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马中红 杨长征 主编 陈霖 李广文 副主编
定价:4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444534
出版日期:2016.10.01
印刷日期:2016.09.27
图书责编:纪海虹
图书分类:零售
本书对当下互联网上的网络社交、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文学、Cosplay、拍客、译客、影客、声客、极客、星座、剧迷、网络流行语、网络涂鸦和表情、网络原创音乐、耽美、女性购物十七种青少年流行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全国性问卷调查和多种质性研究,比较全面地探讨了新媒介语境下中国新一代青少年所形成的特殊的新文化形态及其实践意义。
马中红,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编“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丛书(7种)、系列出版物《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4种),出版专著《被广告的女性——女性形象传播的权力话语研究》《COSPLAY,戏剧化的青春》、《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合著)、《网络那些词儿》(合著)等。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国外社会科学》《青年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前言 最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介技术已经形成了对社会文化生态的全方位渗透,“数字化生存”成为不可逆挽的方向。新的文化环境促生了新的文化类型,青少年的文化实践构成了其间突出的景观。根据CNNIC于2015年2月发布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 201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的79.6%,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31.7个百分点。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43 亿,青少年网民手机上网的比例为87.6%,比网民整体手机上网比例高出1.8个百分点。青少年成为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重度使用者,学习、工作、生活、社交、娱乐、健康、购物等行为均程度不同地与网络捆绑在一起。 在互联网的接触和使用中,我国的青少年发展出网络社交、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文学、角色扮演、拍客、译客、影客、声客、星座迷、剧迷、网络流行语、网络涂鸦和表情、网络原创音乐等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化。这些文化类型汇聚于网络,因网络而生存,因网络而传播,不再限于区域性,甚至超越显在的国界、种族、性别等边界,呈现出因趣结缘的“新部落”倾向。在符号的层面,这些新文化形态借助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介技术,由单一的语言符号、声音符号和影像符号向综合的符号转变。 青少年思维活跃,敏感好奇,不爱寻常路,充满创造力,是新技术的天生盟友。互联网在青少年看来,既是工具性平台,从中获取信息、辅助学习、休闲娱乐以及社交沟通;又是表达性平台,可以尽情发表感想、记录经历、发泄情绪、展现自我;还是创造性平台,经由重构信息、协同合作,持续不断地创造出炫目的青少年网...
前言Ⅲ
第一章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研究总报告1
第一节文化关系中的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1
第二节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八大特征12
第三节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21
第四节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对策和建议23
第五节关于本次数据调查的反思26
第二章青少年社交网络文化现象31
第一节我国青少年社交网络使用情况概述32
第二节青少年社交网络使用行为39
第三节青少年社交网络文化51
第三章“二次元”文化现象61
第一节网络动漫:娱乐中自我呈现与创造62
第二节网络游戏:展演、认同与表达75
第四章“X客”流行文化现象94
第一节影客:青少年影像的自我书写95
第二节拍客:摄影的颠覆与再造108
第三节译客:跨语言与跨文化的搬运工122
第四节声客:以声达义的听觉编码者132
第五节极客:技术文化的膜拜者152
第五章粉丝文化现象167
第一节网络环境中的偶像崇拜168
第二节星座迷的社交、认同和主体性177
第三节美剧迷的跨文化接收话语190
第六章网络流行语汇现象207
第一节网络流行语:重建巴别塔208
第二节网络表情与“表情党”226
第七章青少年网络原创音乐250
第一节网络原创音乐传播的变迁251
第二节趣缘化的网络原创音乐空间260
第三节网络原创音乐的文化意义272
第四节网络原创音乐的蜕变和未来279
第八章女孩力量:网络性别文化新现象284
第一节耽...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