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其力量/1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说/2
一、 文化概说/2
二、 文化与文明/2
三、 文化与知识/3
四、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4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6
第三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8
一、 民族凝聚功能/9
二、 精神激励功能/9
三、 价值整合功能/11
主要参考文献/12
第二章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13
第一节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哲学意蕴/13
一、 天人一德/13
二、 天人一类/15
三、 天人一性/16
四、 天人一气/16
五、 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意蕴/17
第二节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19
一、 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19
二、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21
三、 宋明道学的“天人合一”思想/22
第三节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局限/23
一、 “天人合一”的实质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24
二、 对“天”“人”概念理解的模糊化倾向/24
三、 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不利于科学理性的深入发展/25
四、 “天人合一”思想所追求的和谐之境并未真正实现/26[2]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导论目录[3]第四节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26
一、 提高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27
二、 “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27
三、 “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念/28
四、 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审美意蕴/29
主要参考文献/30
第三章民惟邦本的民本精神/31
第一节传统民本思想探源与内容解读/31
一、 传统民本思想探源/31
二、 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容解读/33
第二节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34
一、 西周: 民本思想的萌芽阶段/35
二、 春秋战国: 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36
三、 汉唐: 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37
四、 宋元明清: 民本思想的完善阶段/38
第三节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局限/39
一、 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价值/40
二、 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 /41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43
一、 传统民本思想的近代演变与实践/44
二、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45
主要参考文献/49
第四章家国同构的伦理精神/50
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的内涵/50
一、 中国传统伦理的内涵/50
二、 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51
第二节中国传统伦理的历史演进/53
一、 中国传统伦理的发展演变史/53
二、 中国传统人伦关系和传统美德/54
第三节中国传统伦理的历史作用/63
一、 单向度的人伦关系强调了尊卑等级/64
二、 “人治”社会保有了人情冷暖/64
三、 内省式的德性修养维系了熟人社会的交往原则/65
第四节中国传统伦理的当代意义/65
一、 中国传统伦理有利于克服个体至上论所导致的诸多弊病/66
二、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诸多美德仍是当前社会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66
三、 中国传统伦理为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诸多资源/67
主要参考文献/67
第五章经世致用的科学精神/68
第一节学以致用: 中国古代科技精神/68
第二节历史溯源: 灿若群星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71
一、 天文历法/72
二、 数学/73
三、 农学/74
四、 医药学/75
五、 其他领域/76
第三节古代价值: 超越与实用/77
一、 超越: 道与自然/77
二、 实用性: 政治导向和民生关注/80
第四节中国古代科技的当代意义/81
一、 科技发展与国家兴衰/82
二、 科技发展与人性塑造/83
三、 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84
主要参考文献/85
第六章关怀现世的宗教精神/86
第一节中国宗教的基本特点及其精神特质/87
一、 中国传统宗教活动的基本特点/88
二、 中国传统宗教精神的基本特质/90
第二节中国宗教的发展轨迹/93
一、 奠基时代: 夏商周时期/93
二、 理论成型期: 秦汉时期/93
三、 儒释道三足鼎立: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94
四、 儒释道融合及理学独尊: 宋元明清时期/94
五、 衰落期: 近代以来/94
六、 新发展时期: 1949年后/95
第三节中国宗教精神对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96
一、 中国传统意义世界的构筑/97
二、 宗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诸因素的影响/99
三、 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100
主要参考文献/102
第七章内圣外王的修身精神/103
第一节什么是修身/103
第二节内圣外王: 修身精神的历史传统/104
一、 心性学说是修身之道的基础/105
二、 如何修身以实现内圣外王/107
第三节内圣外王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113
第四节内圣外王思想与当代公民教育/115
主要参考文献/118
第八章得意忘象的审美精神/119
第一节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特征/119
一、 得意忘象/119
二、 遗貌取神/120
第二节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历史渊源/122
一、 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发展概况/122
二、 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思想基础/124
第三节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历史作用/130
一、 审美精神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130
二、 审美精神对社会具有影响力/131
第四节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当代意义/133
一、 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留下了客观外化的文化遗产/133
二、 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形成了主体内化的文化形态/134
主要参考文献/135
第九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136
第一节传统文化现代化及其历史轨迹/136
一、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136
二、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轨迹/137
第二节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动力及方法/138
一、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动力因素/138
二、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方法论/139
第三节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困局及转型/141
一、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困局/141
二、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三个取向/144
主要参考文献/146
后记/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