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言第1节药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
内容和任务
第2节药理学的发展史
一、古代本草阶段
二、近代药理学阶段
三、现代药理学阶段
第3节药理学与新药研究
第4节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基础药理学研究方法
二、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
第5节药理学的学习方法
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第1节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概述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及药物转运体
三、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2节药物的速率过程
一、药动学基本原理
二、药动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第3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第1节药物效应的量效关系和
构效关系
一、药物的量效关系
二、药物的构效关系
第2节时效关系及时效曲线
第3节药物作用的机制
一、药物作用的理化机制
二、补充机体缺乏的某些物质
三、影响内源性神经递质和激素
四、作用于特定的靶位
第4节药物与受体
一、受体的定义及特征
二、受体学说
三、受体的类型
四、受体的调节
五、受体与疾病的关系
六、受体与临床用药
第4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第1节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二、剂型
三、给药方法
四、联合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
五、食物及嗜好品的作用
第2节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年龄
二、性别
三、妊娠
四、遗传
五、疾病
六、时间节律
七、机体对药物反应的改变(耐受性、
依赖性、耐药性)
第5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第1节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第2节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一、突触的结构与神经冲动的传递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三、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第3节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
及其分类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第6章胆碱受体激动药第1节直接激动胆碱受体药
一、M、N受体激动药
二、M受体激动药
三、N受体激动药
目录…………ⅧⅨ…………药理学第2节抗胆碱酯酶药
一、乙酰胆碱酯酶
二、抗胆碱酯酶药
第7章M胆碱受体阻断药第1节阿托品类生物碱
第2节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一、合成扩瞳药
二、合成解痉药
第8章N胆碱受体阻断药第1节去极化型肌松药
第2节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第3节神经节阻断药
第9章有机磷酸酯类抗胆碱酯酶药
中毒及胆碱酯酶复活药第1节有机磷酸酯类抗胆碱酯酶药
中毒
第2节胆碱酯酶复活药
第10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第1节构效关系及分类
一、构效关系
二、分类
第2节α、β受体激动药
第3节α受体激动药
一、α1、α2受体激动剂
二、α1受体激动药
三、α2受体激动药
第4节β受体激动药
一、β1、β2受体激动药
二、β1受体激动药
第11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第1节α受体阻断药
一、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
二、α1受体阻断药
三、α2受体阻断药
第2节β受体阻断药
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
二、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
第3节α、β受体阻断药
第12章麻醉药第1节局部麻醉药
一、概述
二、酯类局麻药
三、酰胺类局麻药
第2节全身麻醉药
一、吸入麻醉药
二、静脉麻醉药
三、复合麻醉
第13章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第1节苯二氮类
第2节巴比妥类
第3节其他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
一、治疗失眠的几种老药
二、治疗焦虑和失眠的新药
第14章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第1节抗癫痫药
一、癫痫及其临床分型
二、常用抗癫痫药
三、应用抗癫痫药注意事项
第2节抗惊厥药
第15章抗精神失常药第1节抗精神病药
一、药物分类及构效关系
二、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机制与药物作用
靶点
三、常用抗精神病药物
第2节抗抑郁症药
一、三环类抗抑郁症药
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三、NA再摄取抑制药
四、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
五、5HT及NA再摄取抑制剂
六、NA和特异性5HT能抗
抑郁症药
七、NA及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
第3节抗躁狂症药
第16章抗帕金森病药及抗阿尔茨
海默病药第1节抗帕金森病药
第2节抗胆碱药
第3节抗阿尔茨海默病药
一、胆碱酯酶抑制药
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
三、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药
第17章解热镇痛抗炎药第1节概述
第2节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一、水杨酸类
二、苯胺类
三、吡唑酮类
四、吲哚类和茚基乙酸类药物
五、芳基丙酸类
六、芳基乙酸类
七、烯醇酸类
八、烷酮类
第3节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药
第4节抗痛风药
一、抑制尿酸生成药
二、促进尿酸排泄药
三、抑制痛风炎症药
第18章镇痛药第1节阿片生物碱类
一、来源及构效关系
二、阿片肽及阿片受体
第2节人工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
第3节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第4节其他镇痛药
第5节阿片受体拮抗剂
第19章中枢兴奋药第1节主要兴奋大脑皮质的药物
一、黄嘌呤类
二、其他同类药
第2节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
药物
第20章抗高血压药第1节抗高血压药作用部位及分类
一、交感神经抑制药
二、Ca2+通道阻断药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四、利尿剂
五、血管扩张剂
六、其他新型抗高血压药物
第2节交感神经抑制药
一、中枢性降压药
二、神经节阻断药
三、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
四、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3节Ca2+通道阻断药
一、常用Ca2+通道阻断药的分类
二、常用Ca2+通道阻断药
第4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一、ACEI
二 、AT1受体阻断药
第5节利尿剂
第6节血管扩张剂
一、直接扩血管剂
二、钾通道开放剂
第7节其他新型抗高血压药物
一、前列环素合成促进药
二、5HT受体阻断药
三、内皮素受体阻断药
第8节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一、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
二、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
三、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第9节高血压治疗的新概念
一、确切降压
二、稳定血压
三、阻断RAS
第21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
药物第1节CHF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β受体信号
转导的变化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激活
三、醛固酮
四、心脏重构
第2节治疗CHF药物的分类
第3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抑制药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三、抗醛固酮药
第4节β受体阻断药
第5节利尿药
第6节正性肌力药物
一、强心苷类药
二、非强心苷类药
第7节扩血管药
…………ⅩⅪ…………
第22章抗心绞痛药第1节硝酸酯类
第2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3节钙拮抗药
第4节其他抗心绞痛药
第23章抗心律失常药第1节心律失常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第2节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及
分类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第3节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二、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物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五、其他药物
第4节抗心律失常药临床选用
第24章调血脂药及抗动脉粥样
硬化药第1节调血脂药
一、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二、影响胆固醇吸收和转化的药物
三、影响脂蛋白合成、转运及分解的
药物
第2节抗氧化剂
一、合成型抗氧化剂
二、天然型抗氧化剂
第3节多烯脂肪酸类
第4节动脉内皮保护药
第25章利尿药和脱水药第1节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第2节常用利尿药
一、高效能利尿药(袢利尿药)
二、噻嗪类利尿药(中效能利尿药)
三、保钾利尿药(低效利尿药)
第3节常见水肿与利尿药的应用
第4节脱水药
第26章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第1节抗消化性溃疡药
一、抗酸药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三、黏膜保护药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第2节助消化药
第3节止吐药与胃肠促动力药
一、H1受体阻断药
二、M胆碱受体阻断药
三、多巴胺受体阻断药
四、5HT3受体阻断药
第4节泻药
一、容积性泻药
二、渗透性泻药
三、刺激性泻药
四、润滑性泻药
第5节止泻药
一、止泻药
二、收敛药
三、吸附药
第6节利胆药
第27章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第1节平喘药
一、支气管舒张药
二、糖皮质激素类平喘药
三、抗过敏平喘药
第2节镇咳药
一、中枢性镇咳药
二、外周性镇咳药
第3节祛痰药
第28章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的药物第1节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一、垂体后叶激素类
二、麦角生物碱类
三、前列腺素类
第2节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一、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二、其他子宫抑制剂
第29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
药物第1节抗凝血药
一、血液凝固的机制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三、注射用抗凝血药
四、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血药
五、体外抗凝用药
第2节抗血小板药
一、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二、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
药物
三、凝血酶抑制剂
第3节纤维蛋白溶解药与纤维蛋白
溶解药抑制药
一、纤维蛋白溶解药
二、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
第4节促凝血药
第5节抗贫血药
第6节用于造血系统的药物和促进
白细胞增生药
一、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二、红细胞生成素
第7节血容量扩充剂
第30章组胺及抗组胺药第1节组胺及组胺受体激动药
一、组胺
二、组胺受体激动药
第2节抗组胺药
一、H1受体阻断药
二、H2受体阻断药
第31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第1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2节盐皮质激素
第3节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一、促皮质素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第32章性激素类药与避孕药第1节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
一、雌激素类药
二、抗雌激素类药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
调节药
第2节孕激素类及抗孕激素类药
一、孕激素类
二、抗孕激素类
第3节雄激素类药和抗雄激素类药
一、雄激素类药
二、同化激素类药
三、抗雄激素类药
第4节避孕药
一、主要抑制排卵的避孕药
二、抗着床避孕药
三、主要影响子宫和胎盘功能的避孕药
四、外用避孕药
五、男用避孕药
第33章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第1节甲状腺激素
第2节抗甲状腺药
一、硫脲类
二、碘和碘化物
三、放射性碘
四、β受体阻断药
…………Ⅻ…………
第34章降血糖药第1节胰岛素
第2节口服降血糖药
一、胰岛素增敏剂
二、磺酰脲类
三、双胍类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五、其他类
第35章化学合成抗菌药第1节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第2节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二、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四、影响核酸代谢
五、影响叶酸代谢
第3节细菌的耐药性
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及种类
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三、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四、多重耐药的产生与对策
第4节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药物
二、尽早确定病原菌,根据病原菌
选择药物
三、按药物特性和适应证选择药物
四、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五、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第5节喹诺酮类
一、概述
二、常用喹诺酮类药物
第6节磺胺类药物
第7节其他合成类抗菌药
第36章抗生素第1节β内酰胺类
一、分类
二、抗菌作用机制
三、耐药机制
四、青霉素类
五、头孢菌素类
六、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第2节氨基糖苷类
一、作用机制
二、耐药机制
三、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注意事项
第3节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一、四环素类
二、氯霉素类抗生素
第4节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
多肽类抗生素
一、大环内酯类
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三、多肽类抗生素
第5节特殊人群感染者的抗菌药物
应用
一、肝、肾功能不良患者抗菌药物的
应用
二、老年人和新生儿的抗菌药物的
应用
三、孕妇、哺乳期妇女抗菌药物的
应用
四、免疫缺陷者感染的抗菌药物的
应用
第37章抗真菌药、抗病毒和
抗结核病药第1节抗真菌药
一、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二、抗表浅部真菌感染药
第2节抗病毒药
一、广谱抗病毒药
二、抗HIV病毒药
三、抗流感病毒药
四、抗疱疹病毒药
五、抗乙型肝炎病毒药
第3节抗结核病药
一、常用抗结核病药
二、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原则
第38章抗寄生虫病药第1节抗疟药
一、概述
二、抗疟药的分类
三、常用的抗疟药
第2节抗阿米巴病药和
抗滴虫病药
一、抗阿米巴病药
二、抗滴虫病药
第3节抗血吸虫病药
第4节抗丝虫病药
第5节抗蠕虫药
第39章抗恶性肿瘤药物第1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及
作用机制
一、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二、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2节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物
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二、直接破坏DNA结构与功能的
药物
三、干扰转录过程及阻止RNA合成的
药物
四、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五、影响激素平衡的抗肿瘤药物
六、抗癌新药
第3节抗肿瘤药物应用中的
常见问题
一、肿瘤的耐药机制
二、抗肿瘤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和
防治措施
三、抗肿瘤药的合理应用
第40章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第1节免疫抑制药
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
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三、抗增殖药
四、细胞毒性药物
五、抗体类
六、其他类
第2节免疫增强药
第41章基因药物与基因治疗第1节基因治疗的分类、方式与
途径
一、基因治疗的分类
二、基因治疗的方式
三、基因治疗的途径
第2节基因转移的技术
第3节基因治疗的靶向调控
一、目的基因表达空间的定位
二、目的基因表达时序的调控
三、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
第4节RNAi技术及其应用
一、RNAi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二、RNAi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三、RNAi技术与其他反向遗传性研究
手段的比较
四、RNAi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价值
第5节基因治疗的应用
一、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二、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
三、感染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四、其他疾病的基因治疗
…………第6节基因治疗的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中英文索引英中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