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

作用 2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二、教学系统 3

三、教育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5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7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0

一、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0

二、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3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6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6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7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8

本章小结 21

思考与练习 22

推荐阅读 22

第二章  学习心理 23

第一节  学习的本质与类型 24

一、学习的本质 24

二、学习的分类 26

第二节  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28

一、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 28

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30

三、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32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5

第三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7

一、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37

二、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39

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

学习理论 42

四、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45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6

一、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46

二、不同建构主义观的主要分歧 47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48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49

五、对建构主义的评价 50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50

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50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51

本章小结 53

思考与练习 53

推荐阅读 54

第三章  学习动机 55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56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56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59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 60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60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62

一、强化理论 62

二、需要层次理论 62

三、成就动机理论 64

四、成败归因理论 65

五、成就目标理论 66

六、自我效能感理论 67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69

一、外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69

二、内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73

本章小结 75

思考与练习 76

推荐阅读 76

第四章  知识技能的学习 77

第一节  知识的理解 78

一、理解及其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 78

二、知识理解的过程 79

第二节  知识的巩固与转化 80

一、知识的表征 80

二、知识的遗忘 80

三、促进知识巩固的策略 82

四、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

转化 84

第三节  知识应用 86

一、知识应用概述 86

二、知识应用的形式 87

三、知识应用的过程 87

四、正确引导学生应用知识 88

第四节  技能的掌握 89

一、技能概述 89

二、认知技能的学习 91

三、动作技能的学习 94

本章小结 98

思考与练习 99

推荐阅读 99

第五章  学习迁移 100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101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101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101

三、学习迁移的意义 103

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 104

一、形式训练说 104

二、相同要素说 104

三、概括说 105

四、关系转换说 106

五、学习定势说 107

六、认知结构迁移说 107

第三节  学习迁移与教学 108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08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12

本章小结 114

思考与练习 115

推荐阅读 115

第六章  学习策略 116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117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117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118

第二节  常用的学习策略 119

一、认知策略 119

二、元认知策略 126

三、资源管理策略 129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训练 131

一、训练的原则 131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32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 133

本章小结 135

思考与练习 135

推荐阅读 136

第七章  品德心理 137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138

一、品德的定义 138

二、品德的结构 139

第二节  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141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41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理论 142

三、班杜拉的榜样学习理论 144

四、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145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146

一、品德各组成要素的形成与

发展 146

二、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151

本章小结 155

思考与练习 156

推荐阅读 156

第八章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57

第一节  智力差异与教育 158

一、智力差异概述 158

二、智力水平差异 159

三、智力结构差异 161

四、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166

第二节  人格差异与教育 169

一、人格概述 169

二、人格类型差异 171

三、人格特质差异 174

四、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178

第三节  性别差异与教育 181

一、智力的性别差异 181

二、个性的性别差异 181

三、性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82

本章小结 182

思考与练习 183

推荐阅读 183

第九章  教学设计 184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186

一、教学设计概念 186

二、教学设计的功能 186

三、教学设计的原则 187

四、教学设计的程序 188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88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188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192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194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 195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198

第三节  教学评价 200

一、教学评价概述 200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203

本章小结 206

思考与练习 206

推荐阅读 206

第十章  教师心理 207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心理 208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208

二、教师期望 210

三、师生互动 211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 213

一、教师心理特征的含义 213

二、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 214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规律 219

一、教师的成长阶段 219

二、专家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220

三、教师心理健康 222

本章小结 226

思考与练习 226

推荐阅读 227

第十一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28

第一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229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229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与

模式 231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

任务 232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33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235

一、自我意识的教育与辅导 235

二、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237

三、情绪调适 238

四、升学与择业 243

五、生活适应 244

第三节  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249

一、中小学团体辅导的设计 249

二、中小学不同阶段团体辅导的

主要任务 252

三、中小学生团体辅导的实施 254

本章小结 257

思考与练习 257

推荐阅读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