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委员会
主 任
蒋笃运
副主任
孔凡士 马广建
委 员
厉 励 苏新留 张建伟 刘荣宁 李 森 李立峰
谷建光 王广国 陶保富 王泽民 刘珊珊
编写委员会
主 编
王 磊 何宗要
副主编
王德如 薛明志 马 骏
编 委
李纪云 张 巍 冯明卿 孙建国 张新成 赵 恒
付晓炎 蒋清健 郭静博 王磊杰 简艳英 胡仁喜
李 冰 张馨怡 杨 雨 齐港谋 李辉利 刘 悦
李 雪 张成林 张沛杰 谭 昱
序 言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赋能高技能人才的新时代序章
我们正身处一个被智能技术深刻重塑的时代。人工智能(AI)已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从尖端概念演变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从车间智能机器人的精准操控到供应链预测模型的优化决策,从智慧医疗影像的辅助诊断到客户服务过程中自然语言处理的流畅交互,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职业场景,重新定义工作内涵与技能图谱。
面对这场深刻的技术与产业革命,职业教育肩负着前所未有的使命: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这些人不仅是熟练的操作者,更应是理解智能技术逻辑、善用智能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对其应用边界与社会影响保持清醒认知的复合型人才。这正是高职院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的根本逻辑与时代必然。
《人工智能通识与AIGC应用》的编写严格遵循《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规范》的团体标准,紧密对接《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深度回应技术快速迭代与行业深度融合的双重挑战。我们深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绝非简单的“科普”,是赋能个体、塑造未来的关键一步。它关乎每一位高职学生能否在智能时代赢得职业尊严、实现人生价值,也关乎我国能否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培养出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大军。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
(1) 奠基认知,破除神秘:系统、准确地阐释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脉络、核心技术、典型应用,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科学的技术认知框架,破除对“黑箱”的盲目崇拜或恐惧。
(2) 聚焦应用,赋能实践:紧密结合高职学生未来职业领域,结合校园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创造价值。
(3) 塑造思维,提升素养:着力培养“人工智能思维”,包括理解数据驱动决策的价值、掌握问题拆解与模型化思路,以及利用AI工具探索创新的意识。
(4) 强化伦理,明确责任:深刻探讨人工智能应用引发的伦理挑战(如算法偏见、隐私保护、安全可控性等)与社会影响,引导学生树立负责任的技术价值观,理解在职业活动中应用AI的道德边界与社会责任,成为技术向善的践行者。
(5) 启迪终身学习,应对未来变革: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探索的兴趣,培养其适应技术快速迭代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开放心态,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书在内容设计与编排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专业性:内容科学、严谨,概念表述精准,技术原理阐释深入浅出,确保知识体系的准确性与前沿性。紧密跟踪大模型、AIGC等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在产业中的应用潜力。
普适性:立足高职学生知识背景,避免艰深的数学推导,语言力求清晰、生动、易懂,强调直观理解与实际联系。大量采用来自校园的案例,确保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学懂、会用、有共鸣。
引领性: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强调思维塑造与能力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强化AI作为通用赋能技术在提升职业综合能力方面的核心作用。
实践导向: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讨论议题和基于真实场景的实训项目,强调学以致用,在做中学,在思中悟。
本书在河南省人工智能学会的统筹下,组织相关领导、专家团队完成,凝聚了高职院校一线教师、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以及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的集体智慧。我们深入企业调研,了解真实岗位对AI素养的需求;我们反复研讨课程大纲,确保内容精准匹配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与通识课教学目标;我们精心打磨每一个案例与表述,力求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本书的编写过程亦是对人工智能教育本质的持续叩问:在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职业教育如何坚守育人为本的初心?我们的答案是: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与机器“对话”,更要启迪他们思考如何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增进社会福祉;不仅要培养学生驾驭工具的能力,更要塑造其作为技术主体的责任与远见。 我们期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看得懂:洞悉身边AI应用的底层逻辑,不再雾里看花。
用得上:掌握运用AI工具提升专业效率、解决工作难题的基本方法。
想得深:对技术发展保持独立思辨,明晰应用的伦理边界与社会责任。
走得远:奠定在智能化浪潮中持续学习、适应变革、创新发展的能力基石。
《人工智能通识与AIGC应用》是我们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知,人工智能领域日新月异,通识教育亦须与时俱进。我们热忱欢迎广大师生、行业同仁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高职沃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贡献智慧与力量!
是为序。
教材编写委员会
202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