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国正大力发展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9年10月24日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区块链已被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成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区块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本轮技术革命中的一项前沿技术,区块链通过有序记录数据,赋予节点透明且充分的权力,基于协同机制生成、存储和传递信任,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减少摩擦,提升群体协作能力。区块链有望实现人、机、物之间的安全高效、分布式和自动化的协作模式,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可信协同后的自组织效应,推动人类协作走向数字化。
区块链是一种典型的跨领域、多学科交叉的新兴技术。系统由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合约层、应用层和激励机制等组成,涉及复杂网络、分布式数据管理、高性能计算、密码学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集成创新。区块链的核心要素包括密码学算法、P2P组网结构、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通过集成创新,实现数据不可篡改、数据集体维护和多中心决策等功能,构建公开、透明、可追溯、不可伪造、难以篡改的价值信任传递链,为金融服务、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数字化创新提供了可能。
区块链不仅是技术上的重大集成创新,更代表了一种思维模式的创新,有望成为数字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比特币创新了货币形式,以太坊改变了合约形态,超级账本提供了新的商业合作模式。区块链使数据成为市场动态配置、各方协同合作、价值合理体现的新资源,引发了产业生态的优化重构。数据和资产权利不再失控,价值自由流通成为可能,在分布式管理的情况下达成一致共识和行动;无须中介机构背书,基于协同机制的机器传递信任。
经过集成,区块链技术呈现出整体性突破。基于共识记账的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协同计算,同时从信息流、价值流和管理流进行融合创新,促进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创新,形成高层次的协同涌现效应,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展望未来,区块链将在自主身份、隐私保护、分布式金融、权益证明、激励机制、组织协调、价值流转和新消费模式等方面赋能数字时代,有望成为新一代互联网体系中的“细腰”,将信息互联网进阶为新的体系结构——价值互联网(Web3),并在新体系结构和多种信息技术共同作用下,赋能数字时代新生态——元宇宙。本书汇集了多位专家学者的智慧,由尹浩和孙贻滋担任主编。具体章节编写安排如下: 第1~3、5、6、10章由尹浩和孙贻滋编写,第4章由徐秋亮编写,第7章由张小松、尹浩和孙贻滋编写,第8章由朱岩和孙贻滋编写,第9章由何平编写。全书的统稿由尹浩和孙贻滋负责。在编写过程中,张瑞麟、李心怡、唐天映等同学,以及李冀宁等老师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需要注意的是,区块链技术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技术、监管和产业应用尚未成熟,为不引起歧义,书中将Decentralized表达为分布式,将Token表达为通证。同时,区块链技术与密码学、可靠性理论、分布式计算与存储、点对点网络、软件工程等多个学科密切相关。鉴于编者编写过程中的时间有限、精力不足和知识结构限制,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真诚地邀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编写组对本书进行修改和完善。
《区块链导论: 基础、技术与应用》编写组全体成员
2025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