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大学生群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成长难题。数字化浪潮引发的社交焦虑、价值多元化带来的身份困惑、高强度竞争导致的情绪危机等,这些真实且鲜活的困境,不断叩击着当代青年的心灵之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中共中央、教育部也相继发布各项指导纲要,旨在切实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年轻的心灵搭建一座通向自我认知的桥梁,让心理健康的阳光穿透成长的迷雾。
本书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构建了“认知—调适—发展”的三维成长框架。全书十章内容呈螺旋式上升结构:从基础的心理健康认知到人格发展的深入探究,从情绪管理到人际互动的技巧,既涵盖学习效能提升与网络行为管理等现实问题,又深入压力应对、异常心理识别等关键领域,最终指向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生涯发展的规划。每个章节都包含经典理论模型、当代实证研究、本土化案例解析以及可操作的成长训练方案,突出价值引领,兼顾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充分发挥教材的铸魂育人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各章具体编写人员如下:第一章为李向阳,第二章为耿捷,第三章为韩菲,第四章为丛彧哲,第五章为侯国洋,第六章为萨日娜,第七章为武文慧,第八章为格根图雅,第九章为李鑫,第十章由侯国洋、武文慧、耿捷和萨日娜共同编写。王利明对全书进行了统稿、修改和补充。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三个核心特质: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叙事逻辑,理论阐释针对真实校园场景中的具体困惑;二是交互式的学习设计,嵌入心理自测量表、正念引导等资源;三是发展性的教育理念,始终将心理困扰视为成长蜕变的契机而非缺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心理健康领域的深邃与广博。本书虽凝聚了编写团队的心血,但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和代际特征鲜明的青年群体,难免存在视角局限或考虑不周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一线同仁及青年学子不吝赐教,让本书在持续迭代中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对个体生命经验的共鸣与对话。书中提供的理论与方法并非标准答案,而是希望成为启迪思考的火种。若读者能在某个案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某段叙述里获得情感的共鸣,在某项练习后体验到成长的喜悦,便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最后,谨以敬畏之心将本书献给读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之路上,我们始终是结伴而行的探索者。期待这本承载着教育者专业智慧与人文关怀的教材,能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陪伴者,帮助年轻人在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拥抱世界的旅程中,培育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
编 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