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

113研究意义()

12研究目标、内容及关键问题()

121研究目标()

122研究内容()

12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研究方法()

132技术路线()

133创新点()

2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1国内外相关碳足迹研究综述()

211国内外碳足迹相关研究()

212国外旅游碳足迹研究()

213国内旅游碳足迹研究()

214国内外碳足迹研究评述()

22国内外相关碳管理研究综述()

221国外碳管理研究综述()

222国内碳管理研究综述()

223国内外碳管理研究评述()

3自然保护区碳足迹评价模型构建()

31自然保护区碳足迹评价模型()

311自然保护区碳足迹评价的主要内容()

312自然保护区碳足迹评价的流程()

313自然保护区的碳足迹评价模型()

32自然保护区碳清单设计()

321自然保护区内的碳排放分析()

322自然保护区碳排放清单设计流程()

323基于混合生命周期的自然保护区碳排放清单设计()

33碳足迹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331碳足迹评价指标选取()

332自然保护区的碳足迹计算方法()

4自然保护区碳管理机制构建()

41自然保护区碳管理机制的理论支撑()

411自然保护区碳管理的基本理论()

412自然保护区碳管理的框架()

413自然保护区碳管理动因()

42自然保护区碳管理机理分析()

421碳源碳汇的动力机制()

422利益相关者机制()

423碳交易与碳汇交易机制()

424清洁发展机制()

43自然保护区碳管理机制()

431碳管理机制构建的核心()

432自然保护区碳管理机制构建()

5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研究方案设计()

51九寨沟概况分析()

511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512选取九寨沟进行实证研究的依据()

52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

521农林放牧和林业采伐阶段()

522保护区成立和旅游起步阶段()

523旅游快速增长且负面影响显现阶段()

524旅游发展与保护并举阶段()

525灾后重建旅游恢复并超越阶段()

53九寨沟碳足迹评价指标选取()

531九寨沟碳足迹评价边界确定()

532九寨沟碳排放清单设计()

533九寨沟碳足迹评价设计()

54九寨沟碳足迹及碳管理评价方法和数据获取()

541九寨沟碳足迹的评价方法()

542数据获取()

6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能源碳排放研究()

61自然保护区能源碳排放的相关研究概述()

611自然保护区能源碳排放的相关研究()

612九寨沟的能源使用和车辆运营()

613不同能源碳排放系数的确定()

614不同能源的消耗及碳排放计算方法()

615数据来源()

62九寨沟保护区观光车辆碳排放研究()

621九寨沟观光车辆运营分析()

622九寨沟观光车辆燃油消耗分析()

623九寨沟观光车辆碳排放分析()

624九寨沟观光车辆的生态效率分析()

625九寨沟观光车辆最优碳排放分析()

626结论及建议()

63九寨沟保护区内居民私家车碳排放研究()

631居民私家车消费的经济背景()

632居民私家车消费增长及原因分析()

633九寨沟私家车碳排放分析()

634居民私家车碳排放与观光车辆碳排放的生态效率比较()

635结论及建议()

64九寨沟保护区工作车辆碳足迹研究()

641九寨沟保护区工作车的运营概述()

642九寨沟保护区工作车辆的燃油消耗及碳排放分析()

643工作车辆不同主体的碳排放分析()

644工作车与观光车辆、私家车碳排放比较分析()

645结论及建议()

65九寨沟电力使用产生的碳排放()

651国内外电力碳排放的基本概况及相关研究()

652九寨沟电力碳排放分析()

653管理局办公用电碳排放和居民用电碳排放分析()

654结论()

66九寨沟保护区其他能源碳排放研究()

661九寨沟其他能源类型及使用情况()

662九寨沟其他能源的碳排放分析()

663其他能源与电力、移动源燃油碳排放的比较分析()

664结论()

7九寨沟废弃物和土地利用碳排放()

71九寨沟废弃物碳排放分析()

711国内外旅游废弃物研究进展()

712研究方法及数据获取()

713九寨沟废弃物碳排放()

714结论()

72九寨沟不同土地类型碳排放与碳储存()

721九寨沟不同植被土地类型的碳汇及碳储量变化()

722九寨沟不同土地土壤碳汇及碳储量变化()

723九寨沟土地利用的碳储量分析()

724结论()

8九寨沟碳足迹时空变化与预测分析()

81九寨沟碳足迹评价()

811碳足迹的计算方法()

8122012年九寨沟碳足迹评价()

8132012年九寨沟碳足迹的空间分布特征()

814碳足迹的环境外部性分析()

82碳足迹动态变化及未来预测()

821九寨沟游客和居民人数的动态变化()

822九寨沟人类活动碳足迹的动态变化分析()

83九寨沟人类活动碳足迹的趋势预测()

831九寨沟人类碳足迹的趋势分析()

832基于库格涅茨曲线的九寨沟碳足迹峰值分析()

84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碳平衡分析()

8412012年九寨沟生态碳平衡分析()

842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分析()

843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碳源碳汇及碳平衡变动原因分析()

844讨论()

845结论()

9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碳管理()

91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碳管理模型()

911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碳减排关键因子分析()

912九寨沟碳减排的潜力因子分析()

913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碳管理模型()

92保护区参与碳交易的经济效益分析()

921碳汇交易与碳价格波动()

922自然保护区参与碳汇交易的经济效益分析()

93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碳减排实施()

931九寨沟土地利用的优化与保持()

932九寨沟居民人数控制与游客分流限制()

933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减排责任分担()

934转变能源消耗结构,实现结构性减碳()

935加强环境教育,转变公众观念和消费方式()

936改善运营的技术性减碳()

937碳管理的制度与政策支持()

10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九寨沟碳足迹及碳管理”调研计划()

附录2九寨沟调研部门及调研内容()

附录3九寨沟游客碳足迹调查()

附录4九寨沟居民碳足迹调查()

附录5进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居民私家车情况调研()

附录62009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考察计划()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