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媒介在风险社会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受到学者们关注。本书不仅在各章系统地介绍风险传播领域的主要理论,更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描述风险传播不同主体在中国语境下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着重与现有理论对话,尝试归纳中国式风险传播的特有逻辑,探讨良性沟通的可能。 本书可为媒介、公众、专家、政府、企业的风险沟通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启发。同时,本书也可作为面向本科高年级与研究生的教材,启发学生如何进行规范且具有问题意识的实证研究。

曾繁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哈佛大学燕京学社(2010年-2011年)、香港浸会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曾任教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并兼任《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资深编辑多年。曾出版专著《表达的力量:当中国公益组织遇上媒体》(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并参与著作英文书稿。其他研究论文见于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台湾《新闻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开放时代》等重要学术刊物。现主持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在内的多项研究课题。戴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博士。研究方向为媒介社会学、新媒体与社会变革、全球传播。曾在SSCI及CSSCI收录的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目前担任多家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第一章为何研究中国风险传播?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转型社会的风险景观与困惑1

第二节原有的理论路径3

一、 危机管理与危机传播3

二、 社会抗争3

第三节新的视角: 风险传播4

第四节中国式风险传播的困境何在?6

一、 风险为何在这里被放大?6

二、 必然的沟通败局?7

三、 信任重建与新媒介机遇8

第五节问题、方法与案例8

一、 研究问题8

二、 研究方法9

三、 研究案例9

第六节章节安排9

第二章公众如何感知风险?1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技术风险VS感知风险11

第二节理论框架: 风险的社会放大13

一、 信息过程13

二、 制度结构13

三、 个体反应14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两个核电项目14风险传播:通往社会信任之路目录第四节研究发现: 风险放大的社会机制16

一、 核电项目的技术风险与感知风险16

二、 信息过程: 信息建构与风险放大17

三、 制度结构: 信任缺失与对抗性信息解读21

四、 个体反应: 愤怒情绪与核电污名化23

第五节结语: 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的交叠25

第三章媒介如何建构风险框架?28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媒介作为议程设置者28

第二节理论框架: 媒介对风险议题的建构29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 “PM2.5”议题30

第四节研究发现: 媒体的权力偏向与相互影响31

一、 主题: 议题的报道焦点31

二、 信息来源: 谁是议题的“框架定义者”35

三、 风险框架争夺36

四、 风险框架共鸣与扩散38

第五节结语: 不同媒体的交织和博弈41

第四章风险建构...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