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这么设计才好玩——化腐朽为神奇的海报设计之术
作者:吴婷
定价:29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29658
出版日期:2023.10.01
印刷日期:2023.09.25
《这么设计才好玩:化腐朽为神奇的海报设计之术》是一本实用性、趣味性与易读性兼具的设计书籍,所有案例来源于生活,风格创意多种多样,《这么设计才好玩:化腐朽为神奇的海报设计之术》试图达到的目标是:即便是非科班出身的人,也可以轻松快乐地学设计。之所以选择以海报设计作为载体来为大家讲解设计知识,是因为这种形式比较便于理解。 《这么设计才好玩:化腐朽为神奇的海报设计之术》分为10章,第1章做设计前的思维工作,第2章讲解构图,第3章讲解配色,第4章讲解画面平衡,第5章讲解近百个设计案例分析,第6章讲解设计点评,第7章讲解改稿的技巧和思路,第8章讲解制作作品集,第9章讲解一些设计注意事项和通用美学法则,第10章讲解设计&职场从业技巧。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书中所有“照片变海报”设计案例都制作了构图模板和色卡,方便大家直接套用排版创意和配色方法,同时也制作了原图和最终效果图的对比图,大家可以通过观察设计前后的差异,训练自己的能力,对以后发现自身设计问题或者指导新人也会有帮助。 《这么设计才好玩:化腐朽为神奇的海报设计之术》不仅适合海报设计师、平面设计师阅读,其中的设计理念和创意思维也十分适合其他设计行业,无论是室内设计、电商设计、UI设计、PPT设计或其他任何行业的设计。
more >前 言 □ 写在前面 曾经有一位很喜欢手绘,并且如愿报名了我推荐的手绘设计课程的小伙伴,兴奋地给我发来了一段话,其中有一句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我可能终于找到一生最喜欢的事了。” 这句话一方面让我有很大的感触,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做事,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所以我很高兴可以帮助大家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爱好。 另一方面也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因为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美妙的感觉我也有过,并且有过好几次。 而我,也是偶然发现它们的。 第一次找到喜欢的事情:电商设计 我之前跟大家提到过很多次,我本来是学工业设计的,毕业后找工作时一心想的是要是能在武汉找一家设计公司,可以让我做产品造型设计师就好了,结果没人要我,哈哈。 后来有一天睡过头了,醒来发现寝室里一个人都没有,大家都出去跑招聘会了,我内心感受到了极强烈的紧迫感,所以赶紧打开电脑搜索看看哪里有招聘会。结果没想到,随意点开了武汉大学的校园网站,刚好看到有招聘会,匆忙收拾一番,带着简历和作品集就去了(嗯,那时候的我,胆子还是有点肥)。 后续就不细说了,反正可能是走了狗屎运吧,经过层层筛选,我居然顺利拿到了在杭州还算比较大的一家互联网公司的offer,职位是用户体验设计部的UI设计师,待遇在当时来说也算可以。 知道结果的我高兴坏了,拿到offer的那天晚上我打电话给我妈说:“妈!我找到工作啦!而且是现在比较火的UI设计哦!在杭州一个月可以拿3000块钱呢!”。 我妈也替我感到高兴,使劲回复着:“好好好,那就好,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啊。” 嗯,那是2010年冬天的时候。 然后2010年过完年后我就去公司报到了,去了之后发现公司的确不错,公司里的文化氛围和人都很不错,我才毕业就有幸与那些前辈设计师一起共事,作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大学生,还是挺满足的。 可这种满足感并没有持续多久,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上的压力和身处他乡的孤独感围绕着我,并且我属于比较好强和闲不住的性格,可偏偏公司里的事情其实并不太多,大多数时候都很闲,好不容易有一些任务交给我做,但是要么是打杂,要么是做一些内部开发的软件后台 系统。 但其实我不太喜欢做后台系统,觉得整天都是跟固定的颜色、表格、图标和按钮打交道实在是太枯燥乏味了,这跟我想象中的设计不一 样啊。 因为我理想中的设计师要做的事情,应该是能让我尽情地发挥创意,能给我成就感才对。 后来,偶然中逛设计论坛,逛68design和站酷的时候,发现了原来还有电商设计这么个职业方向。 我当时对着电脑屏幕,看看自己的“作品”,再对比看看别人的,心想:“我的天哪!他们的作品也太炫酷了吧,太有创意了,而且色彩种类和设计形式非常多样化,我好喜欢!” 嗯,内心无比激动,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所以后来,我成为了一名电商设计师。 第二次找到喜欢的事:摄影 2012年的时候,我已经从杭州回到了武汉,可是因为刚毕业去的还算是比较大的公司,眼界打开了一点点,但再回到武汉的时候,找工作却只能被一些很小的公司看上,待遇也比较差,所以无论是从心理落差上,还是从生活质量上,都觉得不太如意。 你们知道的,当一个人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是必定要找到一个情绪发泄口的,不然肯定会抑郁,所以我很顺其自然地爱上了摄影。 不过,那时候工资比较低,也没有存到什么积蓄,所以没钱买单反,只能偶尔用手机拍拍照,拍的东西也多是路边的风景和野花野草。 不过,我那时候潜意识里已经有要改变现状的想法了,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只知道自己能力欠缺得还蛮多的。 所以当时玩摄影,一方面是当作兴趣,可以打发时间缓解不如意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练习构图,因为摄影和设计都是讲求构图的。 但是到了2012年下半年的时候我拍照的时间就少了,我连手机都很少用,因为那时候我去了一家腾讯外包公司上班,外包公司实在是太忙了,没日没夜地作图,经常加班到很晚,而且回到家了还得通宵赶图,不然第二天没法跟需求人交差。 现在想想那段时间真是又充实又拼,除了一心想做好电商设计以外,心里真的没有任何其他想法。 直到半年后,整个人在思想上还是很想继续拼的,但是身体却不允许了,实在是太累了,健康受到了影响,再加上毕业两年多了,回头看看发现,怎么自己的工资还是跟刚毕业的时候一样啊?怎么自己都毕业了两年多了还是没有任何积蓄啊? 但是生活消费和房租却一直在涨。 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力不从心,所以有了想休整一段时间的想法。 在没有工作的那段日子,我又得以继续拍照,也逐渐想通了很多事情,想明白了自己要什么:我需要继续提升能力,我也需要赚钱。 那时候的我毕业快三年了,明明那么努力了,一个月工资连4000元都拿不到,相当于毕业近三年,工资基本没变过。 这感觉就像是有人拿了一个透明玻璃杯,在里面放了一只蚂蚁,然后盖上一块透明的盖子,那只蚂蚁可以看到外面的糖果,可它就是拿不到一样。 而那只蚂蚁,就是我。 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如果要改变,一方面提升能力肯定是需要的,另一方面我得再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因为我打心底里是不认命的,我觉得自己的能力绝对不可能连4000元一个月都不值得。 所以后来我自学了一点手绘板的皮毛,也重新整理了作品集和简历,后来刚好赶上2014年3月份京东收购了腾讯电商,我也成功拿到了offer,入职了深圳京东JDC,也就是原来的腾讯电商设计部,和原来我在外包公司工作负责审核我设计稿的伙伴们成为了同事。 说来话长,这个offer其实不太好拿,所以在拿到offer的那天我很激动地给我妈打了一个电话,我说:“妈,我又要离开武汉了,我要去深圳上班啦,而且工资涨了好多好多哦,我太高兴了!” 我妈在电话那头也是高兴得不得了,说:“好好好,你放心去吧,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和你爸都永远支持你。” 犹记得,那天下着小雨,和我妈通完电话后,我连雨伞都不想打了,走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尽情享受雨水轻拂我的脸庞,从未感觉呼吸如此顺畅。 一个月后,我从武汉来到了深圳,一个我到现在依然都很喜欢的 城市。 去公司报到的第一天,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我,觉得我们的办公环境实在是太好了,因为跟我以往待过的所有公司都不一样,不仅宽敞,很多同事都把自己的工位布置得很漂亮,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自由和爱美属性,而且老大们人也都很好,反正就是各种好就对了。 因为当时的工资对于我来说还算不错,所以我去的第一个月就花8000多元买了单反和镜头,终于可以尽情地玩摄影了。 那时候的生活非常规律,周一到周五上班,周六我就会出去摄影,周日就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修图,每个星期都是如此,日子过得非常 充实。 可日子久了依然还是会觉得焦虑,因为我知道我远走他乡不是去度假的,而是要积累一些本事的,自然压力很大,再加上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再次来袭,工作上也并没有太大长进,所以内心又积累了很多不太好的情绪。 还好我又想到了在武汉的那段时光,是手机摄影把我从悲观的情绪里拽了出来,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每天都要拍一张手机摄影作品的 计划。 而且这一次还升级了,如果说以前玩手机摄影只是为了表达情绪和练习构图的话,这一次玩手机摄影不仅是为了表达情绪和练习构图,我另外又增加了调色这个步骤,我习惯性地把很多普通的东西通过调色的方式变得不一样。 自此,我的构图排版和色感都通过手机摄影的方式得到了培养。 这也是为什么你们会看到我现在的很多海报设计作品都有调色的步骤在里面,而且我可以调出任何我想要的效果。 第三次找到喜欢的事:写公众号 2015年8月我注册了自己的公众号,取名叫《做设计的面条》,但是直到几个月后我才正式发文。 当时开设公众号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有个地方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不开心的或开心的事情都可以在公众号里写出来,我不一定要让多少人关注我,我就是想有一个发声的渠道而已。 再加上那时候我在深圳上班,工作中积累了很多想法,也总结了很多规律和经验,所以就想着要不就写一些教程分享出来吧,想着没准有人跟我的观点类似,或者能帮到别人也不错。 所以我在站酷发表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篇电商设计教程文章《电商Banner图设计之商品图该怎么玩》,没想到第一篇文章就拿到了站酷2火推荐,而且很多人都觉得受益,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再加上那时候工作上也是不太忙,所以我有很多时间可以思考和写文章,于是根据我和一位需求人沟通的经历而改编的第二篇改稿文章《求助!需求人要我给他改个Banner》就写出来了。 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一致表示太真实了,戳中了痛点,还有的人表示太搞笑了,催我继续更新。 好吧,这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和创作热情,我好像又找到让我感兴趣的事情了,所以后面陆陆续续地写啊写啊写啊,写了好几年。 写到我从京东离职回武汉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设计师都还没有写完,最后写成了一套电商设计书籍《这么设计能热卖》,还顺便把我写成了站酷推荐设计师。 顺带着又把我写成了拥有15万+面粉的设计公众号《做设计的面条》(嗯,我一直都是称呼我的粉丝为面粉来着,而他们都爱称呼我为婷姐)。 再后来,因为面粉们越来越多,找我咨询问题的面粉也越来越多,很多人都表示自己没创意啊,没灵感啊,不懂构图啊,配色不好啊,等等。我就想,要不干脆写点有意思的带着大家一起学习? 所以我的“拍照一张照片,就是一幅海报”系列文章分享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篇又一篇地诞生出来的。 第四次找到喜欢的事:随手拍照海报设计 这几年,我用日常的生活随拍照片设计了100多幅海报,写了好几十篇“拍照一张照片,就是一幅海报”系列文章。 通过把平时用手机拍的普通照片,设计成海报的形式,一方面全方位地训练我自己的手和脑,让我对设计和生活当中蕴含的各种哲理有了越来越深的领悟,另一方面也是想以这种前所未有的形式来帮助那些对设计感兴趣的人,设计基础差的人,找不到设计灵感的人等,快乐地学习设计,提高审美,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真正明白什么叫“设计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在每一幅作品创作完之后,我都会告诉面粉们我为什么会这么设计,我是怎么设计出来的,从思维到具体的实现方法我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大家,而大家对于我的分享内容的喜爱也是激发我不断保持学习,激发我想要每一次创作都能有所突破的动力,让我每次都可以在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美,并且将它们创作为各种风格不一样的设计。 大家学到了知识,我也得到了锻炼,两全其美。 这也是为什么做设计这件事,在我心里一直都保持着新鲜感的原因 之一。 同时这也是我第四次找到了喜欢的事情:随手拍照海报设计。 对于这个系列作品的创作,我收到最多的评价就是“美”“婷姐你是不是会变魔法?”“好的,眼睛说会了,但是手还不会”,等等。 还有面粉如是说:“婷姐你的海报设计在字体、版式、颜色方面都好舒服,如果平面构成书籍里用到的也是这样的配图就好了,因为市面上有很多平面构成书籍里面图比较老,而且图是纸上作业那种黑白稿,真的不太好理解。” 的确,一直以来我们所学的三大构成书籍里,理论是很多,但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设计当中确实难度还是挺大的,因为理论是好的,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是不好理解的。 而我的这个系列创作和分享其实刚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带着这种对于随手拍照海报设计系列创作的热爱,想要帮助更多人爱上设计、通俗易懂地理解好设计的决心,以及不想辜负大家对于我这个系列创作的喜爱,我再一次耗时近三年编写了大家正在看的这本书,同时也是我写的第二本设计专业类书籍。 看完此书,也许不知不觉中你就知道了要想做好设计你应该去掌握哪些知识;也许不知不觉中就为你打开了设计新世界的大门,让你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和清晰了;也许不知不觉中会让你发觉,原来做设计是这么有趣的一件事。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此书的你们,能够获得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磨难的心态,以及一些全新的思维启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为,其实说实话,以前我是一个比较情绪化的人,以前我做什么事情,可能只是为了自己能涨工资,能提升能力就可以了,我是为自己考虑比较多一些。 现在我却越发体会到了“沉默是金”的智慧,现在我做什么事情,已经不止是为自己考虑了,而是想尽量多地能帮到他人,因为这让我体会到,我是被很多人需要的人。 这种思维上的转变,让我收获了很多人的爱和支持,也让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一切,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都有。 但相比于物质上的收获,更让我有满足感的,还是大家带给我的成长反馈。 至于我自己的成长之路最终将走向何方,我找到下一个喜欢的事情会在何时,我且过好当下,且耐心等待就好。 阅读指南 我写这本书的宗旨是:让即便是非科班出身的读者、外行人,也可以轻松快乐地了解设计、学设计。 考虑各位读者朋友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疑问,这里提前对大家可能会有疑问的一些点做出解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为什么编写这本设计书籍需要花费几年时间? 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都是以日常随手拍照片为创作灵感的,所以相当于是靠天吃饭,很多作品都是因为我去了某个地方,然后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或者在平凡的生活中慢慢去发现得来的,由一个个生活的日常积累而来,急不来。 另一方面,我也想验证一下,如果我设计的这些作品,几年后回过头来看,依旧不过时,依旧耐看,那么才能验证我的设计方法和思维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那么才值得整理成书出版,以免误人子弟。 2. 为什么本书中有个别图片画质不好? 本书中的所有原始照片都是我用手机随手拍摄的,最早的甚至是2018年拍摄的,所以由于一些设备的原因和随手抓拍时光线的原因,有些原始照片的画质就要差一些。 3. 本书要解决的痛点主要有哪些? 教你怎么把一张不起眼的图片,通过一些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法,将它设计成为一幅海报,使它变得有趣或有创意,实现思维、技能、审美、创意等多个方面的提升。 4. 为什么这本书读起来这么流畅,都不像一本设计书。 由于我早年也是自己一步步摸索着学设计,我知道越是专业的书籍读起来越枯燥,所以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我选择了把那些高深、晦涩、难懂的设计专业术语,尽量用大白话的形式讲解出来,这样就可以帮助大家更轻松愉快地学设计了。 5 为什么本书不少案例上有外文? 正是由于本书是一本实用性、趣味性与易读性兼具的设计专业书籍,并且几乎所有的案例也都是来源于生活(比如在海外旅游中拍摄),而且风格创意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在海报的语言选择和文案选择上也就不单单只是中文了,而是根据创作风格的需要,中文、英文、日文的文案搭配都有涉及。 但是大家不必纠结于海报上这些文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因为很多都是我根据当时的情景即兴创作的,或趣味或恶搞或伤感或欢快的情绪都有,甚至是直接摘录一段歌词或者古诗作为海报上面的文案填充。 当然,涉及英文和日文的地方我都用翻译软件来翻译过(同时也可以确保这些外文在导向上没有问题),所以大概率会有一些翻译不准确的地方,但这个没有关系,因为我在设计这些案例时重点是要传递一些设计方法、创意思路以及排版配色等知识,文案其实只是画面中众多设计元素的其中一部分而已。 在不影响海报画面的美感、韵律、创意和要传递的情绪等信息的情况下,这些文案内容其实都是可以随意替换的。 6. 我就想学会套路尽快上手,有没有好办法?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给书中“照片变海报”设计案例都制作了板式构图模板和色卡,方便大家直接套用我所总结的一些排版创意和配色方法,同时也制作了照片原图和最终海报效果图的对比图,大家可以通过多看这种设计前后的差异对比图,训练自己,找到自己的潜在能力,对以后发现自身设计方面的问题或者指导新人也会有帮助。 7. 看完本书,我除了海报设计还能学到啥? 之所以选择以海报设计的形式来为大家讲解设计知识,只是因为这种形式比较常见,也便于大家理解。并不是说本书只适合需要设计海报的平面设计师阅读,而是通用于各个设计行业,无论是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电商设计、UI设计、PPT设计或其他设计领域。 8. 我是PS小白,书里面的操作讲解我看不懂怎么办? 本书所有案例都提供了psd源文件,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打开psd查看分析。也希望读者朋友有一点耐心和韧性,PS就是工具,很多人通过跑案例就直接学会了。 致 谢 □ 写在前面 回想起来,自2018年8月我编写的第一本书《这么设计能热卖》出版以来,距现在已经4年之久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那本书也是我耗费了近三年时间才编写完的,工作量巨大,因为那本书的销量很好,读者的评价反馈也很高,所以我的编辑——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栾大成老师当时就考虑让我继续出版第二本书,当时我立马拒绝了编辑老师的好意并说道:“不不不不……打死我也不要再写书了,写第一本书就已经把我写伤了,因为这个过程实在是太难熬了。” 嗯,按照设计师一贯的特性,此处应该配一个表情包,毕竟设计师的表情包都很多,哈哈哈。 这事儿到最后当然也就不了了之了,不过也悄无声息地再一次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1. 这本书是如何诞生的? 在我的第一本书出版几个月后,我也好像恢复得差不多了,也玩 够了。 然后我好像突然哪根设计神经开窍了一样,脑子里时不时会冒出一些灵感想法,所以,原本我只是喜欢用手机随手拍一些记录生活的照片而已,但由于设计灵感太多而且根本就憋不住,于是我就想,要不把这些照片都设计成海报吧,自娱自乐也是好的,也可以当作对我自己的一种锻炼了。 结果没想到无论是在站酷或其他设计网站,抑或是在我的公众号、朋友圈和微博上,我的“拍一张照片,就能设计成一幅海报”系列作品和文章都深受大家的喜欢,这些都是我没有想到的。 不过,有人说你好,自然也就有人说你不好嘛,这是人性,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只不过因为说好的要比说不好的多太多太多,这也树立了我的自信心,让我越发有创作的欲望,使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到非常开心,而且我的思维和技能也在肉眼可见地提升,而那些说不好的一些言论确实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反而也被我转化成了愈发完善自己的动力源。 以至于到了后面,我越来越意识到我所做的事情的重大意义了,因为我的创作分享不仅为广大设计同行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思想和脑洞,我分享的一些创作思路、生活感悟、设计思维等对于大多数基础不好、没有想法、不懂设计、缺少生活激情的设计师们都是有用的。 所以我才有了把我的这一系列文章编辑成书的想法。 我也越来越意识到的一点是,不管互联网怎么发展,自媒体、短视频发展得多么迅速,但是传统的纸质的书本才是我认为最适合让人沉下心去学习的载体。 书本,它是一种知识的传承,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就像我们现在获取的一切知识其实也都是得益于前人的知识传承一样。 所以一年后,我又有了出版第二本书的想法了,跟我写第一本书的初衷一样。 我当初是因为觉得市面上缺少一本系统的思维提升方面的电商设计书籍,所以我才去写的,即使最终耗费了我三年多的时光,现在我的第二本书,也是一样的初衷,我也是觉得市面上太缺少一本更加有趣的,更加直观易懂地讲解各种设计原理以及提供设计思路的设计书籍了,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再一次决定出手了。 而为这一决定,又断断续续让我为之投入了近三年时间,好在现在,我终于再一次将它完成了,只希望能为这个行业留下点什么。 虽然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思想和知识是无限的。 2. 写这本书之于我的意义,以及我想带给大家的意义 有句话是说,“设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这句话起初我不是很理解,直到我自己坚持了近三年的时间来制作这一系列的照片海报设计,来写这本书,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这句话的精妙和智慧 之处。 因为在不知不觉当中,我好像真的把我对于生活的理解,都融入我的设计创作当中了,我的很多关于设计的想法也都来源于生活当中的理解和观察,我把我的喜怒哀乐也都融入在了这些设计当中。 回顾我从业这近10年,我的人生经历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的东西太多—认清自己,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三个阶段。我从迷茫到被欲望填满,再到找到合适的生活状态,我的设计经历了“空洞—太满—合适”的过程。 因为,设计确实是来源于生活的,你如何对待生活,生活就会如何对待你,而你的设计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的就是你对于生活的一些 态度。 就像我一直说的,设计师这个职业,是需要滋养的。 你用爱滋养自己,你做出来的设计就是充满爱的; 你用知识滋养自己,你做出来的设计就会是感觉有内涵的; 而你不去滋养自己,你做出来的设计可能就是空洞的; 如果你心里满是恨和焦虑,你做出来的设计大概率是灰暗的或者杂乱无章的。 所以,要想做好设计,先学会好好对待自己的生活。 设计的哲学可以运用到生活当中,其实生活的哲学在设计当中也一样是适用的。 以上是从感性的角度去解读设计。 而从理性的角度去解读设计,我们又要知道,要想做好设计,打好基础、苦练手上功夫、培养审美是最基本的,再往上走,懂他人所想、会沟通、有学识、懂营销之道等等,也是一样都不能少的。 所以读完此书,我希望大家至少能有以下几点意识: (1) 要做一个理性与感性兼具的设计师; (2) 身为设计师,要懂得滋养自己; (3) 细节决定成败。 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设计就是用来玩的,但是你得玩得专业,才能成为事业。 以上,共勉。 3. 我要感谢的人 这本书能顺利出版,或者说我之所以能拥有现在的一切,我需要感谢的人真的非常多。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对于我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帮我分担了生活中的很多琐事,我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学习,并且安心地把书写完。 其次,我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栾大成老师,因为没有他在7年前说过的一些鼓励的话,我就不可能坚持写完我的第一本书,当然也要感谢编辑老师不定期的盯稿和催稿,成功治愈了我的拖延症,所以才会有我现在的第二本书的顺利出版。 我还要感谢所有认可和帮助过我的所有设计平台,比如站酷和优设,还有花瓣网,这些网站都是我曾经的学习平台,我的大量文章和作品之所以能被大量的粉丝和读者看到,也离不开编辑们的辛苦审核和推荐。 当然,我还要感谢从2015年到现在2023年这8年来,以各种形式陪伴我和支持过我的所有的可爱的人,也就是喜欢我的面粉们,还有很多善良的设计同行们,比如本书中有一期设计练习活动就是我联合了护肤品牌阿芙的设计总监(@梦一场)一同发起的。 这一路走来,虽素未谋面,但是你们持续的对于我的认可和对于我的作品的喜欢,极大程度上鼓励了我的创作欲,并且让我得以一直坚持下去,让我知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所以非常感谢,真心的。 其中尤其要感谢所有参与了我组织的设计练习并成功上榜作为本书中的点评案例展示的所有面粉们与设计者们,感谢大家的脑洞大开和配合,才让我们这本书的内容变得更加饱满和完整,感谢。 同时我也要着重感谢阿爽同学,她曾经在我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协助过一段时间,帮我处理了很多书籍配图和找资料的工作,而在我的这第二本书的编写过程当中,她也充当了同样的角色,阿爽同学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帮手,感谢。 最后,我也同样要感谢我的iMac一体机,因为用它来处理繁杂的文档工作简直是太方便了,尤其是我在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随手扔文件的习惯,但是它超大的屏幕包容性非常强,我怎么扔文件都找得到,哈哈。 哦对了,也感谢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磨难,以及为我制造了各种磨难的人,因为这最后都在无形中成了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以及养料,让我越发懂得生活的本质和真谛是什么。 就像经常有年轻的设计师问我:“婷姐,你作为一个女生,到底是怎么苦熬过来的?” 我的答案就是,直面困难,遇到困难了解决它,并且要相信自己能 做到。 □ 写在最后 说句实话,虽然我以前的家庭出身的确很普通,我也无知过,幼稚过,但我始终相信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和学习得到改善和提升的,因为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我越来越发现,其实我们不需要跟别人比,我们也不需要去羡慕别人,或者去在意那些不怀好意的言论,因为这些观点言论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它仅仅只是反映了一个人的经历、见识和格局罢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 我们就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开心一点点就够了。 小的进步积累多了,也就成了大的进步了,小的开心积累多了,也就成了超级开心了。 现在的我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我很庆幸的是,在我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过程中,我也间接影响了很多人同样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因为我们都是不信命的人。 所以,不管你们将来是否还继续做设计,我只想告诉大家: 当你想放弃时,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当你遇到困难时,要记住,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可改变的。 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吧。 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我的读者朋友们都生活顺利,喜乐平安。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