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绪论
1.1引言
1.2通信的发展历史
1.3通信系统的组成
1.3.1通信系统一般模型
1.3.2模拟通信系统模型和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3.3数字通信的特点
1.4通信系统的分类
1.4.1通信系统分类
1.4.2通信方式
1.5通信系统的度量及性能指标
1.5.1信息及其度量
1.5.2有效性指标和可靠性指标
1.6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信号分析
2.1确知信号分析
2.1.1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
2.1.2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1.3冲激函数及冲激函数序列
2.1.4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
2.1.5信号与系统带宽定义
2.1.6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2.2随机信号分析
2.2.1高斯平稳随机过程
2.2.2窄带高斯噪声
2.2.3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2.2.4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2.3现今信号分析研究介绍
2.3.1时频变换与滤波技术
2.3.2共信道独立分量分析技术
2.4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信道与噪声
3.1信道的定义
3.2信道的分类
3.2.1无线信道
3.2.2有线信道
3.2.3水下通信技术
3.3信道的数学模型
3.3.1调制信道模型
3.3.2编码信道模型
3.4通信信道特性
3.4.1恒参信道
3.4.2随参信道
3.5信道中的噪声
3.6信道容量
3.6.1离散信道容量
3.6.2连续信道容量
3.7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模拟调制系统
4.1线性调制与解调原理
4.1.1常规调幅
4.1.2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
4.1.3单边带调制
4.1.4残留边带调制
4.1.5线性调制的一般模型
4.1.6相干解调与包络检波
4.2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2.1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模型
4.2.2线性调制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4.2.3常规调幅包络检波的抗噪声性能
4.3模拟非线性调制系统
4.3.1角度调制的基本概念
4.3.2调频信号
4.3.3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4.4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1非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4.4.2调频系统中的门限效应
4.4.3预加重和去加重
4.5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4.6频分复用及其应用
4.6.1频分复用
4.6.2OFDM技术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4.7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数字基带传输
5.1数字基带调制系统的组成及信号分类
5.1.1数字基带调制系统的组成
5.1.2数字基带信号的常见种类
5.2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及波形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
5.3.1随机脉冲序列的波形及其表达式
5.3.2数字基带信号功率谱密度
5.3.3数字基带信号功率的计算
5.4数字基带信号中的码间串扰
5.4.1码间串扰
5.4.2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系统的模型和数学分析
5.5无码间串扰的传输特征
5.5.1无码间串扰的传输函数
5.5.2几种常用的无码间串扰及其传输特性
5.5.3噪声对无码间串扰的影响
5.6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6.1二进制双极性基带系统
5.6.2二进制单极性基带系统
5.7眼图
5.8时域均衡
5.8.1时域均衡的基本原理
5.8.2均衡准则与实现
5.9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6.1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6.1.1二进制振幅键控
6.1.2二进制频移键控
6.1.3二进制相移键控
6.2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2.12A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2.22F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2.32PSK和2DP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3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6.4多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6.4.1多进制振幅键控
6.4.2多进制频移键控
6.4.3多进制相移键控
6.4.4多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6.5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5.1MA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5.2MF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5.3MP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5.4MDP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6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7.1模拟信号的抽样
7.1.1低通模拟信号的抽样定理
7.1.2带通模拟信号的抽样定理
7.2模拟信号的量化
7.2.1量化原理
7.2.2均匀量化
7.2.3非均匀量化
7.3波形编码
7.3.1脉冲编码调制
7.3.2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7.3.3增量调制
7.3.4自适应增量调制
7.3.5自适应差分编码调制
7.4参数编码及语音信号的产生模型
7.5混合编码
7.6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复用
8.1常见复用技术
8.1.1频分复用
8.1.2时分复用
8.1.3码分复用
8.2现代复用技术
8.2.1极化复用
8.2.2OAM复用
8.3正交频分复用
8.4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9.1数字信号的统计特性
9.2关于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准则
9.3确知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机
9.42FSK信号的最佳接收
9.4.1随相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9.4.2起伏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9.4.3实际接收机和最佳接收机的性能比较
9.5数字信号的匹配滤波接收法
9.6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9.6.1理想信道的最佳传输系统
9.6.2非理想信道的最佳传输系统
9.7本章小结
习题
第10章同步技术
10.1载波同步技术
10.1.1载波同步的实现方法
10.1.2载波同步的性能
10.2位同步技术
10.2.1位同步的方法
10.2.2位同步系统的性能及其相位误差对性能的影响
10.3群同步技术
10.3.1群同步方法
10.3.2群同步性能
10.3.3群同步保护
10.3.4起止式同步
10.3.5自群同步
10.3.6扩谱通信系统的同步
10.4网同步技术
10.5本章小结
习题
第11章差错控制编码
11.1概述
11.2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11.3纠错编码的性能
11.4简单的实用编码
11.4.1奇偶监督码
11.4.2二维奇偶监督码
11.4.3恒比码
11.4.4正反码
11.5线性分组码
11.6循环码
11.6.1循环码原理
11.6.2循环码的编解码方法
11.6.3截断循环码
11.6.4BCH码
11.6.5RS码
11.7卷积码
11.7.1卷积码的基本原理
11.7.2卷积码的代数表述
11.7.3卷积码的解码
11.8Turbo码
11.8.1Turbo码编码器的组成
11.8.2Turbo码的译码
11.9本章小结
习题
第12章现代通信网
12.1网络融合
12.1.1三网的定义
12.1.2电信网
12.1.3有线电视网络
12.1.4计算机网络
12.2无线通信网
12.2.1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12.2.2IEEE 802.11协议标准
12.2.3移动AdHoc网络
12.2.4蓝牙技术
12.2.5ZigBee技术
12.2.6窄带物联网技术——NBIoT
12.3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
12.3.1正交编码
12.3.2伪随机序列
12.3.2伪随机序列扩展频谱通信
12.3.3蜂窝通信系统
12.3.44G通信中的多天线MIMOOFDM技术
12.4智能通信新技术
12.4.1智能通信的概念
12.4.2智能通信技术基础及现实意义
12.4.3智能通信的基础设施NGN
12.4.4智能通信核心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协议
12.4.5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
12.4.6认知无线电技术与发展趋势
12.4.7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2.5本章小结
习题
第13章5G及新时代通信技术
13.15G移动通信系统
13.1.15G概述
13.1.25G的场景与应用
13.1.3物联网与5G的关系
13.1.45G面临的挑战
13.25G新型多址技术
13.2.1非正交多址
13.2.2稀疏码多址
13.2.3交织分多址
13.35G的新波形
13.3.1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技术
13.3.2FOFDM
13.3.3UFOFDM
13.45G新编码技术与终端直通通信技术
13.4.1极化码
13.4.2终端直通通信技术
13.5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13.5.1Massive MIMO概要
13.5.2单用户MIMO
13.5.3多用户MIMO
13.5.4Massive MIMO应用场景
13.5.5大规模MIMO实现的基本形式
13.65G的毫米波通信技术
13.6.1毫米波概述
13.6.2波束赋形技术
13.6.3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13.7新型网络架构
13.7.1面向5G的CRAN网络架构
13.7.2超密度异构网络
13.86G通信前景与展望
13.8.16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13.8.2AI在6G技术中的应用
13.8.36G使能技术
13.9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