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体表复合浸润性与仿生设计
作者曾在国内**的仿生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原“地面机械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攻读博士学位,专注于仿生学研究、功能材料开发及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昆虫仿生研究。本书的科研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资助,内容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助力相关领域的科研和设计人员破解攻关难题。

作者:孙刚、房岩

定价:18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20259

出版日期:2022.10.01

印刷日期:2022.10.26

图书责编:辛瑞瑞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作者以昆虫体表的复合浸润性及其仿生设计为主题,在悉心整理多年工作和成果积累的基础上,综合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文献资料,著成《昆虫体表复合浸润性与仿生设计》。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共包括19章。第一部分(第1~4章)为“仿生学概述”,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仿生学的发展、仿生学研究内容、仿生学研究方法和仿生学经典案例;第二部分(第5~7章)为“表面仿生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浸润性研究进展、生物表面浸润性研究动态和表面仿生制备研究进展;第三部分(第8~10章)为“昆虫体表特殊浸润性”,阐述了昆虫体表多级结构和复合浸润性,重点分析了昆虫体表浸润机理;第四部分(第11~13章)为“昆虫体表仿生设计”,论述了昆虫体表仿生制备成果、极端浸润性表面的应用以及昆虫仿生研究热点;第五部分(第14~19章)为“仿生学**成果”,详述了人工智能、仿生材料、生物计算、生物芯片、分子仿生等热点和前沿研究领域,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展望。本书融科学性、知识性、系统性、前沿性、创新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既有学术意义,又有实用价值,同时提供了大量实例,以方便读者理解和借鉴。《昆虫体表复合浸润性与仿生设计》可作为仿生学、生物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科研和教学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等阅读。

孙刚,博士(后),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评审专家。担任福建省资源环境监测与可持续经营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生物资源利用与功能材料开发”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生态学会数学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微生物学会理事、吉林省泥炭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生态学会副秘书长、吉林省动物学会理事,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特约审稿人。

前 言 人类社会从渔猎采集阶段(旧石器时期)到农耕畜牧时期(包括新石器时 期、青铜器时期、铁器时期),再到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 代、机器时代、电气时代、计算机时代、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等),生产 力、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和生活水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变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失衡、人口剧增、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面对这些日益严峻的全球化危机,人们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大自然。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仅能供给食物、水分、氧气、土壤、木材、燃料、纤维、药物、原料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资源和必要组成 成分,形成并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生命支持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废弃物的接纳与分解、土壤熟化与肥力维持、水文系统调节、水土保持、传粉授粉、有害生物控制、二氧化碳固定、大气系统的稳定、气象气候的调节、灾害(洪涝、干旱、风暴、沙尘、侵蚀、滑坡、疾病等)的缓冲、水循环、营养元素循环等,而且具有丰富而强大的精神文化功能,为人类的发明创造、产品设计提供了无数的知识、映象、启迪、灵感和探索的空间。仿生学是联结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自然界具有的客观性、平衡性、可续性、多样性、统一性、复杂性、耦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自稳性、适应性等多种特征,无一例外地体现在仿生学中。 仿生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大自然一直是人类进行理论探索、方法创新、工艺改进、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的不竭源泉,多种多样的...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 录

第一部分 仿生学概述

第1章 仿生学的发展 2

1.1 仿生学的提出 2

1.2 仿生学发展历史 3

第2章 仿生学研究内容 12

2.1 形态仿生 12

2.2 结构仿生 14

2.3 色彩仿生 24

2.4 功能仿生 26

2.5 能量仿生 27

2.6 神经仿生 29

2.7 力学仿生 31

第3章 仿生学研究方法 34

3.1 仿生学基本原则 34

3.2 仿生学主要方法 39

第4章 仿生学经典案例 44

4.1 蝙蝠与探路仪 44

4.2 水母与风暴预测仪 44

4.3 长颈鹿与抗荷服 45

4.4 青蛙与电子蛙眼 46

4.5 鸽子与民航飞机 46

4.6 鱼鳔与潜水艇 46

4.7 龙虾眼睛与新型X线机 47

4.8 水熊与疫苗保存 47

4.9 斑马与迷彩服 48

4.10 壁虎与特种机器人 48

4.11 鲸鳍与节能技术 49

4.12 鲨鱼皮与快皮泳衣 49

4.13 鸟喙与新干线车头 50

4.14 蛇怪蜥蜴与两栖机器人 51

4.15 蜘蛛与蛛形机器人 51

4.16 牛蒡与魔术贴 52

4.17 发光水母与绿色标识 52

4.18 树蜂与太空锯 53

4.19 蜘蛛网与安全玻璃 53

4.20 箱鲀鱼与节能汽车 53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55

第二部分 表面仿生研究进展

第5章 浸润性研究进展 60

5.1 浸润性的定义 60

5.2 浸润性的研究意义 61

5.3 浸润性的理论基础 62

第6章 生物表面浸润性研究动态 69

6.1 植物表面的特殊浸润... 查看详情

本书内容具有非常好的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可助力相关领域的科研和设计人员破解攻关难题。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