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34.5元
印次:1-5
ISBN:9787302354628
出版日期:2014.04.01
印刷日期:2021.06.08
图书责编:杨帆
图书分类:零售
基于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解决了全球IPv4地址空间耗尽的问题,使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IPv4向IPv6平滑过渡成为决定下一代互联网成功与否的关键。 本书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深入探讨了IPv4向IPv6过渡的各类技术方案,全面介绍IPv6过渡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重点讲述了国际首创的4over6隧道过渡技术。全书共分为10章,第1章~第3章讲述IPv6及过渡基础知识;第4章和第5章阐述各类过渡技术,包括双栈、翻译和隧道技术,并分析不同过渡技术特点、性能和安全等优劣势;第6章和第7章分别讲解主干网和接入网隧道技术,阐述了4over6隧道过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重要作用;第8章和第9章分别讲述过渡技术关键问题和过渡应用场景;第10章讲述下一代互联网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通信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对下一代互联网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崔勇,男,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获得者、IETF IPv6过渡Softwire工作组主席,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IP与多媒体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主席。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IPv6过渡课题、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子课题等。获得4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次,并2次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国际刊物上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完成了《无线移动互联网》等3本学术著作,所提出的IPv6过渡技术被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ETF颁布为国际标准RFC5565和RFC5747等,曾获得国际会议ACM ICUIMC 2011和WASA 2010的最佳论文奖。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IPv6与下一代互联网、无线移动计算等。吴建平 ,男,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主任。主要研究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已成为人类通信史上的里程碑。作为互联网协议簇的核心,IPv4取得了巨大成功。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规模爆炸式地增长,互联网对IP地址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IPv4地址全部耗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严重制约了互联网的发展。IPv6适时而生,它具有几乎无限的地址空间,迅速成为亿万用户、广大网络运营商、设备供应商和内容服务商的聚焦点。而IPv6协议与IPv4协议不兼容,做好基于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平稳过渡,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IPv6过渡场景繁多复杂,技术方案缺乏总体架构,各类IPv6过渡单元技术优劣势并存,使得IPv6过渡技术面临着各方面巨大的挑战。为此,许多互联网研究院所及相关专家学者积极开展对IPv6过渡技术研究。 由于IPv6过渡技术难度较大,现有相关书籍大部分是对IPv6具体协议或传统IPv6过渡技术的描述,无法满足业界对IPv6过渡技术的实际需求。作者依托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参与了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各类过渡技术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本书内容涉及对整体过渡框架的分析,梳理各类过渡技术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阐述前沿过渡技术4over6,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可从参考文献中获取最新技术进展。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IPv6过渡研究经验的凝练和总结,力图提供给业界准确、全面、权威的IPv6过渡技术知识,为推进我国IPv6商用步伐提供支持。 全书共分为10章,是以IPv6具体协议为基础,通过对过渡技术整体框架的理解,细致分析了双栈过渡技术、翻译过渡技术和隧道过渡技术。本书详细介绍首创的4over6隧道过渡技术,该技术已经成为IETF重点推荐的IP...
1.1互联网概述1
1.1.1互联网基本概念1
1.1.2互联网发展历史2
1.2IPv4技术发展现状4
1.2.1国内外IPv4地址现状4
1.2.2CIDR与NAT带来的问题6
1.3下一代互联网及其发展契机7
1.4IPv6技术简介9
1.4.1IPv6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10
1.4.2IPv6技术发展的优劣势12
1.4.3IPv6技术标准化进程14
1.5小结16
参考文献16
第2章IPv6基础知识19
2.1IPv6地址格式与分类19
2.1.1IPv6地址格式19
2.1.2IPv6前缀格式19
2.1.3IPv6地址分类20
2.2IPv6基础协议22
2.2.1IPv6报文格式22
2.2.2IPv6报文头部22
2.2.3IPv6扩展头部23
2.2.4IPv6协议细节24
2.2.5IPv6上层协议校验和25
2.3IPv6地址配置协议26
2.3.1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协议26
2.3.2IPv6动态主机配置协议28
2.4IPv6路由协议31
2.4.1下一代路由信息协议31
2.4.2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第三版32
2.4.3IPv6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协议32
2.4.4多协议扩展边界网关协议33
2.5IPv6组播协议34
2.5.1IPv6组播概述34
2.5.2IPv6组播地址机制34
2.5.3IPv6组成员管理机制36
2.5.4IPv6组播路由机制37
2.6IPv6任意播协议38
2.6.1任意播概述38
2.6.2任意播...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