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侯建军、张玉春
定价:79元
印次:1-7
ISBN:9787302602552
出版日期:2022.04.01
印刷日期:2025.07.07
图书责编:张龙卿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为202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按照高等教育教学特点并结合设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编写。在教材模式上采用“导入式→互动式→案例式→实践式”并逐步深入,在教材内容上对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做了系统而简明的介绍,同时紧随新技术发展,融入人机工程学的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成果。 本书共分为11章。第1章为人机工程学概述,第2章为人体感觉器官及特征,第3章为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第4章为手操纵工具设计,第5章为人机工程学与家具设计,第6章为人机信息界面设计,第7章为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第8章为人机工程学与环境设计,第9章为人机系统设计与设计流程,第10章为人机工程学发展趋势,第11章为人机工程学设计研究题目。每章开头都有本章内容概述,便于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每章结尾都列出课后思考练习,便于学生复习思考和掌握各章重点内容。同时每章结尾都有针对本章知识点的完整设计案例分析,使本书内容更为丰富、直观和易懂,使学生更容易把人机工程知识点与设计实践结合。 本书可作为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设计人员进行相关设计时的参考用书。
侯建军,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南京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工业设计系主任。从事产品设计与人机工程学的应用研究16年,以第一作者发表人机工程学与设计类相关科研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中文核心6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自2006年任教以来,每学期均承担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同时融入人机工程学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不仅通过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相结合,同时尝试增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新技术方法,建立了一套针对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机工程学教学体系。2019年《人机工程学》课程获得南京工程学院一流课程的建设项目。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都很强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使用者提供较高的舒适度和生命保障功能,最终达到系统综合使用效能的学科。人机工程学是设计类学生的重要专业必修课,课程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使用者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因素,掌握人机界面和人机系统应用?则,以人机工程学?理指导设计实践,从而使设计不仅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功能,并且提供安全、省力、高效和舒适的使用环境。 近年来,国内先后出版了一些人机工程学的教学参考书籍,其中不少以机械和工科专业为主,大多理论性较强,缺少实际工程案例,能够作为设计类专业的教材较少。设计类专业培养目标致力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求实践性较强,纯知识型的教材对于设计类学生的参考价值较低,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无法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或项目提供帮助。 本书主要针对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家具设计、交互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等设计专业,全书共分为11章。 本书在吸收、借鉴其他人机工程学教材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并解决以下问题。 1.在教材模式上采用“导入式→互动式→案例式→实践式”并逐步深入 (1)导入式。由于人机工程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涉及知识面广,基础理论又较其他学科更为抽象,为了使设计类专业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教材内容从介绍知识背景开始引出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详细介绍需要用到的概念和?理,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相关内容。 (2)互动式。在内容环节上并不是局限于泛泛地介绍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同时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人机设计中需要...
1.1 生活中的人机工程学
1.2 人机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
1.3 人机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
1.3.1 ?验人机工程学——萌芽阶段3
1.3.2 科学人机工程学——形成阶段4
1.3.3 现代人机工程学——快速发展、科学系统研究阶段5
1.4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7
1.4.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9
1.5 人机工程学的应用领域及相应的设计关系
1.5.1 人机工程学的应用领域13
1.5.2 人机工程学与产品设计14
1.5.3 人机工程学与视觉传达设计17
1.5.4 人机工程学与环境设计19
第 2 章 人体感觉器官及特征 22
2.1 感觉和感觉器官
2.2 感觉的基本特性
2.2.1 适宜刺激22
2.2.2 感觉阈限23
2.2.3 适应24
2.2.4 相互作用24
2.2.5 对比24
2.2.6 余觉25
2.3 知觉的基本特性
2.4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2.5 视觉特征及设计应用
2.5.1 视觉机能27
2.5.2 视觉特性与设计应用29
2.6 听觉特征及应用
2.6.1 听觉机能 33
2.6.2 听觉特性与设计应用 34
2.7 嗅觉特征及应用
2.7.1 嗅觉机能35
2.7.2 嗅觉特性与设计应用35
2.8 味觉特征及应用
2.8.1 味觉机能36
2.8.2 味觉特性与设计应用37
2.9 肤觉特征及应用
2.9.1 肤觉机能37
2.9.2 肤觉特性与设计应用38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