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英习语的异同(代序言)5
体例说明23
词典正文1汉英部分3英汉部分2311
附录一汉语习语条目首字拼音索引3015
附录二汉语习语条目首字笔画索引3037略论汉英习语的异同(代序言)汉英·英汉习语大全Preface
略论汉英习语的异同
(代 序 言)有关汉·英或英·汉习语(成语)的双语词典,海内外已编印过许多大小不同的版本。但是,像张学英先生和张会女士那样把汉·英和英·汉习语汇编成“大全”的,实为世上所罕有。这样的编排,无疑会给不同的读者从汉·英或英·汉习语的双向角度带来查阅、学习的极大方便,其实用价值是可想而知的。而这部鸿篇巨制对人们研究、比较汉语和英语习语之间的异同,也会有很好的学术价值。
汉语和英语均是历史悠久的语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汉语和英语的交流日益增加。可以预料,汉语和英语必将成为世上众多人士越发重视的两大语言。而这两种语言中被称作“核心和精华”的习语,数量都异常繁多,人们均喜闻乐见,应用亦十分广泛。鉴此,全面深入地研究,比较汉、英习语的异同,仍是一个颇重要的课题。现应张学英先生多次邀约,借《汉英·英汉习语大全》(以下简称《大全》)的一页,先简略地论述汉、英习语在涵义、特性、结构、语源和设喻等方面的异同,然后谈谈本人对《大全》的几点感受,祈作引玉之砖,权作浅薄的序言。
一、 涵义的异同
英语“idiom”一词,源自希腊语,基本概念是“特殊性的一种表现”。在现代英语中,它可分别表示:
(1) 一个国家或民族所特有的语言,如the French idiom = the French language(法语);
(2) 一个地区、社会或阶层所特有的方言,如the idiom of the Middle West (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方言);
(3) 一个作家或艺术家所特有的风格,如 Shakespeare’s idiom (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
(4) 一种语言所特有的习用表达方式。
第(4)义是idiom最普通、最常用的意义。英语词汇中的“习用表达方式”——成千上万个习惯用语,我国英语界大都称作“习语”或“成语”。所谓“习语”(idioms),国内外许多辞书曾给过多种不尽相同的解释和界定:
——有的认为英语习语只包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构成的固定词组,有的则认为英语习语还包括一些具有习惯用法的单词(如cocky,soft等)和俗谚(sayings and proverbs, 如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动嘴说不如动手干”);
——有的只把含有喻义或典故性的词语看作习语(如break the ice“打破僵局”,bury the hatchet “重修旧好”),有的则把一些保存字面意义但结构固定的词组(如 make friends “交朋友”)和当代出现的习用词语(如splash down“宇宙飞船在海洋中溅落”)也视作习语;
——有的把一些名词性的习用词组(如mother wit “天生的智力”)和“动词(+副词)+介词”一类结构(如put up with “忍受”)作“复合词”(compounds)处理,有的则把它们列为习语(idioms)。
由于研究和编著的目的和重点不相同,各个学者的看法角度不完全一样,赋予习语的涵义和处理习语的方式自然有所差异——有的范围宽些,有的范围窄些;有的侧重于这方面,有的侧重于那方面,这不足为怪。但总体看来,在“习用、定型、转义和整体化”等方面,大多数人对“英语习语”的理解和界说是比较一致的。从张氏《大全》收录的英语习语来看,是作了“从宽处理”的,即把凡是定型化、整体化的习用短语或短句都尽收其中。
汉语中与“idiom”相对应的定型化、整体化习惯用语,汉语界有多个不同的称谓,其中较多的称作“成语”或“熟语”,部分人叫为“习语”。如同英语界给“idiom”予以多种解释和界定一样,汉语界对“成语”、“熟语”等也有多种不尽相同的理解和界说,也有宽窄之分和新旧之别。“习语”一词虽然在汉语界并不常用,但为了研究和编写的方便,张氏《大全》把汉语中凡已定型化、整体化的习用短语或句子都视为“习语”,亦作“从宽处理”,即以定型的四字成语为主,同时广泛兼收三字或四字以上的其他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警句和近些年出现的一些含义新颖的固定词组。严格地说,各个名称之间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但我个人认为,张氏《大全》把汉、英语中习用、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统称为“习语”,不失为一种能兼收并蓄、使《大全》名实相符的可取之举。
二、 特性的异同
中外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英习语的特性作过多种透视,用过多个不尽相同的表述,如习用性与习语性,定型性与稳固性,整体性与完整性,精炼性与简洁性,历史性与典故性,民族性与地方性等。这里我们着重谈谈汉、英习语的习用性、定型性、整体性和精炼性。两者在这几方面的本质特性是基本相同的,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
(一) 习用性
顾名思义,习语即社会里相沿习用、口习耳闻、长期为大众所熟知的习惯用语。我们可以从空间和时间等角度来考察其习用性。
首先,从空间上看,习用性意味着习语应用的广泛性。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结晶,习语大都在较广泛的范围里为各行各业的人所确认和运用。它们往往流行于多个地域,不像“方言”那样只通行于某一地区,也不像“行话”、“术语”那样仅仅为某一阶层或行业的人所使用,尽管不少习语是从方言、行话或术语中扩展、演变而来。无论汉语或英语,人们都可以从不同载体的作品或话语里看到、听到大量的习语。
从时间上说,习语的习用性还意味着使用的长久性。习语不是只存在于一个时代,而且存活在许多时代。例如,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土崩瓦解”、初录于《左传·文公五年》的“华而不实”和首次被东晋陶潜使用于《归去来兮辞》的“欣欣向荣”等汉语习语,历经无数朝代而一直流传至今,其长久性可略窥一斑。同样,不少英语典故习语也有坚强的生命力,能够在漫长的岁月里被“活学活用”。例如,从《圣经》转译过来的“a drop in the bucket”(沧海一粟),“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者必败)和莎士比亚创造的“much ado about nothing”(无事生非),“speak daggers to sb”(恶语伤人)等习语,都还活跃在当代英语中。
一些含有古义词或废用词的习语,如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毋庸讳言”(“庸”的古义为“用”),“义愤填膺”(“膺”作“胸”解,仅用于此语);在现代英语中常用的“tit for tat”(“针锋相对”,tit 和tat 仅用于此语),“above board”(“光明正大”,board 的古义为“桌子”),等等,均是部分习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印证。
汉、英习语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一批批新习语在近现代还不断涌现,是因为它们具有精炼、形象、深刻的表现力,为人民大众所需要和喜爱。相对而言,由于英语习语的涵义较广,结构较多样,故其广泛性比汉语习语大。尤其是“动(副)介”式英语习语,从通俗的口语到严谨高深的科技论著,均有较高的使用率。而在长久性方面,由于汉语的历史较悠久,故汉语习语,尤其是典故性成语,更显得源远流长。
(二) 定型性
语言的发展与变化是普遍的、绝对的,语言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习语的相对稳定性显得特别突出,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没有定型化就没有习语。
习语的定型性,主要指习语的结构形式是相对固定的,词素的位置不能任意变换,字眼不能随便改动。汉、英习语都有很强的定型性。先说说汉语成语的几个例子:“一清二白”不能改成“二清一白”、“二清三白”、“三清四白”,因为这里的一、二、三、四并不表示具体的数目。又如“车水马龙”这个成语中,“水”是对“车”加以喻说,“龙”是对“马”加以喻说,是说车马很多,来往不绝,形容繁华热闹的景象。这个成语不能说成“车龙马水”或“车马水龙”。若说成前者,就错把“龙”来喻说“车”和错把“水”来喻说“马”了;若说成后者,就把原来的两个主谓形式的并列结构换成一个主谓结构了,意思也很不好说。再如“相形见绌”,是指跟另一人或事物相比显得不足的意思,不能把其中的“绌”改动为“拙”。绌(chù),是不足、不够的意思;拙(zhuō),是笨、不灵巧的意思。
英语习语定型性的例子有:“by twos and threes ”意为“三三两两”,但不可依照汉语说法改为“by threes and twos”。“burn a hole in one’s pocket”虽然常指“(妇女)急于把钱花光”,但不能变为“burn a hole in her purse ”,尽管西方妇女通常把钱放在“purse”(钱袋)里。“lose the \[one’s\] way”(迷失方向)中的冠词或人称代词所有格不能略去,因为“lose way”是另一条习语,作“(船等)减速”解。
当然,习语的定型性不是绝对的。为了适应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需要和反映人们思想意识与语言习惯的变化,习语同其他词语一样,其内部结构也在不断发展演变着。汉、英习语的结构变化情况稍有不同。这里着重介绍三种情况。
1. 汉语中有数十条并列结构的成语是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含义的。如:
千山万水——万水千山 博古通今——通今博古
异曲同工——同工异曲 背井离乡——离乡背井
还有少数非并列结构也可以变换次序。如:
大名鼎鼎——鼎鼎大名 以一当十——一以当十
但是,那些有先后、因果关系的并列结构是没有上述变化的自由的。例如,不能把“百发百中”说成“百中百发”,不能把“人云亦云”说成“亦云人云”。
英语中除了个别并列结构习语,如“soul and body”(全心全意)可以说成“body and soul”,又如“day and night”(日日夜夜)可以说成“night and day”,其余的极少能互换位置。
2. 英语习语中的“语法性变体”则是汉语所没有的。所谓语法性变体,就是根据一般的英语语法规则,部分习语中的单词随着语句的人称、时态等不同需要而产生的各种变体。例如,英语动词在应用中要使用相应的现在形式、过去形式或过去分词形式;有些习语中的名词也要随着“数”的需要而分别使用单数形式或复数形式;许多习语中的代词亦要根据不同的人称而改变其形式。试比较“make up one’s mind”(下定决心)在下列句中的变体:
It’s time to make up your mind.
They made up their minds to sell the house.
3. “修辞性活用”在汉、英习语中均较常见。所谓修辞性活用,就是为了渲染气氛或强调某种概念等修辞上的需要, 在实际运用时简化、替换、分拆、扩充或倒装习语的某些组成成分。例如,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在一部作品中曾把“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一针及时省九针)改装成“A word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说一句话可以免得以后多啰唆)。又如,毛泽东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一文中,套用“先斩后奏”这一成语,分别列举了“先奏后斩”、“斩而不奏”和“不斩不奏”等几种情况。再如,汉语的俗话“碰钉子”,人们可根据不同的语境,加上一些修饰词:“碰了一个大钉子”,“碰了个硬钉子”,“碰了个软钉子”等。这些灵活巧用的事例较多,大家可注意观察。诚然,这些修辞性的灵活运用大都是临时性的,原来的习语的基本格式并不会因此而被淘汰。
(三) 整体性
习语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它以整体来表示一定的意义,并且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正如著名的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1963年版)下的定义所说:“idiom—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must be learned as a whole.”(习语——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取其含义的词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版)在给“成语”下的定义中亦指出:“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在学习和使用习语时,注意整体化这一特性,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构成习语的各成分在单独存在的时候表示什么意义,在习语中所表示的意义是集体的。换句话说,习语的意义不是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切勿望文生义。以往曾有人把汉语成语“胸有成竹”错译成“There is a bamboo in the chest”; 也曾有一位德国记者把英语习语“catch a crab”(划船时一桨没划好)误认为船员果真“抓了一只蟹”。这些都已成为语言学界熟知的笑柄。
按照习语的意义与其所含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汉、英习语大致可分为保持字面义、含有引申义或具有转喻义等类型。这几个类型的习语,在整体性程度方面虽然有高低不同的差异,但它们的意义都不是组成成分的简单总和,而是高一级的概括或抽象化,只是概括或抽象化的高低程度不同而已。比如,保持字面义的英语习语“break silence”(打破沉默)、“make sure”(弄清楚)和可以从字面上加以解释的汉语成语“道不拾遗”、“乘风破浪”等,它们的每个组成成分都保持着一定的词义独立性,其语义整体化的程度较低,但这些组成成分仍受到组合力量的限制,不能随意拼凑或更换,而且,它们往往表达意志、风尚或意识等抽象的概念。至于那些具有引申义或转喻义的习语,如“be driven from pillar to post”(到处碰壁)、“It rains cats and dogs”(大雨滂沱)等,它们所含的单词或多或少地失去了词义的独立性,统一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其整体化程度无疑较高。
习语语义的整体性还表现在:部分英语习语,尤其是“动(副)介”式习语,往往有一个与之相当的同义单词,如back up—support(支持), look into—investigate (调查),hold out—extent(伸出),step up—enhance(提高)等。难怪有些词书把它们作compounds(复合词)处理。汉语中的个别成语,在使用中可以简化,如“别人代庖是不对的”中的“代庖”是“越俎代庖”的节缩;“早已营就三窟”中的“三窟”是“狡兔三窟”的简略说法。这些简化了的成语实际上也变成了一个词。
在句法功能上,习语的整体性表现在:除了谚语可以独立成句,或独立于句子之外,其他习语不管其内部结构如何,在语言的运用中大都充当句子中的一个语法成分,或充当主语、谓语、宾语,或充当定语、状语、补语,其作用相当于一个词。鉴此,上面提及的习语“break silence”在“He broke silence”句子中,只可视作一个词,充当谓语,而不宜分析成一般的谓语和宾语。又如,“声东击西”是一个含有两个动宾结构的成语,但在“‘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中,作为一个语义整体而充当主语。
(四) 精炼性
经过人们长期语言实践的千锤百炼,绝大部分习语都有明显的精炼性。它们大都短小精悍而又含义深奥,简洁明快而又富于表现力。例如,“as busy as a bee”,字数不多,但把一个人像蜜蜂那样“忙忙碌碌”、“忙得不可开交”、“干完一事又忙于另一事”等情形生动而明快地描绘出来了。又如,在“get through” 这一习语中,through含有“穿过”、“从头到尾”、“从一头到另一头”等意思,和get 连用就可给人一种遭遇困难,和困难斗争,以及最后克服困难的形象,从而使人感到“尽力而为卒成”的毅力与气概。假若我们用它的同义词complete, 比如说,complete a task,那就仅仅平铺直叙地说明完成一项任务而已,很难唤起任何联想。
为了顺应整个英语结构的简化趋势,部分简短的习语还“精益求精”,具体表现在:
1. 一些习语中的冠词、介词、代词或其他词,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省略,如at (the) least (至少;无论如何),(in) back of (支持),pluck up(one’s)heart (鼓起勇气),in (very) deed (实际上)等。
2.一些习语中的组成成分可采用缩略语形式,如cash on delivery (货到付款)可略作COD或c.o.d.。英语中还常常使用一些源自拉丁语短语的缩略语,如v.v.=vice versa(反之亦然)等。
3.一些分写形式的习语变成了连写形式或用连字符连接的单词或复合词,如 in doors 变成indoors (在室内),down the stairs 变成downstairs (在楼下),to morrow变成tomorrow 或tomorrow(明天),of the clock 变成o’clock(点钟)等。
汉语中部分习语也有类似的简化现象,或裁去个别虚词,或裁去个别实词。例如:
孤陋而寡闻→孤陋寡闻
狡兔有三窟→狡兔三窟
欲速则不达→欲速不达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竟成
此外,部分汉语习语本来就是从一些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或历史事件中,用融化、综合和概括等方式精炼出来的,如众所周知的愚公移山、叶公好龙、黔驴之技、一枕黄粱、世外桃源、城下之盟、初出茅庐、草木皆兵等。它们也体现出习语的高度精炼性。
三、 语源的异同
马国凡先生的《成语》一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把汉语成语形成的来源归纳如下:成语新创造的继承的书面语系统
寓言故事类
神话传说类
历史事件类
名词摘引类口语系统借用的这个归纳表较全面、简明,不仅对汉语成语和其他习语较适合,而且对英语习语语源的分类也较适合。两者不同的仅是某些类别的数量多寡和范围宽窄而已。总的看来,英语借用的习语和口语系统的习语较汉语多;而汉语新创造的习语和书面语系统的习语较英语多。
在学习、使用习语时,若能了解习语的一些来源和背景知识,可以加深对习语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运用习语的准确性,并有助于了解一些有关的民族文化,扩大知识面。下面大致按马先生的语源分类法作些介绍。
(一) 新创造的习语
我们在前面已说过,习语是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它们在结构、语义和功能等方面都有相对的稳固性。然而,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为了反映人们思想意识与语言习惯的变化,习语和其他词语一样,也在不断发展演变着。既有新生的,也有消亡的;既有语素的增减,也有语素的互换;既有语义的变化,也有词性的转化。这里说说新生习语的几种方式方法。
1. 利用原有的词或词素新构成的习语,例如:
一穷二白,改天换地,多快好省,争分夺秒,戒骄戒躁,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南水北调,拨乱反正,参政议政。
at risk (危机四伏)
brain drain (人才外流)
churn out (粗制滥造)
shoot full of holes (百般挑剔)
carrot and stick (软硬两手)
hold time (延迟倒数)
2. 改换原有习语中的个别成分而构成新的习语,例如:
同床各梦 —— 同床异梦
千兵万马 —— 千军万马
家至户晓 —— 家喻户晓
趋炎附热 —— 趋炎附势
信口开合 —— 信口开河
go \[drift\] with the stream (随波逐流)
stir a finger \[hand\] (尽举手之劳)
far apart \[away\](天南地北)
have an \[the\] edge (on) (略胜一筹)
show \[go through \] one’s paces (一显身手)
(上述各例\[\] 号内的是新的替换词。)
3. 改变词的位置而构成新的习语形式,例如:
石烂海枯→海枯石烂
深根固柢→根深柢固
相逢狭路→狭路相逢
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body and soul → soul and body (全心全意)
ins and outs → outs and ins (里里外外)
turn back the clock → turn the clock back (倒行逆施)
give sb line enough → give sb enough line (欲擒故纵)
(二) 继承的习语
习语的继承,有两个大的系统,一是书面语系统,一是口语系统。汉语的四字成语和英语的典故性习语大都源自书面语系统,汉语和英语的俗谚、俚语和其他习用语大都源自口语系统。
书面语系统来源的汉、英习语(成语)有四类:
1. 来源于寓言故事。汉语方面大家熟悉的例子有: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
叶公好龙 (刘向《新序》)
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势》)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战国策·燕策二》)
英语方面大家熟悉的例子大都转译自希腊和法国的寓言故事,如典出《伊索寓言》的有:
Androcles and the lion(善有善报)
The camel going to seek horns lost his ears (偷鸡不着蚀把米)
the cat and the cock(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火中取栗)
2. 来源于神话传说。汉语方面的典型例子有:
夸父追日 (《山海经》)
为虎作伥 (《正字通》)
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
一枕黄粱 (《枕中记》)
英语方面较典型的例子大都转译自希腊神话,如:
change like Proteus (变幻无常)
Orestes and Pylades (患难之交)
the heel of Achilles (致命弱点)
the sword of Damocles (大祸临头)
3. 来源于历史事件。
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常被概括为一个成语(习语),这个事件本身的意义或由此而引申的意义就作为成语(习语)的意义。汉语方面的例子有:
取而代之 (《史记·项羽本纪》)
草木皆兵 (《晋书·苻坚载记》)
纸上谈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初出茅庐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英语方面的例子有:
Bataan death march (九死一生)
Pyrrhic victory (得不偿失)
cross the Rubicon (破釜沉舟)
like the Black Hole of Calcutta (又闷又热)
4. 来源于作品的名句。
汉、英语作品中都有一些名句常被广泛引用,有的名句原封地使用,有的改变了意义或结构来使用,最后以习语(成语)的形式固定下来。汉语方面的此类成语主要源自历代的诗词歌赋,部分出于其他著名作品,例如:
水落石出 (苏东坡《后赤壁赋》)
拖泥带水 (严羽《沧浪诗话》)
自知之明 (《老子·三十三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英语方面,莎士比亚的著作可谓是英语习语最丰富、最地道的文学源泉。莎翁在他的世界名著中,不仅记录了大批以往流行的习语,而且自创了不少为后人所公认的习语,例如:
wear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 (开诚布公)
sweet and twenty (妙龄女郎)
lie in one’s throat (当面扯谎)
take the wall of (占上风)
源出基督教《圣经》的英语习语为数不少。例如:
beat the air (徒劳无功)
handwriting on the wall (不祥之兆)
sheep that have no shepherd (乌合之众)
Scales fall from one’s eyes. (恍然大悟)
此外,其他的英语作家和诗人,如弥尔顿、丹尼斯、拜伦、狄更斯、斯蒂文森等,也有一些名句成了习语。
口语系统来源的汉、英习语(成语)种类繁多,几乎涉及人民大众的经济生活、社会活动和人体器官的方方面面,数目庞大,尤其是那些俗谚、俚语更大量流行于大众的口语中。诚然,部分源自口语的习语已被书面语所广泛使用,难以泾渭分明地划分为口语或书面语。限于篇幅,这里暂不展开讨论。
(三) 借用的习语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汉语和英语均从别的语言中吸收了大量的习语,渠道有所不同,方式也有所区别。概括起来,借用的汉语习语与英语习语有两点较大的差异:
1. 在数量上,英语借用的习语比汉语借用的习语多。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本身的大部分词语是从外国语转借过来的,尤其是希腊语、拉丁语和法语中的大量词语融入到英语中,成为英语习语的重要源泉之一。汉语虽然也从外国语中不断吸收了一批批词语,但基本上是在汉语自身的基础上演变和扩展起来的,故外借的习语为数不多。据陈文伯先生估计,“外来成语不超过汉语成语总数百分之一,数来数去也不过几十条。”(见《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第11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版。)
2. 在形式上,汉语基本上通过音译、意译或音意兼译等方法,尽量使借用的习语在结构形式上具有汉语成语的特点:或取材于外国作品,用汉语词概括为成语,如“一厢情愿”取材于求那毗地译的《百句譬喻经》;或以被借用的素材为依据,按汉语成语的要求加以改造、创新,如“四大”、“苦海”、“一尘”在意义上超越宗教(佛教)范围的同时,使之成为“四大皆空”、“苦海无边”、“一尘不染”;或采用直接的意译,如译自佛教的“不二法门”、“不即不离”等。
英语借用习语的结构形式有多种,除了译借过来的外国习语外,为了修辞等特殊需要,英语中还直接采用了一些未同化的,即保留原拼写和读音形式的外国习语,如拉丁语习语ad summam (总而言之)、法语习语Les murailles ont desoreilles.(隔墙有耳)、意大利习语con amore (精神饱满)、希腊语习语hoi polloi(乌合之众)、德语习语Neue Besen kehren gut. (新官上任三把火)等。此外,一些英语短语中夹杂个别外国词,形成一种“英外混合习语”,如have not an iota of (没有一点儿)中的iota系希腊语的第九个——最小的一个字母;maintain the status quo (维持现状)中的status quo系拉丁语,意为“现状”等。
汉、英两大语言在近一百多年日益密切的交流中,互借习语的现象亦时有发生。例如,英语从汉语吸收了lose face (丢脸)、paper tiger (纸老虎)等习语;汉语从英语吸收了“旧瓶装新酒”(new wine in old bottle(s))、“鳄鱼眼泪”(crocodile tears)等习语。
四、 结构的异同
汉、英习语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人们的看法和说法也不尽相同,要详加剖析和比较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在学习使用习语中,在编纂习语辞书时,适当地了解各类习语的结构形态,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近些年出版的一些辞书来看,不少的编著者对习语结构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习语的处理越来越细致,其效果自然越来越好。比如,英语学界所熟悉的《牛津高级英语辞典》,把旧版本的“do good”分之为“do good”(做好事)与“do (sb) good”(对(某人)有好处)两条,这就更科学、更精确地反映了这两条习语的内在结构及其含义。
马国凡先生在《成语》(p.171)中指出,汉语成语的构造,一般可从音节数目、构成成分或语法结构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就汉、英习语(成语)而言,从音节数目这个角度来分析比较,似无多大的必要,因汉、英语是分属两个完全不同语音体系的语言。故此,这里着重从构成成分和语法结构两个角度对汉、英习语的结构,尤其是英语习用短语和汉语四字成语,进行概略的分析比较。
虽然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但作为两种语言中定型化、整体化的习用短语和短句,在结构形式上都有相对的定型性,在组成成分上都有明显的简洁性,这些均是汉、英习语在外在结构方面颇为相同之处。在内在结构方面,由于汉语是象形文字,英语是拼音文字,两者的字形不同,而且两者的语法也有不少的差异,故两者中的习语自然有所区别。但是,若“透过现象看本质”,汉、英习语在结构方面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
汉、英习语的内在结构都相当繁杂、多样。让我们先看看英语习语的内在结构。从语法结构的角度看,英语习语可分为句子、从句和短语三类结构形态,每类结构形态下面可再分为若干种结构类型或形式。下面分别列表举例说明。
(一) 习用句子的内在结构及例子
习用
句子 简单句—陈述式:The game is not worth the candle. (得不偿失。)
问语式:What is your business? (有何贵干?)
祈使式:Let sleeping dogs lie.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感叹式:Bless you! (长命百岁!)
并列句—陈述式: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 (人生短暂,艺海无边。)
祈使式:Hear much, speak little. (多听少说。)
复合句—陈述式:When three know it, all know it .(三人知,天下晓。)
问语式:Why ask the Bishop when the Popes around?
(面前就是佛,何必远烧香?)
祈使式: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打草趁天晴。)
(二) 习用从句的内在结构及例子
习用从句 副词性习用从句:as the day is long (一天到晚)
名词性习用从句:how the land lies (情况如何)
(三) 习用短语的内在结构及例子
习用
短语 动词短语 动宾式: follow the trail (跟踪追赶)
动状式: fly high (飞黄腾达)
动宾状式: sell ones life dearly (死得够本)
动宾补式: make ends meet (量入为出)
动动式: hear say (听人说起)
动(副)介式:stand over (密切注意)
catch up on (赶时髦)
系表式: be better off (境况更好)
介词短语 以介词结尾式:with regard to (关于)
以非介词结尾式:on foot (步行)
名词短语 定名式:new blood (新生力量)
名定式:the body politic (国家)
定名定式:the good man of the house (一家之主)
名名式:snow job (自吹自擂)
形容词短语 形介式:familiar with (精通…的)
形状式:wet behind the ears (乳臭未干)
形形式:short and sweet (简短扼要的)
比较式:as hard as nails (冷酷无情的)
副词短语 副介式:far from (远远不)
副状式:down in the mouth (垂头丧气)
副副式:over again (再一次)
比较式:as quick as lightning (一闪而过)
连词短语 成对式:both ... and ... (既…又…)
重复式:now ... now ... (时而…时而…)
组合式:if and when (万一)
上列各式习语中,有一部分内在结构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如“动(副)介”式习语,可以根据其动词是及物的或不及物的,和后接的是副词或介词,再细分为下列6种内在结构:
(1) 不及物动词+副词: boil over (怒发冲冠)
(2) 不及物动词+介词: go into (探究)
(3) 不及物动词+副词+介词: look down on (白眼相看)
(4) 及物动词+副词: scale down (弄小)
(5) 及物动词+介词: put off (使…倒胃口)
(6) 及物动词+副词+介词: take out on (向…发泄)
“动(副)介”式习语是英语特有的一类习语。它们形式简单,构造方便,语义形象、生动、浅显,顺应现代分析性英语语序和语义变化的需要。故此,它们的数量之多,含义之丰富,运用之广泛,都是其他各式各类习语所不能比拟的。另一方面,它们的结构形态虽然简单,但用法变化多端,而且各种辞书称呼它们的名目繁多,编排方法也各有千秋,成了英语学习研究中颇为困难的课题之一,应予特别关注。
汉语习语的内在结构,同英语习语基本相似,可分为句子、分句和短语三大类,各类也可进一步细分为若干种、若干式,其中大部分与英语习语相同,少部分与英语习语不同,或为英语习语所没有的。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说说四字格成语的情况。
唐启运先生在《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指出,汉语成语的普遍格式是四字格。四字格化是汉语成语产生和发展的总趋势。人们在长期相沿习用中,采用截取、剪裁、加词、换字、融化、综合和概括等方式,创造了为数众多的四字成语。有的学者称四字成语为汉语的“核心的核心”。四字格之所以成为成语的普遍格式,原因之一是它节奏鲜明,声律铿锵,音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和旋律感,所以四字格成语是人们喜闻乐见、富有生命力的一种习语;原因之二是它们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不但可以表示各种各样较复杂的概念,而且能够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唯其如此,四字格能够在比较广阔的基础上把词组成丰富多彩的成语,这也就是四字格成语成为普遍性的格式的语法原因。
汉语语法结构的各种关系,许多都可以在四字格成语的结构形式中看到:
1. 主谓关系:
(一主一谓)众星捧月,鹤立鸡群,文如其人,马不停蹄
(二主一谓)风雨交加,黑白分明,智勇双全,鱼龙混杂
(没有主语而只有谓语)视而不见,华而不实,不言而喻,似是而非
2. 联合关系:
(两个主谓形式的联合)海枯石烂,家喻户晓,山高水长,民富国强
(两个偏正形式的联合)赤手空拳,雄心壮志,良师益友,一心一意
(两个动宾形式的联合)节衣缩食,呼风唤雨,改天换地,通情达理
(两个双音词的联合)光明磊落,繁荣昌盛,光辉灿烂,慷慨激昂
3. 偏正关系:一孔之见,自知之明,豁然开朗,落落大方
4. 动宾关系:震撼人心,崭露头角,别具一格,叱咤风云
5. 述补关系:重于泰山,掉以轻心,持之以恒,应付裕如
6. 兼 语 式:引狼入室,发人深省,调虎离山,积少成多
7. 连 谓 式:见义勇为,打草惊蛇,含沙射影,哗众取宠
从上面列举的情况可以看到,汉、英习语的内在结构是有同有异的。诚然,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有的习语——歇后语,是英语所缺少的。歇后语一般是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的,前一部分用来对某一事物、动作或状态加以比喻、形容或描绘,后一部分用来对前一部分所说的意思加以解说或点明,是歇后语主要意思所在的地方。歇后语是一种现成的、固定的句子,前后两个部分由于不同的联系而构成单句或复句。
构成单句的例子:
兔子尾巴——长不了。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瞎子点灯——白费蜡。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构成复句的例子: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针尖对麦芒——尖对尖。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五、 设喻的异同
习语是各种语言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适当地运用习语,有助于人们准确、生动而又简洁地进行表述,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习语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法的集中表现:有的利用语音的声、韵等手段来增强美感和协调音律;有的则利用词法的同义、反义等关系来加强语势和提高效果;有的通过句法方面的特殊化而成其为习语;有的则借助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经过词语义的转化而获得新的语言活力。这里着重从语义的角度,介绍汉、英的喻义习语的设喻情况。所谓喻义习语,即有比喻的习语,也就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进行比喻的习语。这类形象化习语在汉、英语中均较常见、常用,也较典型地集中体现了几种主要的修辞格,如明喻、隐喻、转喻、提喻、拟人、婉曲和夸张等。由于汉、英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各类喻义习语中的喻体自然不完全一样,相同的仅属少数,这一点留待读者自己去观察、比较,这里不一一细辨。下面各项列举的例子以英语为主,相对应的汉语词组中,有的是汉语习语(成语),有的是一般词组;两者的语义基本相同或相近,其中的差异也请读者自行分辨。
(一) 明喻(Simile)
明喻是一种明显地、直接地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比喻方式。它能具体形象地描绘事物或说明事理,使人感到生动、明快。英语的明喻一般由“as”,“like”等比喻词来引导喻体,而汉语一般用“若”、“如”等词来引导。例如:
(as) cold as ice (冷若冰霜)
(as) firm as a rock (坚如磐石)
(as) thin as a lath (骨瘦如柴)
as a thief in the night (偷偷摸摸)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如鱼离水)
like a drowned rat (像落汤鸡)
know like the palm of one’s hand (了如指掌)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二) 隐喻(Metaphor)
隐喻又叫暗喻,是一种暗示性的、不明显的比喻。它主要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如形状、功用、位置等),把某一事物或动作原有的含义转嫁到另一事物或动作,借以提高语言的表达力,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英语习语的隐喻方式有下列几种:
1. 以动物喻指人。例如: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big bug (大人物)
old goat (好色之徒)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笑面虎)
2. 以物品喻指人。例如:
deep file (老奸巨猾)
easy mark (糊涂虫)
walking dictionary (有脚书橱)
small potatoes (小人物)
3. 以某一物喻指另一物或概念。例如:
dark house (阴曹地府)
trump card (撒手锏)
a stony heart (铁石心肠)
a sharp tongue (恶嘴毒舌)
4. 以某一动作喻指另一动作。例如:
sit on the fence (保持中立)
pour oil on troubled waters (排难解纷)
cut the ground from under sb (挖墙脚)
make the feathers fly (大吵大闹)
5. 以具体性状喻指抽象性状。例如:
in a cleft stick (进退两难)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door (吃闭门羹)
under sb’s roof (寄人篱下)
up the pole (陷于困境)
(三) 转喻(Metonymy)
转喻又叫换喻或换名,即不用某事物的本名而用同它有密切关系的(往往在一起出现的)事物名称来代表它。其中,有的用容器来代表所盛之物,如用“the bottle”代表酒(汉语中常说“某人喜欢喝两杯”的“杯”就代表“酒”之意);有的用工具来代表行为或行为者,如用“the brush”代表画家或绘画艺术(汉语中说“某人有两把刷子”,意即“某人有某方面技能”);有的用某种人的特征标记来代表某种人,如用“gray hairs”(即汉语习惯说的“白发人”)代表老人,等等。这些转喻式名词往往与其他词搭配组成形象鲜明并能引起联想的习用短语。例如:
bear one’s cross (“背上十字架”,忍受苦难)
give sb the stick (“给他几棍子”,杖笞某人)
live by one’s pen (“靠笔为生”,靠写作为生)
take the crown (加冕为王)
from cradle to grave (从生到死)
take the Queen’s shilling(应征入伍)
(四) 提喻(Synecdoche)
提喻亦称借代,也是利用事物的相对应方面的互相代替的一种转喻手法。有的以局部代表全体,如用“hand”(手)代表人;有的以全体喻指部分,如用“world”(世界)喻指世人;有的用个体代表种类,如用“tea”(茶)代表有茶水、点心或肉品的茶点;有的用种类代表个体,如用“creature”(动物)喻指某一人;等等。部分汉、英习用短语或短句就含有这类提喻式单词。例如:
freshwater sailor (门外汉)
all the world and his wife (各色人等)
bread and water (粗茶淡饭)
fall in battle (战死沙场)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办事。)
What will Mrs Grundy say? (人言可畏。)
(五) 拟人(Personification)
用人所具有的特性去描写无灵性的东西或抽象的概念,这叫做拟人或人格化。这种修辞方式既便于寄情于物,借物抒情,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耐人寻味。从词性上看,拟人法可分为三种:
1. 用有关人的性质的形容词来描绘无生命的东西。例如:
virgin soil (处女地)
wise saw (至理名言)
2. 用“人称动词”(personal verbs)来说明或描写外物。下列的俗谚就是用这种拟人法构成的:
Hunger breaks stone wall. (饥饿能破石头墙。)
The back door robs the house . (后门最易遭盗贼。)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五十步笑百步。)
The mountain labours and brings forth a mouse. (事倍功半。)
The fryingpan said to the kettle: Avaunt, black brows! (老鸦嫌猪黑。)
3. 用适合于人的名词来说明一些抽象概念。例如:
Failt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乃成功之母。)
Eloquence is the child of knowledge. (雄辩是知识之子。)
Fire and water are good servants, but bad masters.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六) 婉曲(Euphemism)
为了避讳,或适应某种交际上的需要,人们有时用委婉的词语去谈论一些不宜直说的事情。下面介绍几组较常见的婉曲式习语。
1. 与死亡有关联的委婉习语。汉、英语中不直接说“死”(die),而采用婉曲的说法特别多。据统计,英语、汉语均有上千种之多。例如:
breathe one’s last (breath)
go to heaven
go to one’s long rest
go west
meet one’s Maker
pass away
turn up one’s heels
这类委婉习语中,有的带庄严的色彩,有的含诙谐的语气,分别与汉语的“逝世”、“作古”、“上西天”、“翘辫子”、“见阎王”、“命归黄泉”、“了结尘缘”、“安然长逝”、“永离浮世”、“长眠万古”、“与世长辞”等说法相仿。
2. 表示“杀死”的委婉习语。不直接说“kill”或“murder”,而用一些“动(副)介”式习语来表示,也是英语较常见的一种婉曲手法。例如:用bump off, do in, dust off, finish off, make away with, put away, write off等,都可以表示“杀死”之意。
3. 表示人体的某些生理机能的委婉习语。例如:
go and see one’s aunt (上洗手间)
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 (身怀六甲)
get into trouble (未婚先孕)
pay a call (方便方便)
(七) 夸张(Hyperbole)
夸张是把客观事物的某些特征加以渲染夸大,以便突出事物本质或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汉语谚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等,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英语中常用flood, mountain, ocean, thousand, world 等词来构成一些夸张式习语。例如:
a flood of tears (泪如泉涌)
run mountain high (汹涌澎湃)
be tossed on an ocean of doubts (堕入五里雾中)
a thousand and one (不可胜数)
carry the world before one (万事如意)
最后,谈谈本人对《汉英·英汉习语大全》的几点感受。
我作为一名英语工作者,在数十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曾同不计其数的汉、英习语辞书打过交道。这次有幸参阅《汉英·英汉习语大全》这部大型的双语双向词典,心中油然泛起无限的感叹:
——洋洋500余万字的《大全》收录的条目相当广泛齐全。其中汉语习语条目3.4万余条,英语习语条目1.9万余条,二者共计5.4万余条。条目之多,实为同类词典所罕有。此为一叹。
——该《大全》的英、汉习语译文相当丰富多彩,共选收19万余条译文。其突出的特点是:以对等习语作译文的条目数量特别多。如:“与世长辞”这一汉语条目收选了“be gathered to one’s fathers ”等168条英语习语译文;英语条目“to be at the end of one’s resources”收选了“半筹不纳”等42条对等汉语习语译文。有10条以上对等习语译文的条目,全书计达2500余条。能收选到这样多的译文,尤其是对等习语译文,是一般习语词典所难以做到的。此为二叹。
——编好书难,编好词典更难,而编纂如此大型双语双向词典更是非常艰难的工程。张学英先生40多年来,克服种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坚忍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殚精竭思去收集、整理和研究汉、英习语。他个人独立编著的《汉英习语大词典》于1991年面世后,又与张会同志精诚合作,奋力完成了这部更大更全的巨著,实在令人敬佩。此为三叹。
此外,该《大全》还选编了2.6万余条例句,1700余条注释和400余条辨析,便于读者学习研究,好处多多。
总之,《汉英·英汉习语大全》是一部中外罕有、名副其实的大而全的习语工具书。里面收选个别冷僻的条目是否可以“割爱”,另有个别条目和译文是否需要补选进去,也许会见仁见智,无伤大雅,可待进一步斟酌和完善。我相信,该《大全》的面世,将是我国辞书出版界的一大壮举,是汉、英习语学习者和研究者的一大幸事。我在祖国的南大门,向《大全》的编纂者、出版者遥致热烈的祝贺和由衷的敬意!
陈柏松 2001年10月1日于深圳体例说明汉英·英汉习语大全How to Use the Dictionary
体例说明一、 本书正文分为汉英、英汉两大部分。
1. “汉英部分”所收汉语习语条目,均附有汉语拼音字母注音,除读轻声者外,皆标明调号。条目按首字拼音字母顺序排列。首字同音同形者,按第二字的音序排列,依此类推;首字同音不同形者,按笔画顺序排列,笔画少者在前。
注音原则上按词分写。四字习语,凡可以分为两个双音节来念的,中间加短横连写;凡不能按两段来念的,直接连写。专名和姓氏的注音,第一个字母大写。如:
【江郎才尽】Jiānɡlánɡcáijìn
【吊儿郎当】diàoerlánɡdānɡ
2. 汉语习语条目包括主条和参见条两类。主条与参见条形异义同,常可互换使用,前者行文处理,后者则以参见方式出现,不另行文。如:
【洗垢求瘢】xǐɡòu\|qiúbān
to find fault with / to pick a hole in / to pick flaws / to pick holes in 亦作“洗垢索瘢”,“洗垢寻痕”
【洗垢索瘢】xǐɡòu\|suǒbān见 “洗垢求瘢”
【洗垢寻痕】xǐɡòu\|xúnhén见 “洗垢求瘢”
3. “英汉部分”所收英语习语条目,按第一个词的字母顺序排列;第一个词相同者,按第二个词的字母顺序排列,依此类推。一般条目排粗正体,外来习语条目则排粗斜体。
4. 首字母相同的英语同义习语条目,排列在前者行文处理,其余条目则以参见方式出现,不另行文。如:
hang by a hair,to 岌岌可危 / 千钧一发 / 危机一发 / 摇摇欲坠 / 一发千钧 / 一缕千钧 亦作“hang on a hair, to”, “hang upon a hair, to”
hang on a hair, to 见“hang by a hair,to”
hang upon a hair, to 见 “hang by a hair,to”
5. 凡属动词词性的英语习语条目,其不定式标记“to”,一律排在条目后面,并用逗号隔开。如:
kick down the ladder, to得鱼忘筌 / 过河拆桥 / 忘恩负义
但是,以不定式动词起首的谚语、插入语,其条目中的“to”,仍排在前面。如:
To see is to believe. 〈谚〉百闻不如一见 / 耳闻不如目见 / 眼见为实
to speak the truth实话实说 / 说老实话 / 说实在话
再者,作为介词短语的“to”,亦排在条目前面。如:
to the core彻首彻尾 / 彻头彻尾 / 道道地地 / 地地道道 / 完完全全
6. 英语习语条目中,凡带有比喻性的“as...as...”结构者,其第一个“as”,加上圆括号排在条目后面,并用逗号隔开。如:
cool as a cucumber, (as) 泰然自若 / 镇定自若
但是,有些英语习语条目,其第一个“as”并非可有可无的,则仍排在条目前面。如:
as broad as (it is) long八两半斤 / 半斤八两 / 半斤对八两 / 一个半斤,一个八两
7. 关于英语习语条目中起首的a,an,the,be的处理:
1) 为保持条目排列均衡和便于读者查阅,条目起首的a, an, the, be, 一般排在条目后面,并用逗号隔开。如:
close call, a 〈口〉虎口余生 / 九死一生 / 死里逃生
ace in the hole, an 〈美口〉锦囊妙计 / 看家本领
rough edge of the tongue, the粗言恶语 / 恶言恶语
all go, to be忙得不亦乐乎
2) 少数条目起首的a, an, the, be,乃系构成习语不可分割的部分,若是排列在后,既难于直观反映习语的本来面目,又可能影响习语词性的变化、含义的确切、结构的固定,甚或使条目主体仅剩一个单词,故此仍保留排在条目前面。如:
a word or two三言两语 / 一言半语 / 一言两语 / 只言片语
an eye for an eye一报还一报 / 一还一报 / 以眼还眼
The more the better.多多益善 / 愈多愈好 / 越多越好
be one’s own man, to独立自主 / 自由自在//精神饱满 / 神态自若 / 神志清醒
A one顶呱呱 / 顶刮刮 / 呱呱叫 / 刮刮叫 / 天字第一号
be nowhere, to瞠乎其后 / 名落孙山 //一无所成 / 一无所得
3) 以句子形式立条的英语谚语,为保留其句型的完整性,起首的A, An, The, Be,亦保留排在条目前面。如: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谚〉 千钱赊不如八百现 / 赊三不敌见二 / 十赊不如一现
An ill worker quarrels with his tools. 〈谚〉 不会撑船怪河弯 / 厨师不好怨灶歪 / 拉不出屎来怨茅房 / 嘴歪怪茶杯漏
The tailor makes the man. 〈谚〉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 人靠衣裳马靠鞍
Be insatiable in learning and tireless in teaching. 〈谚〉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 英语条目(包括汉英部分的英语译文和英汉部分的英语习语)中的代词,凡属非特定形式者,分别用下列代词表示:
1 one — 指施事者“本人”。如:
carry all before one, to 大获全胜 / 势如破竹 / 所向披靡 / 万事如意 / 无坚不摧
2 one’s — 指施事者“本人的”。如:
sport one’s oak, to 〈英俚〉 闭门谢客 / 杜门绝客 / 杜门谢客
3. oneself — 指施事者“本人自己”。如:
above oneself, to be 兴高采烈 / 兴致勃勃 // 趾高气扬 / 自高自大 / 自命不凡 / 足高气扬
4. sb — 指施事者以外的“某人”。如:
leave sb in the cold, to 爱理不理 / 不理不睬 / 打入冷宫
5. sb’s — 指施事者以外的“某人的”。如:
turn sb’s battery against himself, to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6. sth — 指“某事”或“某物”。如:
take sth to heart, to 〈口〉 耿耿于怀 / 挂在心上 / 想不开
至于条目中只用特定形式的代词者,则仍保留其特定形式。如:
he — He that measureth oil shall anoint his fingers. 〈谚〉 常在河边站,难免不湿鞋 / 久在江边站,没有不湿的鞋
it — go it blind, to 草率从事 / 鲁莽从事 / 轻举妄动
you — If you want knowledge, you must toil for it. 〈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other — profit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to 利己害人 / 损人利己
something — something of 〈口〉 多多少少 / 或多或少
三、 有关译文的处理:
1. 汉语习语条目的英语译文,有两条以上者,其间用斜线号“/”隔开。为节省篇幅,译文中可互换使用的替换词,置于方括号“\[ \]”之内,不参加排列;可去可存的词,则置于圆括号“()”之内,参加排列。译文中有很大一部分直接选用含义与之相应的英语习语或英语外来习语(约占译文总数的1/3),这是本词典的一大特色。此类译文排粗体(属外来习语的排粗斜体),以示跟一般译文有所区别。如:
【与世长辞】 ... to be gathered to one’s fathers \[people\] / 〈婉〉 to breathe one’s last (breath) / to breathe out one’s life / 〈俚〉 to cash \[hand, pass\] in one’s checks \[chips\] / 〈俚〉 to check in \[out\] / to close one’s career \[days, eyes, life\] / 〈海俚〉 to coil up one’s cables \[ropes\] / 〈谑〉 to count daisies / 〈美口〉 to cross the bar...
有一部分译文采用直译。如: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When it is dark in the east, it is light in the west; when things are dark in the south, there is still light in the north.
另有一部分译文采用意译。如:
【头头是道】... to appear impressive / clear and logical / closely reasoned and well argued / coherent and cogent / systematic and methodical / systematic and orderly
还有一部分则直译、意译兼而用之。先直译,后意译,两者之间加破折号“—”。如:
【十手所指】... to be pointed to by ten fingers—to be condemned or denounced by all / Ten hands point to it—target of public accusation or condemnation.
2. 汉英部分的英语译文,凡以动词不定式标记“to”起首者,一律排在前头(至于to之后的词,再按字母顺序排列);以名词短语、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或以句子、从句形式出现者,按第一词的字母顺序排在其后,以单词或带连字号“”的复合词形式出现者,则排在最后。如:
【玩忽职守】...to be asleep at the switch / to be forgetful \[negligent\] of one’s duty /to be remiss in one’s duty / to fall asleep (at the switch) / to forget one’s duties / to neglect one’s duties / to play truant / 〈英军俚〉 to scrimshank / to sit loose to one’s responsibilities / to slack ones duty / to slur over ones duties / breach of duty / dereliction of duty / neglect of duty / 〈拉〉 culpa / 〈美〉 derelict / dereliction / malpractice / 〈律〉 misprision / truancy / truant
3. 英语习语条目的汉语译文,全都选用含义与之相应的汉语习语,这是本词典较突出的又一特色。译文按首字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首字相同者,按第二字音序排列,依此类推。译文中语义相近者,其间用斜线号“/”隔开;一语多义者则用双斜线号“//”隔开。如:
at one’s wit’s end, to be 不知所措 / 才尽江郎 / 才穷智竭 / 毫无办法 / 计穷力竭 / 计穷智尽 / 江郎才尽…
by itself孤零零// 自然而然
4. 对部分英语习语,在“〈 〉”内加注标签,注明这些习语不同的使用地区、适用场合或修辞色彩,以利于读者实际运用。本书使用的主要标签如下:
〈主英〉英国特有用语〈拉〉拉丁语〈西〉 西班牙语〈俚〉俚语
〈谑〉戏谑语〈诗〉诗歌用语〈海〉航海用语〈美〉美国用语
〈法〉法语〈澳〉澳大利亚语〈谚〉谚语〈讽〉讽刺语
〈军〉军事用语〈宗〉宗教用语〈苏〉苏格兰语〈德〉德语
〈新〉新西兰语〈方〉方言〈蔑〉轻蔑语〈律〉法律用语
〈古〉古语〈爱〉爱尔兰语〈意〉意大利语〈口〉口语
〈婉〉委婉语〈粗〉粗俗语〈体〉体育用语〈罕〉罕用语
四、 本书从广泛浩繁的阅读资料中精心选编了大量典型、实用的例证。
1. 例证绝大部分以句子形式出现,也有一部分采用短语形式。例证有两条以上者,其排列顺序与例证中所用译文的排列顺序相同。多条例证之间用斜线号隔开。汉英部分例证中所用的汉语习语,其形式与条目完全一致者,用代字号“~”代替,以省篇幅。例证中凡属英语译文部分的词均排斜体,以利分辨。如:
【无论如何】...〈法〉à tout prix / any day / 〈口〉 any old how / any way / anything like / as it may / at all costs / at all events / at all hazards / at all rates / at all risks / at any cost...
例: 我妈说我不能去参加这次聚会,但我 ~ 都要去。My mother says I can’t go to the party, but I’m going any way. / 她明天晚上 ~ 该回来啦。At all events she should be back tomorrow night. / 战士们发誓 ~ 要夺回被敌军占据的山头。The men vowed to capture the enemyoccupied hill at all hazards. / …
2. 例句若系诗词,不再分段起行,其英语译文按诗句标点,行间用竖线“|”隔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条目下之例: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All the rivers flow east into the sea, | When will they return west? | If one does not exert himself, | He will regret in vain in old age.
3. 在英语习语条目的例证中,凡属英、汉习语部分的词,英语排斜体,汉语排楷体。如:
a hundred to one 十拿九稳 / 十拿九准 / 十有八九 / 十之八九
例: It’s a hundred to one that he’ll win. 十之八九他会获胜。
五、 丰富多彩的汉、英习语,来源极其广泛:有的典出历史事件;有的来自神话传说;有的源出寓言故事;还有的引自作品名句。为帮助读者加深对习语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对习语的正确使用,编者就许多习语脍炙人口的典故、确凿有据的出处或密切相关的背景,选编了大量注释。
1. 有关汉语习语的注释用英语表述,置于英语译文之后。如:
【完璧归赵】 …
Literary allusi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史记》) records: The King of Qin attempted to trick the He’s jade out of the State of Zhao. When the jade was carried to Qin and already in the hands of its King, Lin Xiangru (蔺相如), a brave and resourceful minister of Zhao, finding the King’s trick, managed to take it back and sent it to Zhao intact.
【诲人不倦】 …
Orig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Pass on the Ancient Culture (《论语·述而》). “I have an insatiable desire to learn and I am never tired of teaching others. Is there anything yet more interesting than what I do this way?”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 有关英语习语的注释用汉语表述,置于汉语译文或例证之后。如:
hang as high as Haman, to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害人反害己
注:本语典出《圣经·以斯帖记》(Esther)第7章第9节。Haman(哈曼)原为波斯国王亚哈随鲁(Ahasuerus)的宰相,施阴谋欲杀绝犹太人,并架设了75英尺高的绞架准备绞死从其手中救出犹太人的末底改(Mordecai),后因其阴谋被以斯帖王后(Queen Esther)揭露,哈曼反被绞死在他为末底改准备的绞架上。
六、 汉、英习语之间,虽有一些条目在字面上、形式上或设喻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在整体意义上和实际用法上却没有相同之处,彼此互不对应,不宜互译。对于此类易于混淆误译的习语,编者刻意加编了400余条辨析,形成本词典的又一特色。辨析排列于条目最后面。如: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辨析:本语意指“极细微的差错会造成极严重的后果”,是从发展趋势来说的,其所强调的是差距,不宜误译为英语谚语“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若将此谚语的文字补足为“A miss by even a bit is as good as a miss by a mile”,其所表述的意思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实际上这条英语谚语是从事情的结果来看的,其所强调的是性质不变,效果相同。具体表述如下三层意思: 1)“It is the same if one fails or misses something by much or by little”(DAI)(小错大错总是错)。如:We thought John had a home run, but the ball went foul by inches.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我们原以为约翰来了个本垒打,可是打偏了几英寸成了界外球。可小错大错总是错啊。) 2)“To miss by a little is the same as missing by a lot”(MAC)(事败垂成终归是失败)。如:The Republican candidate missed being elected by only ten votes, but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共和党候选人仅仅以10票之差而落选,可是事败垂成终归是失败。) 3)“A narrow escape is the same in effect as a clear or easy escape”(LDEI)(死里逃生总是生)。如:When the bullet struck just a few inches above his head, I couldn’t help saying to myself: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子弹打在离他的头只有几英寸的上方,我不禁叹道:死里逃生总是生。)
beat the air, to ... 辨析:本语与汉语习语“捕风捉影”从字面意义上看来,虽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实际上两者真实的含义相距甚远,不宜望文生义把它们扯在一起。前者意指“to toil without profit; to work to no purpose”(Brewer)(白费力气;徒劳无功)。如:All you are doing is to beat the air. Try to be practical.(你所作的一切全都徒劳无功,还是注重实际为好。)后者的含义却是“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如:“袭人心里着忙,便捕风捉影的混找,没一块石底下不找到”(《红楼梦》第95回)。
此外,辨析中还有一部分是编者就人们长期沿用下来的某些似是而非的讹误,认为有必要纠偏归正的。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辨析:本语源出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此诗句中的“臭”不宜误读为“chòu”,而应读作“xiù”,句中“酒肉臭”的含义也不是指“酒肉多得发臭了”,不宜译作“to come the reek of wines and meats”,“to reek of flesh and wine”或“wine and meat rot”。此语词往往被人们误解而导致误译,正确的理解应是“闻到了酒肉的香味”,似可英译为“meat and wine have a sweet smell”,“meats and wines can be smelled”,“meats and wines smell sweet”或“wine and meat emit sweet smell”。
七、 本书“汉英部分”的汉语习语条目,如前所述,按首字拼音字母顺序排列,这对熟悉汉语拼音的读者说来,查阅自然较为快捷。然而,考虑到汉语同音同调的字数较多(如所收条目中的首字,其音调读作“shì”、“yì”者,就各达20余个之多),同时,考虑到目前汉语拼音的普及程度尚不够全面,而且有些条目的首字,不见得人人都熟悉其读音和声调,再者,由于历史、习惯等方面的原因,简体字和繁体字还在不同程度上同时使用,为了使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广大读者均可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查阅途径,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本词典附编有如下两个索引供读者选用。
1. 汉语习语条目首字拼音索引:
1) 全部首字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2) 同音同调者按笔画顺序排列,笔画少者在前。
3) 首字中凡已通行简化者,以简体字参加排列,相应的繁体字则加圆括号列于其右侧,以供对照。
2. 汉语习语条目首字笔画索引:
1) 所有首字(包括简、繁体)按笔画顺序排列,笔画少者在前。
2) 笔画数相同者,按起笔笔形横“”、竖“丨”、撇“丿”、点“丶”、折“乛”顺序排列。
3) 繁体字右侧加圆括号列入相应的简体字,以利于查阅正文时对照使用。
备注: “辨析”中使用的参考书目缩略语全称
Brewer: 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
CEP: Common English Proverbs
COD: The 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CODP: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Proverbs
CTC: Chambers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
CULD: Chambers Universal Learners Dictionary
DAI: A Dictionary of American Idioms
EIFS: English Idioms for Foreign Students
H2: A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Part 2)
HAI: Handbook of American Idioms and Idiomatic Usage
LDAE: Longman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LDCE: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DEI: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LDOEI: A Learners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LDPV: Longman Dictionary of Phrasal Verbs
MAC: Modern American Colloquialisms
OALD: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ODCIE2: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Idiomatic English (Volume 2)
ODEP: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Proverbs
Penguin: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roverbs
WBD: 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
WNW: 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