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宗汉等
定价:20元
印次:1-1
ISBN:9787302159087
出版日期:2007.10.01
印刷日期:2007.09.26
图书责编:朱红莲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将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思想方法论同时进行阐述,强调了物理学是科学也是文化,物理学史的教学不仅要以史为鉴,更要以史为器,使读者从中受益而能去发展、创新。 本书共分6章,分别介绍与牛顿力学、热学、电磁学相关的内容和相对论与量子论的产生、对微观物质世界认识的发展史、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思想方法等。 本书是大学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的科普读物。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都在开设物理学史方面的课程,有的是作为公共选修课,有的是作为必选选修课,总之,对开设物理学史课都给予了很高的重视。但是,若作些深入调查,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在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及怎样开设这门课等这些基本问题上,或者是从开设者的主观意图与接受者的响应及得出的效果等诸多方面,调查结果都相差很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对开设这门课认识的理解上相差颇大而造成的。为此,我们想结合本书的编写谈几点看法。 一、 物理学史是科学也是文化 作为科学,物理学史记录和传递了物理学过去所走过的道路和所取得的成就;而从文化的视角来看,物理学史则表示了物理学的思想渊源以及它的传递、发展和继承;同时也能看到作为文化,它在发展和前进道路上的分化、细化、歧化和泛化。实际上,从人类文明史发展来看,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开始是从研究“事”、“物”之理,发展到只研究“物”之理的路线而前进、延伸的,它是从边界模糊不清、相互交织的领域,发展到逐渐清晰,形成独立体系的。在历史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著有《物理学》,其基本内容则多属于玄学。我国晋代的《物理论》以及明、清朝代的《物理小识》所阐述的“事”, “物”之理,也不是纯属现代定义的物理学范畴的内容和自然科学的内容。尤其是在我国古代,长期以来以人文为本,原来就没有什么独立的自然科学体系,在所谓“格物在致知,格物而后知今”的理念中,“格物致知”不过是为了修身、养性,其最高境界在“治国、平天下”,其人文色彩、人文思维的人文文化特色则更为浓烈,而且它的内容也不能全部隶属于自然科学、物理的范畴,尽管在文明史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
第1章 牛顿力学与机械观1
1.1 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阶段1
1.2 中世纪宗教势力的专横与亚里士多德经院主义哲学体系的禁锢6
1.3 物理学初始发展时期的几种思辨方法11
1.4 牛顿力学的建立与机械观的形成19
第2章 从冷和热引出的话题30
2.1 热质说盛行与“热”测量的问题30
2.2 工业发展要求新科学规律的诞生34
2.3 热学的微观解释和规律--分子运动论的发展和统计物理的建立39
2.4 热物理留给人们值得深思的问题51
第3章 近代科学的重要基础--电磁学59
3.1 电磁学发展的轨迹59
3.2 以太说的发展79
3.3 电磁学中值得推荐的几个物理研究的思想方法82
第4章 物理学发展中的革命风暴--相对论与量子论的产生95
4.1 引言95
4.2 相对论简介104
4.3 量子论的产生和量子力学的发展131
4.4 经典与近代观念的碰撞164
第5章 对微观物质世界结构认识的发展史196
5.1 不同层次上的物质构造196
5.2 物质基本构造探秘207
5.3 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和统一场论227
5.4 描述微观物理世界的最基本观点是什么234
5.5 20世纪物理学留下的未解疑难问题250
第6章 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思想方法277
6.1 分析与综合277
6.2 归纳与演绎283
6.3 类比302
6.4 从原型到模型的方法312
参考文献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