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技术
本书作者队伍强大,都是业内专家;本书内容新颖,书中所写的关键技术必将对车联网后续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作者:孙利民、杨卫东、胡淼、陈颖文、何云华

定价:5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570547

出版日期:2021.03.01

印刷日期:2021.04.12

图书责编:闫红梅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车联网是汽车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本书从车联网的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前景、关键技术、标准以及现有产品等方面编写,内容涉及国家产业布局、市场主流产品介绍以及专业学术知识,能够覆盖该领域不同层次的读者。

孙利民,男,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物联网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传感器网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成员,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物联网安全研发中心)主任。近几年主持承担973重大研究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多篇;申请国家专利20多项、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无线移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移动IP)、多媒体综合接入网络等。

前言 万物互联万物生,车辆与人、路互联则路智能。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道路安全、交通拥堵和尾气污染等已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借助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人、车、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人、车、路之间协同合作,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这就是所谓的“车联网”。通过车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和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构建汽车和交通服务新业态,从而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保障节能减排,改善汽车驾乘感受,为人们提供智能、舒适、安全、节能、高效的“车生活”服务。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产业界和学术界就陆续开始研究车车、车路互联的车载自组织网络(Vehicular Ad Hoc Network,VANET),并探索VANET在安全驾驶、交通管理和车载娱乐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以提升道路安全,改善交通管理,增强驾乘乐趣。经过30多年的发展,VANET的概念延伸为“车联网”,并在国际标准、典型应用、关键技术和工程示范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为未来无人驾驶、智慧交通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产业界也高度重视车联网的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并以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为切入点,研究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 车联网涉及汽车、互联网、电子、通信、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多个领域,所涵盖的技术也错综复杂,大而广。本书主要以车车通信和车路通信为模型,就车联网主要应用、车辆移动模型、车联网网络技术、车联网信息安全和车联网标准展开论述,主要章节安排如下: 第1章对车联网的发展历程、进展、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 ...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第1章车联网概述

1.1车联网的发展历程

1.2车联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国外车联网进展

1.2.2我国车联网进展

1.3车联网的定义和架构

1.3.1车联网定义

1.3.2车联网系统架构

1.3.3车联网的特点

1.4车联网的关键技术

1.4.1车辆移动模型

1.4.2物理层

1.4.3MAC协议

1.4.4路由转发

1.4.5数据分发机制

1.4.6安全与隐私

第2章车联网应用

2.1车联网应用概述

2.1.1车联网应用介绍

2.1.2车联网应用分析

2.2车联网项目

2.2.1欧洲车联网项目

2.2.2美国车联网项目

2.2.3日本车联网项目

2.2.4中国车联网项目

2.3车载信息服务系统

2.3.1车载信息服务系统概况

2.3.2国外车载系统发展

2.3.3国内车载系统发展

2.3.4车载信息服务系统展望

2.4小结

 

 

第3章车联网物理层相关技术

3.1无线传播理论

3.1.1路径损耗模型

3.1.2确定性多径模型

3.1.3统计多径模型

3.1.4信道性能指标

3.2无线接入技术

3.2.1车内网络接入技术

3.2.2车间网络接入技术

3.3车联网连通性

3.3.1连通性定义

3.3.2移动性对连通性的影响

3.3.3其他影响连通性的因素

3.4无线定位技术

3.... 查看详情

本书将以车联网中的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通信协作为系统模型,重点针对车辆移动模型、车联网物理层、MAC层、路由层、数据分发技术和车联网安全与隐私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阐述,并对车联网中的典型应用和国内外标准进行全面介绍。本书不仅适合移动通信、物联网和车联网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也适合于高等院校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