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绪论

第1章单自由度体系的输入能量

1.1力平衡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

1.2输入能量的基本特性

1.2.1无阻尼弹性体系的输入能量

1.2.2有阻尼弹性体系的输入能量

1.2.3弹塑性体系的输入能量

1.2.4能量谱的形状

1.2.5有效周期的概念

1.2.6有效周期的算例

注: 地面运动输入的能量

第2章多自由度体系的输入能量

2.1连续体的弹性响应

2.1.1振型分析

2.1.2剪切杆的算例

2.2剪切型多层结构的弹塑性响应

第3章结构的损伤

3.1损伤的表达

3.2剪切型理想弹塑性体系的基本损伤分布

3.3最优屈服剪力系数分布

3.4多层结构层间损伤分布规则

3.4.1基本损伤分布规则

3.4.2损伤集中指数n

3.4.3损伤分布算例

3.5层间损伤分布规则

第4章累积塑性变形和最大塑性变形

4.1最大变形的意义

4.2累积塑性变形与最大变形的对应关系

4.3ημm关系的定量化

4.3.1分析参数

4.3.2理想弹塑性恢复力模型的算例

4.3.3考虑包辛格效应的理想弹塑性型恢复力

模型的算例

4.3.4具有刚度退化型恢复力模型的算例

4.3.5等价往复滞回次数

4.4残余变形

4.5等价线性化模型的成立条件

第5章阻尼耗能

5.1阻尼的概念

5.2阻尼耗能

5.3设计用VD谱

5.4阻尼耗能的统一评价

5.4.1由滞回阻尼类推黏滞阻尼

5.4.2滞回阻尼与黏滞阻尼的耦合

第6章基于能量平衡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框架

6.1抗震结构

6.2基本公式

6.3基本参数的确定

6.3.1满足αi/α1=α-i的ci,si,κ1

6.3.2pi的设定

6.3.3针对iDη变化的处理

6.41Dη值

6.5变形需求

6.5.1基于η1的表达

6.5.2变形量的直接表达

6.6多层结构的有效周期

第7章隔震结构

7.1隔震结构的发展史

7.2隔震结构能够实现的原因

7.3隔震结构的基本公式

7.4上部结构为弹性时的隔震结构

7.5隔震结构的优越性和今后展望

第8章刚柔混合结构

8.1刚柔混合结构概述

8.2刚柔混合结构的基本公式

8.3刚柔混合结构的可能性

第9章有关抗震设计的补充

9.1多层结构各层的特性

9.1.1多层结构的层分解

9.1.2层框架的分解与合并

9.1.3合并框架单元的耗能能力

9.2一般体系等效为理想弹塑性体系

9.2.1一般恢复力特性

9.2.2一般损伤分布准则

9.2.3一般体系等效为理想弹塑性体系

9.3pδ效应

9.3.1pδ效应的大小

9.3.2pδ效应对恢复力特性的影响

9.3.3pδ效应对结构能量吸收能力的影响

9.3.4抗震设计中的pδ效应

9.4抗震性能评估公式

9.4.1抗震单元并列(同时发挥作用)的情况

9.4.2抗震单元串联(先后发挥作用)的情况

9.4.3构件的Ds值

9.4.4梁屈服型结构的Ds值

9.5弯曲变形的影响

9.5.1基本周期

9.5.2弯剪型结构的总输入能量

9.5.3弯剪型结构的最优屈服剪力系数分布

9.6扭转响应

9.6.1含扭转变形的结构

9.6.2总输入能量

9.6.3损伤预测

9.6.4可忽略不计扭转影响的条件

9.6.5一般体系的损伤预测

9.6.6多层结构的损伤集中

9.7各种场地的能量谱

9.7.1基于一维波动理论的分析结果

9.7.2兵库县南部地震的能量谱

第10章设计例题

10.1概述

10.2设计用能量谱

10.3设计用公式及主要参数

10.3.1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10.3.2强柱弱梁型框架结构

10.3.3刚柔混合结构

10.4数值算例

10.5框架剪力墙结构

第11章针对地震动不可预知性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11.1地震动的不可预知性

11.2多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价公式(忽略pδ效应)

11.3多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价公式(考虑pδ效应)

11.4有效周期

11.5例题

11.6小结

11.7补充: 刚柔混合结构的抗震设计

11.7.1刚柔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公式

11.7.2例题

11.7.3刚柔混合结构应采用的输入能量

11.7.4小结

结束语

附录恢复力模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