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第1章烧伤外科发展简史 1

一、烧伤外科的建立与发展  1

二、休克期复苏  3

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烧伤早期脏器损害中的作用  5

四、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5

五、烧伤感染  6

六、创面修复  7

七、营养支持  8

八、电烧伤  9

九、吸入性损伤  9

十、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0

参考文献  10

第2章烧伤后病理生理变化与血流动力学监测  13

第 1节微循环变化及水肿形成机制  13

一、引起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体液因素  13

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局部机制  14

三、烧伤后水肿形成  15

第 2节烧伤后水、电解质紊乱  16

一、脱水  16

二、水过多  17

三、电解质平衡紊乱  19

第 3节烧伤后心泵功能的变化和血流动力学监测  22

一、血浆容量的变化  22

二、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的变化  23 

三、心肌收缩性的变化  23

四、烧伤后血流动力学监测  23

参考文献  32

第3章烧伤休克 34

第 1节 休克期复苏——五十余年回顾与展望  34

一、休克期复苏的主要成就  34

二、休克期该怎样补液  36

三、休克期复苏展望  37

第 2节烧伤休克期处理的新认识  38

一、休克期为什么要输液  38

二、对平稳度过休克期的理解  43

三、休克期输液怎样输  43

四、休克期输液输什么  47

五、休克期复苏的辅助治疗  49

第 3节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  52

一、深度烧伤创面的危害性  52

二、切痂时机的选择  52

三、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必要性  53

四、休克期切痂的可行性  53

五、休克期切痂防治脓毒症  54

六、选择休克期切痂时机的临床指标  64

第 4节烧伤休克延迟复苏  65

一、延迟性休克的危害及其损伤机制  65

二、延迟性休克的治疗  66

第 5节烧伤休克期心脏变化的机制与防治  68

一、烧伤早期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变化  68

二、烧伤早期心肌损害的机制  72

三、内源性保护机制减轻烧伤早期心肌损害的作用  79

四、烧伤早期心脏损害的防治  80

五、基于心脏损害的烧伤休克复苏方案  82

第 6节困难条件下的烧伤休克非常规救治  86

一、烧伤休克非常规救治的概念  86

二、烧伤休克口服或经胃肠道补液  86

三、骨髓腔输液  88

四、生命维持和细胞保护药物  89 

目  录

IX

五、中药和针刺  90

参考文献  91

第 4章烧(创)伤后胃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  95

一、烧(创)伤后胃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95

二、烧(创)伤后胃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对机体的损害  95

三、烧(创)伤后胃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96

四、烧(创)伤后胃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98

五、烧(创)伤后胃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99

参考文献  103

第5章烧伤感染  106

第 1节烧伤感染的病原菌  106

一、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106

二、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108

第 2节烧伤感染的途径  109

一、烧伤创面感染  109

二、吸入性损伤继发肺部感染  110

三、静脉导管感染  110

四、尿路感染  111

五、烧伤肠源性感染  111

第 3节创面脓毒症  114

一、概念  114

二、创面脓毒症的防治  114

第 4节烧伤真菌感染  117

一、念珠菌感染  117

二、曲霉菌、毛霉菌类感染  119

第 5节烧伤毒素  120

一、概论  120

二、实验研究提示可能有烧伤毒素  121

三、烧伤毒素的分离提炼  121

四、烧伤毒素的理化属性  122

五、烧伤毒素的毒性作用  123

第 6节烧伤感染的防治和战略思考  124

一、基本认识  124

二、有指征用药  129 

三、全身性抗生素防治  131

参考文献  132

第 6章烧伤内 /外毒素血症  135

第 1节细菌内毒素血症  135

一、内毒素的结构特点及生物学活性  135

二、烧伤后内毒素血症及其来源  136

三、内毒素增敏效应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  138

四、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意义  143

五、内毒素血症的防治  146

第 2节细菌外毒素血症  149

一、外毒素的基本概念与结构特征  150

二、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 A  151

三、葡萄球菌外毒素  152

参考文献  162

第 7章烧伤脓毒症发生机制与防治  165

第 1节相关概念与定义的演变  166

一、历史回顾  166

二、基本概念及定义更新  166

三、临床意义  170

第 2节脓毒症发生机制  170

第 3节脓毒症诊断新标准及分阶段诊断系统  177

第 4节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及评价  180

一、国际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  180

二、对脓毒症治疗指南的解析及评价  186

第 5节烧伤脓毒症综合防治策略  190

参考文献  191

第 8章烧伤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变迁  194

一、烧伤感染的特殊性以及导致烧伤感染病原菌变迁的相关因素  194

二、国外文献报道烧伤感染病原菌的变迁  195

三、国内文献报道烧伤感染病原菌的变迁  195

四、烧伤创面愈合前病原菌的更替  199

五、病原菌的耐药机制  200

六、烧伤感染病原菌变迁给我们的启示  203 

目  录

XI

七、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进展及其对烧伤感染病原学诊断的影响  204

参考文献  205

第 9章烧伤感染的抗菌药物防治  208

第 1节烧伤感染的重要性和临床诊断  208

一、基本认识  208

二、相关问题  209

第 2节防治原则和策略  212

一、重要性  212

二、历史回顾  212

三、战略问题  213

四、感染预防  214

五、战略转移  215

六、战略思想  216

第 3节手术治疗  217

一、手术目的  217

二、深度创面清除手术  217

三、植皮手术  219

四、手术时机  221

五、围术期治疗  222

第 4节抗菌治疗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223

一、有指征用药  223

二、外用抗菌药物  224

三、全身性抗生素防治  231

第 5节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问题  235

一、背景  235

二、基本原则  236

三、临床用药  242

四、常见病原菌抗生素防治原则和策略  247

五、临床观点  249

六、常用抗生素  249

参考文献  253

第 10章严重烧伤和脓毒症的代谢紊乱:机制和防治的研究  254

第1节引言  254

第 2节烧伤和脓毒症代谢的特点  255 

第 3节烧伤和脓毒症代谢紊乱机制初探  260

一、骨骼肌“有氧糖酵解” 260

二、严重烧伤、脓毒症骨骼肌蛋白分解代谢的机制及意义  264

第 4节烧伤和脓毒症代谢紊乱防治措施探讨  268

参考文献  269

第 11章烧伤营养  271

第 1节营养支持疗法的意义  271

一、营养支持疗法的必要性  271

二、营养支持疗法的内容  271

三、营养支持疗法的合理应用  272

第 2节 烧伤患者的营养需要量  272

一、热能需要量  273

二、蛋白质需要量  275

三、不同程度烧伤患者每日所需基本营养物质  276

四、无机盐需要量  277

五、微量元素需要量  277

六、维生素需要量  277

第 3节营养补充途径  278

一、胃肠内营养为主  278

二、胃肠外营养  280

第 4节烧伤营养评价  287

第 5节烧伤营养近年来的一些问题  291

一、营养状况评定  291

二、烧伤热能需量  293

三、早期肠道喂养降低烧伤高代谢  295

四、依赖 ATP-泛素系统是烧伤后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  300

五、谷氨酰胺促进烧伤后肠道复苏  302

六、胰岛素  302

七、亚麻酸与亚油酸  303

八、三叶肽与肠内营养  312

参考文献  314

第 12章微量元素与烧伤  316

第 1节几种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及主要功能  316

一、锌  316

二、铜  318 

目  录

XIII

三、铁  319

四、硒  320

第 2节烧伤后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  320

第 3节烧伤后补锌的实验性研究  325

第 4节烧伤微量元素研究进展  328

参考文献  329

第 13章创伤愈合与组织修复  331

第 1节对创伤修复的现代认识和新的发展方向  331

第 2节有关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领域的基本概念  337

第 3节创伤愈合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  340

第 4节创伤愈合的基本类型  341

第 5节影响创伤愈合的主要因素  342

—、全身因素  342

二、局部因素  344

第 6节几种重要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创伤修复的作用  346

一、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 346

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 347

三、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 350

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351

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355

第 7节加速创伤愈合的几种新措施  358

—、新型敷料与创伤愈合  358

二、外用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  358

三、酶学清创与创面愈合  359

第 8节现代高新技术与创伤修复  361

一、组织工程技术  361

二、克隆技术与治疗性克隆技术  362

三、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与基因治疗技术  363

四、生物芯片技术  365

五、纳米技术  366

六、干细胞技术  366

第 9节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领域中其他应当关注的问题  371

—、神经与创面愈合  371

二、激素与创面愈合  373

三、信号转导与创面愈合  374

四、基因与创面愈合  376 

五、脂肪与创面愈合  385

参考文献  387

第 14章烧伤创面修复  391

第 1节烧伤创面早期处理  391

一、现场与院前处理  391

二、入院后早期处理  391

第 2节深度烧伤焦痂切开减张  398

一、焦痂减张的必要性  398

二、焦痂切开减张的时机  399

三、焦痂切开减张的方法  399

第 3节控制烧伤创面感染的手术策略与手段  400

一、创面处理的发展历程  400

二、手术是调控深度创面感染的最佳选择  401

第 4节大面积烧伤供皮区的选择  402

一、头皮  402

二、四肢、躯干、臀部、阴囊  403

三、足底  403

四、异体供皮  404

第 5节创面覆盖物  404

一、生物性覆盖物  404

二、非生物性覆盖物  405

三、以脱细胞异体或异种真皮基质作为修复材料  405

第 6节 常见慢性难愈性创面的诊治  406

一、压疮  406

二、糖尿病足病  408

三、下肢静脉性溃疡  409

四、放射性溃疡  411

五、窦道与瘘管  412

第 7节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烧(创)伤创面  413

一、治疗范围  413

二、基本原理及优势  413

三、技术要点、注意事项及病例介绍  414

参考文献  416

第 15章烧伤毁损性创面的修复与重建  418

一、毁损性创面的特点  418 

目  录

XV

二、毁损性创面修复的原则  418

三、毁损性创面修复的方法  419

四、辅助检查手段在电烧伤后坏死组织范围及血管损伤程度判断中的应用  421

五、典型病例  421

参考文献  425

第 16章烧伤植皮和皮肤储存  427

第 1节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生理概述  427

一、皮肤的结构  427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  429

第 2节烧伤植皮术  437

一、植皮的意义  437

二、移植皮片的种类  437

三、植皮术的注意事项  441

第 3节皮肤储存  443

一、皮肤储存的意义  443

二、皮肤结构的特点与皮肤储存的关系  444

三、皮肤的采集  444

四、不同温度储存皮肤  445

五、几种皮肤储存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451

六、皮肤低温储存后抗原性的变化  451

第 4节皮肤活力的鉴定方法  452

一、概述  452

二、琥珀酸脱氢酶测定法  453

三、台盼蓝染色法  453

四、放射性核素标记掺入检测法  454

五、皮肤氧耗量测定法  454

六、有关氧耗量测量法的有关问题  455

七、皮块培养法  455

八、皮片生物移植法  456

九、四氮唑盐(WST-1)法  456

十、SYTO/EB双重染色法  457

参考文献  458

第 17章氧自由基与烧伤  461

第 1节烧伤后氧自由基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461

一、氧自由基简介  461 

二、烧(创)伤及感染时氧自由基产生  462

三、氧自由基对机体的影响  462

四、氧自由基损伤的防治  467

第 2节烧伤及整形领域中氧自由基研究的进展  469

一、概述  469

二、烧伤早期氧自由基的变化  470

三、烧伤后 MSOF的发生与氧自由基的关系  480

四、氧自由基是手术中应用止血带后引起贫血的原因之一  481

五、氧自由基在皮肤储存过程中起到不良作用  481

六、氧自由基与瘢痕增生  482

七、皮瓣形成术和皮肤扩张术中氧自由基的作用  483

八、眼(角膜、前房、晶体)碱烧伤中氧自由基的作用  487

九、其他  487

十、小结  487

参考文献  488

第 18章烧伤康复  494

第 1节烧伤康复的意义  494

一、烧伤后功能康复的意义  495

二、烧伤康复的内容  496

三、康复治疗的落实需调动五方面的积极性  497

第 2节烧伤康复的综合疗法  499

一、加压疗法  501

二、硅凝胶疗法  503

三、超声波疗法  504

四、石蜡疗法  505

五、冷冻疗法  507

六、直流电疗法  509

七、激光、离子束治疗  510

八、光动力疗法  510

九、紫外线光疗  511

十、远红外线治疗  514

十一、放射疗法  515

十二、运动疗法  515

十三、其他康复综合治疗方法  518

第 3节烧伤系统性康复治疗进展  522

参考文献  524 

目  录

XVII

第 19章烧伤后瘢痕和瘢痕疙瘩  527

第 1节瘢痕形成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527

一、瘢痕的形成机制  527

二、影响瘢痕形成的因素  529

第 2节瘢痕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530

第 3节瘢痕治疗  532

一、手术治疗  532

二、非手术治疗  532

第 4节胎儿无瘢痕愈合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前景  534

一、胎儿无瘢痕愈合的主要特征  534

二、胎儿无瘢痕愈合机制的研究进展  534

三、胎儿无瘢痕愈合机制研究的前景  536

参考文献  537

第 20章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在烧伤处理中的应用  538

第1节概述  538

第2节扩张器的类型、结构与原理  539

第 3节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应用范围  540

第 4节基本手术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541

一、扩张器的选择与准备  541

二、扩张器植入术(一期手术) 542

三、注液扩张  544

四、扩张器取出和扩张后皮瓣转移术(二期手术) 544

第 5节常见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临床应用  546

一、皮肤扩张术在头部的应用  546

二、皮肤扩张术在面颈区的应用  547

三、皮肤扩张术在肢体的应用  548

四、皮肤扩张术在躯干部的应用  549

五、供皮区与供瓣区扩张术  550

第 6节并发症及其防治  550

参考文献  553

第 21章烧伤瘢痕整形  555

第 1节烧伤瘢痕及其整形特点与原则  555

一、烧伤瘢痕概述  555

二、烧伤瘢痕整形特点与原则  557 

第 2节头面颈区瘢痕畸形的整复  559

一、瘢痕性缺发与颅骨缺损的修复  559

二、眼周瘢痕畸形的修复  562

三、口周瘢痕畸形的修复  564

四、鼻部瘢痕畸形与缺损的修复  566

五、外耳瘢痕畸形与缺损的修复  575

六、颈区瘢痕畸形的修复  582

第 3节上肢瘢痕畸形与组织缺损的修复  585

一、腋部瘢痕挛缩的修复  585

二、肘部瘢痕畸形的修复  587

三、手部瘢痕与缺损畸形的修复  588

四、腕部电烧伤手畸形的系统治疗  596

第 4节下肢瘢痕畸形的修复  599

一、腹股沟区及臀区瘢痕挛缩的修复  599

二、腘窝、膝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  600

三、足踝部瘢痕畸形的修复  601

第 5节躯干与会阴部瘢痕畸形的修复  603

一、躯干瘢痕畸形的修复  603

二、会阴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  605

第 6节广泛瘢痕畸形修复的有关问题  610

一、面临的问题  610

二、与治疗有关的几个问题  610

参考文献  614

第 22章儿童烧伤的预防,中国台湾地区的实践和经验  615

一、远离烫伤,从家做起  616

二、阳光基金会烧伤预防宣传  617

第 23章成批烧伤的救治  621

第1节概述  621

一、成批烧伤概念的解析  621

二、成批烧伤的发生原因  622

三、成批烧伤的特点  623

第 2节成批烧伤的医疗救援  624

一、成批烧伤医疗救援的组织  624

二、医疗救援力量的构成  625 

目  录

XIX

三、院前救治  626

四、院内救治  628

第 3节成批烧伤的救治组织实施预案  631

一、《预案》编制的必要性  631

二、《预案》实施程序及要点  633

三、《预案》制定的几点建议  635

第 4节损伤控制在成批烧伤的救治中的应用  635

一、损伤控制理念  635

二、损伤控制理念的延伸和在烧伤外科的发展  636

三、成批烧伤的损伤控制性复苏  637

四、成批烧伤围术期的损伤控制  638

五、成批烧伤感染防治的损伤控制  642

参考文献  643

第24章粉尘爆炸烧伤的诊治  645

一、特点  645

二、救治原则  646

三、创面处理  647

四、吸入性损伤  648

参考文献  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