创新引领文化的建设路径:①以用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②价值共创的整体观;③家国情怀的人民性;④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工程的宇宙观;⑤兄长式领导模式的平等观念;⑥工匠精神打造集体主义团队的蚂蚁精神;⑦法律和伦理道德的社会底线和生命红线。
《创新引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机制研究》的研究特色和理论贡献在于,探索性地提出创新引领范式,对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4类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分类研究,通过不同案例分别刻画了创新引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机制。同时,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发掘了创新引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差异性机制和共性机制。此外,提出创新引领文化对创新引领突破机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关于创新引领文化建设的多条路径,为中国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有益帮助。
刘海兵教授负责本书的总体统筹和策划。本书第一章由刘海兵、娄凯旋撰写,第二章由刘海兵、杨磊撰写,第三章由刘海兵、杨磊、夏长衎、黄天蔚撰写,第四章由刘海兵、杨磊、阮微、黄天蔚撰写,第五章由刘海兵、周杞贞、刘洋帆撰写,第六章由刘海兵、杨磊、辛肖阳撰写,第七章由刘海兵、辛肖阳、陈劲撰写,第八章由刘海兵、阚玉月撰写。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结项成果。特别感谢许庆瑞院士、陈晓红院士、陈劲教授对本项目的前瞻性引领和积极鼓励,感谢黄鲁成教授、王宗军教授、马力教授的支持和关心。感谢武汉科技大学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团队的师生们,感谢黄天蔚、舒丽慧、张洪、简利君、杨依依、尹西明、王旭等老师对项目的投入和支持。
本书第三章、第六章的部分内容已正式在期刊上发表,在此特别感谢蒋春燕、刘洋、尹西明等教授对后续研究的支持和提升。感谢杨磊博士组织了针对华为、青山控股及中石油等企业的案例研究,感谢硕士研究生辛肖阳在本书编校过程中的辛勤付出。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各位编辑,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敬佩,使本书出版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作为一项持续推进的研究,我们深知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尊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已引用的文献都作了标注,特别感谢这些出色的研究。若有遗漏和错误,敬请批评指正,也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后续修订中完善。
刘海兵
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