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第二版)

作者:[荷]简·梵·迪克 著 蔡静 译

丛书名:清华传播译丛

定价:48元

印次:1-4

ISBN:9787302338581

出版日期:2014.01.01

印刷日期:2016.10.19

图书责编:纪海虹

图书分类:零售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看不见的”公路 新的公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修建起来,尽管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到。毕竟,乡村并没有被推土机夷为平地,也没有被铺设上铁轨、水渠或者沥青路。这些新公路是针对信息和传播的,相比较而言,它们是更抽象、几乎看不到的现实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进入家庭的另一种电缆。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正在使我们的生活依赖另一种技术。我们不仅与公路、电线电缆、水管道、煤气管道、下水管道、电话线和有线电视紧密相连,也与互联网(Internet)这样的计算机网络联系在一起。

传播学是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1997年正式列入教育部学科目录。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传播学素有“多学科的交叉路口”之称,构成其学术渊源的学科主要为行为科学群中的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语言学、符号学和信息科学群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自传播学诞生以来,人们清楚地意识到: 信息传播规律的研究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传播实践活动密不可分。随着计算机、有线电视、光纤传输、卫星直播、数字电影、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等新传播形态的不断出现,传播学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推动文理交叉的相关学科发展,清华大学于1998年成立了传播系。在传播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与不同国家从事传播学教学、科研和出版工作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接触了许多国外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研究生教学中我们也有选择地部分使用了国外的原版教材。 考虑到我国传播学的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愿望,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将选择一批国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国际通行的传播学教学和研究领域大致包括传播者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传播内容研究、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制度研究、认识论方法论研究等八个方面。清华传播译丛的选题将主要围绕这八个方面展开。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媒体社会是继信息社会后的又一说法。随着信息时代的...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第一章入门

社会的新基础

第二次传播革命?

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的传播能力

本书的性质和框架

第二章网络: 社会的神经系统

网络社会和其他社会分类

人类网络的简史

网络的层次

网络崛起的原因

从大众社会到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关系的改变

第三章技术

网络社会的技术基础

电信网络

数据传播网络

大众传播网络

综合网络

多媒体和宽带网络

未来趋势

第四章经济

当前通信革命的原因

一种流体经济

市场、等级制度和网络

一种新经济?

生产商: 从基础设施制造商到服务提供者

消费者: 推动者和卷入者

结论

第五章政治与权力

网络的脆弱性

政治传播与集中

电子政务和数字民主的主张

组织中的权力

隐私与个人自治

结论

第六章法律

被网络蚕食的法律

谁支配着互联网?

信息通信自由

所有权

隐私权

结论

第七章社会结构

网络社会中的空间和时间

生活领域的模糊边界

社区和社会关系

联合与碎片化: 一种新的社会凝聚

网络与社会(不)平等

数字鸿沟

网络社会的不稳定性

结论

第八章文化

数字化生存

新媒体内容的质量和数量

改变媒介使用

结论

第九章心理

感知与新媒体

认知与新媒体

运用新媒体来学习

人机交流的社会心理学

人类个性的改变?

结论

第十章结论与政策透视

一般性结论

北美、欧洲、东亚和第三世界的信息与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的政策透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