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62元
印次:2-7
ISBN:9787302553014
出版日期:2020.08.01
印刷日期:2025.01.20
图书责编:苗庆波
图书分类:教材
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主要介绍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各类机构的原理与参数设计、机械动力学以及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内容;下册主要介绍机械设计概论、各类联接零件、传动机构零部件、轴系和支承零部件以及常用其它零部件的结构设计等内容。
范元勋,男,1964.2出生,教授,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主任,省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江苏省教学名师。教学与工作背景:1979.9-1984.6 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本科学习,1984.9-1987.6 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1987.6进入南京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长期从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啮合原理与机械传动、机械优化设计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的教改课题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其它省部级教学成果多项。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复杂机电系统及结构优化设计、新型和智能机械传动等。长期从事啮合原理和机械传动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精密机械传动原理、精密机械传动参数和结构优化设计、精密机械传动静动态特性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及新型精密机械传动装置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过大量系统的工作,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际研究工作经验。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数控机床重大专项以及航天专项基础研究计划和国防预研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计划1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0多篇,其中,EI收录20多篇;申请和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编写国家和部颁标准4部。发表各类教学论文10多篇,主编各类教材5本。
第2版前言 FOREWORD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为工科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两门衔接比较紧密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机械类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原教材自2014年第1版出版以来已经过去了6年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改革的发展,机械基础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在持续发生变化。本次修订以“新工科”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机械工程专业认证对两门课程教学目标 “达成度”的要求为指引,参照了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要求(第3版)”(2015年)。教材被列为 “十三五” 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另外,本次教材修订注重完善原教材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发现的体系和内容方面的不足,注意学习吸收国内外同类教材的先进理念,并融入了编者多年教学实践和科研的经验。教材修订的主要考虑如下: (1) 在保留原有大的体系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对上、下册的局部内容作了一些微调,既保证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内容的相互独立性,又保证机构原理设计与机械零件设计内容衔接上的紧密性,构建完整的机械设计教学体系。 (2) 为使教材的内容适应现代机械工业技术最新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了解最新的技术进步,教材充实了反映机构和机械零、部件设计新理论、新原理、新结构和新应用的内容,删减了部分相对陈旧的内容,并更新了拓展性阅读的参考文献。 (3) 适应“新工科”机械工程专业建设的需要,增加了部分现代机械工程师所必需的与机械设计相紧密交叉的其他学科知识的介绍。 (4) 教材内...
目录
CONTENTS
第1篇机械原理导论
第1章绪论
1.1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
1.2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内容
1.3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第2篇机构的组成与分析
第2章机构的结构分析
2.1机构结构分析的目的和内容
2.2机构的组成
2.3机构的运动简图
2.4机构的自由度
2.5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及结构分析
2.6开链机构简介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3.1研究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3.2速度瞬心及其在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3.3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
3.4用解析法求机构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3.5运动线图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3篇常用机构及其设计
第4章连杆机构
4.1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4.2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和动力特性
4.3平面连杆机构的综合概述
4.4平面连杆机构的综合——作图法
4.5平面连杆机构的综合——解析法
4.6空间连杆机构简介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上册)(第2版)
目录
第5章凸轮机构
5.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5.2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5.3平面凸轮廓线设计的作图法
5.4平面凸轮廓线设计的解析法
5.5平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