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1
1.1 工程测量的任务和作用1
1.1.1 测量学的基本概念1
1.1.2 工程测量的任务1
1.1.3 工程测量的作用1
1.2 地面点位的确定2
1.2.1 测量工作的实质2
1.2.2 基准面和基准线2
1.2.3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1.2.4 地面点的高程系统3
1.2.5 地面点的坐标系统3
1.3 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7
1.3.1 地球曲率对距离的影响7
1.3.2 地球曲率对水平角度的影响8
1.3.3 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8
1.4 测量的基本工作、程序和原则9
1.4.1 测量的基本工作9
1.4.2 测量工作的程序9
1.4.3 测量工作的原则10
第2章 水准测量11
2.1 水准测量的原理11
2.1.1 水准测量原理11
2.1.2 水准测量高程的计算方法12
2.2 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12
2.2.1 DS3微倾式水准仪的构造13
2.2.2 水准尺和尺垫15
2.3 水准仪的使用17
2.3.1 安置仪器17
2.3.2 粗略整平17
2.3.3 照准目标18
2.3.4 精确整平19
2.3.5 读数19
2.4 水准测量的方法19
2.4.1 水准点19
2.4.2 水准路线20
2.4.3 水准测量的施测方法21
2.4.4 水准测量的等级22
2.5 水准测量的检核23
2.5.1 计算检核23
2.5.2 测站检核24
2.5.3 路线检核25
2.6 水准测量的成果处理26
2.6.1 高差闭合差的调整26
2.6.2 改正高差的计算26
2.6.3 最终高程的计算26
2.7 其他水准仪简介28
2.7.1 自动安平水准仪28
2.7.2 精密水准仪28
2.7.3 激光水准仪28
2.7.4 电子水准仪29
2.8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29
2.8.1 微倾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29
2.8.2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33
2.9 水准测量的误差及处理方法34
2.9.1 仪器误差34
2.9.2 观测误差34
2.9.3 外界条件的影响误差35
第3章 角度测量37
3.1 水平角的测量原理37
3.1.1 水平角37
3.1.2 水平角测量原理37
3.2 光学经纬仪38
3.2.1 DJ6型光学经纬仪38
3.2.2 读数设备与读数方法39
3.2.3 DJ2型光学经纬仪40
3.3 经纬仪的操作使用41
3.3.1 仪器安置41
3.3.2 对中42
3.3.3 整平43
3.3.4 照准43
3.3.5 读数43
3.4 水平角的测量方法43
3.4.1 测回法43
3.4.2 方向观测法45
3.5 竖直角的测量46
3.5.1 竖直角46
3.5.2 竖直度盘的构造46
3.5.3 竖直角测量原理47
3.5.4 竖直角的观测47
3.5.5 竖直角的计算47
3.5.6 竖盘指标差48
3.6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48
3.6.1 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LL⊥VV)的检验与校正48
3.6.2 十字丝纵丝应竖直的检验与校正49
3.6.3 视准轴垂直于横轴(CC⊥HH)的检验与校正49
3.6.4 横轴垂直于竖轴(HH⊥VV)的检验与校正50
3.6.5 竖盘指标水准管(竖盘指标差x=0)的检验与校正50
3.6.6 对点器视准轴与仪器竖轴重合的检验与校正51
3.7 角度测量的误差及处理方法51
3.7.1 仪器误差51
3.7.2 观测误差51
3.7.3 外界条件影响的误差52
3.8 电子经纬仪和全站仪简介52
3.8.1 电子经纬仪53
3.8.2 全站仪53
第4章 距离测量55
4.1 钢尺量距55
4.1.1 量距工具55
4.1.2 直线定线56
4.1.3 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57
4.1.4 钢尺量距的精密方法59
4.1.5 钢尺量距的注意事项61
4.2 光电测距简介62
4.3 视距测量63
第5章 直线定向65
5.1 标准方向65
5.2 直线方向的表示65
5.2.1 方位角65
5.2.2 象限角66
5.3 用罗盘仪测定磁方位角67
5.3.1 罗盘仪的构造67
5.3.2 磁方位角的测定67
5.4 坐标方位角的计算68
5.4.1 正坐标方位角与反坐标方位角68
5.4.2 正坐标方位角与负坐标方位角68
5.4.3 坐标方位角与坐标象限角的换算69
5.4.4 坐标方位角的计算69
第6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72
6.1 测量误差概述72
6.1.1 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72
6.1.2 测量误差的分类72
6.1.3 偶然误差的特性73
6.2 衡量精度的标准74
6.2.1 中误差74
6.2.2 相对中误差74
6.2.3 极限误差74
6.3 误差传播定律75
6.3.1 线性函数的中误差75
6.3.2 非线性函数的中误差75
6.4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76
6.4.1 算术平均值76
6.4.2 观测值的中误差76
6.4.3 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77
第7章 小区控制测量78
7.1 控制测量概述78
7.1.1 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78
7.1.2 国家控制网78
7.1.3 城市控制网78
7.1.4 小区控制测量79
7.2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79
7.2.1 导线的布设形式79
7.2.2 导线测量的等级与技术要求80
7.2.3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81
7.3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82
7.3.1 坐标计算的基本公式82
7.3.2 支导线的坐标计算85
7.3.3 附合导线的坐标计算86
7.3.4 闭合导线的坐标计算90
7.4 交会测量92
7.4.1 角度前方交会92
7.4.2 距离交会92
7.5 高程控制测量93
7.5.1 高程控制的水准测量93
7.5.2 三角高程测量96
第8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98
8.1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98
8.1.1 地形图的比例尺98
8.1.2 地形图的图名、图号、图廓及接合图表99
8.1.3 地物符号101
8.1.4 地貌符号103
8.2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106
8.2.1 传统测图方法106
8.2.2 数字化测图方法简介107
8.2.3 碎部点的选择107
8.2.4 地物绘制108
8.2.5 等高线勾绘108
8.2.6 地形图的拼接110
8.2.7 地形图的检查110
8.2.8 地形图的整饰111
8.3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应用111
8.3.1 地形图的识读111
8.3.2 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111
8.3.3 地形图在场地平整中的应用114
8.3.4 按限制坡度选择最短路线119
8.3.5 确定汇水面积120
8.3.6 绘制已知方向线的断面图120
第9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与方法122
9.1 测设的基本工作122
9.1.1 测设水平距离122
9.1.2 测设水平角123
9.1.3 测设高程124
9.2 测设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126
9.2.1 直角坐标法126
9.2.2 极坐标法127
9.2.3 角度交会法128
9.2.4 距离交会法128
9.3 测设坡度的基本方法129
9.3.1 水平视线法129
9.3.2 倾斜视线法130
9.4 测设直线的基本方法132
第10章 建筑工程测量134
10.1 建筑工程测量概述134
10.2 建筑施工场地的控制测量135
10.2.1 施工控制测量概述135
10.2.2 施工场地的平面控制测量135
10.2.3 施工场地的高程控制测量138
10.3 多层民用建筑施工测量138
10.3.1 施工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38
10.3.2 建筑物的定位和放线140
10.3.3 基础工程施工测量142
10.3.4 墙体施工测量143
10.3.5 建筑物的轴线投测144
10.3.6 建筑物的高程传递145
10.4 高层民用建筑施工测量145
10.4.1 外控法145
10.4.2 内控法147
10.5 工业建筑施工测量148
10.5.1 厂房矩形控制网的测设148
10.5.2 厂房柱列轴线与柱基础施工测量149
10.5.3 厂房预制构件安装测量150
10.5.4 烟囱、水塔施工测量153
10.6 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156
10.6.1 竣工测量156
10.6.2 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156
第11章 道路与桥梁工程测量158
11.1 道路工程测量158
11.2 道路中线测量158
11.2.1 交点的测设158
11.2.2 转点的测设160
11.2.3 线路转折角的测定161
11.2.4 分角线方向的测设162
11.2.5 用转角计算坐标方位角162
11.2.6 中线里程桩设置163
11.3 圆曲线的测设164
11.3.1 圆曲线主点的测设164
11.3.2 圆曲线的详细测设165
11.4 圆曲线遇障碍时的测设170
11.4.1 偏角法视线受阻的处理170
11.4.2 偏角法曲线上遇障碍时的处理171
11.4.3 曲线起点或终点遇障碍时的处理171
11.4.4 虚交172
11.5 复曲线与回头曲线的测设174
11.5.1 复曲线的测设174
11.5.2 回头曲线的测设175
11.6 缓和曲线的测设176
11.6.1 缓和曲线的方程与参数176
11.6.2 综合曲线的测设178
11.7 组合曲线的测设184
11.8 路线的绝对定位测设187
11.8.1 直线上点的统一坐标计算188
11.8.2 圆曲线上点的统一坐标计算188
11.8.3 综合曲线上点的统一坐标计算189
11.9 路线纵、横断面的测量190
11.9.1 纵断面测量190
11.9.2 横断面测量195
11.10 道路施工测量196
11.10.1 施工控制桩的测设196
11.10.2 路基边桩测设197
11.10.3 路基边坡测设199
11.10.4 竖曲线测设200
11.11 桥梁施工测量203
11.11.1 桥梁施工控制测量203
11.11.2 桥梁墩台中心定位204
11.11.3 桥梁施工测量205
11.12 隧道施工测量207
11.12.1 隧道洞内平面控制207
11.12.2 隧道洞内高程控制210
11.12.3 隧道内中线的测设211
11.12.4 隧道内高程的测设212
第12章 管道工程测量213
12.1 管道中线测量213
12.1.1 主点的测设213
12.1.2 里程桩的测设214
12.2 管道纵横断面测量214
12.2.1 管道纵断面测量214
12.2.2 管道横断面测量214
12.3 管道施工测量216
12.3.1 施工前的测量工作216
12.3.2 槽口放线217
12.3.3 控制标志的测设218
12.4 顶管施工测量220
12.4.1 顶管测量的准备工作220
12.4.2 顶管施工测量221
12.5 管道工程竣工测量222
12.5.1 解析法223
12.5.2 图解法224
12.6 地下金属管线探测仪简介224
12.6.1 感应法224
12.6.2 传导法225
第13章 变形监测227
13.1 变形监测概述227
13.2 建筑物的变形监测228
13.2.1 建筑基坑的变形监测229
13.2.2 工业与民用建(构)筑物的变形监测229
13.2.3 建(构)筑物的裂缝监测232
13.2.4 建(构)筑物主体的倾斜监测233
13.2.5 建(构)筑物的日照变形监测235
13.3 道路与桥梁变形监测235
13.3.1 道路变形监测235
13.3.2 桥梁变形监测237
13.4 隧道变形监测241
附录 测量工作中常用的计量单位、计算公式及计算方法243
参考文献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