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第一章 权力的交接

当年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干够六十年就退休的乾隆皇帝,不情不愿地举行了传位大典,立自己这个平庸的第十五子为“嗣皇帝”。要说乾隆心甘情愿地交出皇位去当太上皇,那是扯淡!权力这东西就像毒品,一旦沾上,就不可能戒掉。在刘墉的软磨硬泡下,乾隆恋恋不舍地将玉玺交给了儿子,颙琰这才完成了尴尬的登基大典,年号嘉庆。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立长与立贤

·秘密立储

·金从善上书

·递刀子

·尴尬的传位大典

第二章 真·儿皇帝

和珅夹在太上皇和皇帝之间,没有太多选择。乾隆大权在握,嘉庆对权力哪怕表现出一丁点染指的欲望,都有可能被废掉。自古,天家父子无恩情。掌权人和接班人之间的关系极为微妙,和珅只能站一个队。如果被乾隆发现他脚踏两条船,以乾隆的小心眼,和珅会死得更惨。

·“嗣皇帝”不如“儿皇帝”

·千叟宴:面子工程害死人

·杀鸡儆猴

·韬光养晦

·老君臣VS新君臣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第三章 新手大礼包

嘉庆从乾隆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的江山,以及一个上下散发着腐臭的官僚系统。《明史·神宗本纪》中评价,“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乾隆曾说过,“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轮到大清身上,清之滑落,实滑落于乾隆之奢靡。虽说乾隆给儿子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但也给他准备了一个“新手大礼包”。这个大礼包,就是和珅。

·挣面子,不寒碜

·皇权大于法

·皇家也没余钱啊

·浮生若梦

·玉石纲

·官逼民反

·养兵千日,无兵可用

·多管齐下

·地方亏空滚雪球

·填坑!填坑!

第四章 尴尬的遇刺

一个走投无路的草民陈德,混入紫禁城刺杀皇帝,大内侍卫居然一齐吃瓜看热闹。作为皇帝,在象征至高皇权的紫禁城被自己的子民袭击,嘉庆虽然没真的挨刀,但面子被砍得七零八落。这次事件暴露出的大清官吏体系的集体性腐烂,更是令他细思极恐。

·小刀向皇帝的头上砍去

·大内高手齐吃瓜

·拉皇帝陪葬的小民

·紫禁城菜市场欢迎您

·嘉庆:谁敢比我更委屈

·集体性腐烂

第五章 帝国的蚁穴

朝廷下发的修河工款,能有五成用到堤坝上,就是奇迹了。豆腐渣工程出了问题,可以让“蚁穴”背锅,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贪腐,是中国传统社会各王朝的附骨之蛆。“淮安奇案”作为“清朝四大奇案”之一,折射出一个现象——做贪官的,荣华富贵;做清官的,死于非命。大清腐烂至此,不亡那就没天理了。

·跗骨之蛆

·皇帝都怕老油条

·贪腐之固

·大清官场潜规则

·借刀杀人

·疑雾重重

·名侦探嘉庆

·迟到的审判

·细思极恐

第六章 嘉庆十八年:癸酉之变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的几十名信众突袭紫禁城,上演了一出“屠龙闹剧”,史称“癸酉之变”。貌似精锐、总兵力一万余人的紫禁城守军,居然让七十来号人差点打进紫禁城内廷,也算是千古奇闻了。嘉庆虽然深知问题出在百官“因循怠玩”上,却没能力和魄力解决,只能哀叹一声“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极度压抑中的寄托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神棍

·两大忽悠的强强联合

·君主专制的顶峰

·尸位素餐才是最佳选择

·屠龙闹剧

·癸酉之变

·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第七章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相传在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皇帝躺在帝国的顶点上,每天被“太平盛世”“海晏河清”的毒品麻醉着,也就无法感受到被华服遮盖住的脓包烂疮。我是当官的,向上汇报这些“脓疮烂包”对我有什么好处吗?没有!那我为什么要说呢?

·接话的艺术

·铁帽子王一点也不铁

·历史的通病

·无耻的裁定

·帝国的麻醉剂

·领导让你多提意见

第八章 坎坷的货币

铜币的通货膨胀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许多百姓只能卖田卖房,沦为佃户;有些连佃户都当不上的,只能沦为流民。这些流民,后来成了太平天国的兵丁来源。可以说,从通货膨胀的那一刻开始,大清的灭亡就启动了倒计时。

·金属货币:交易不能承受之重

·疯狂的纸币

·灾难性的铜钱通胀

·铸钱工匠大罢工

第九章 最后的机会(上)

可以说,从蒸汽机落地的这一刻起,世界的天平就开始倾斜了。而在乾隆眼中,这不过是奇技淫巧,更何况这东西节省了不少人力,人一闲,就会胡思乱想。这些没文化的洋人,自是难以理解我天朝上国的“驭民五策”。为了维持自家江山的千秋万代,皇帝们宁可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反正苦的是老百姓,享福的永远是他爱新觉罗家的皇亲国戚。

·天平的倾斜

·遍地贫困的天朝上国

·失之交臂

·海关杂费猛于虎

·三跪九叩高于一切

·坐—站—跪

·一个文明古国的没落

第十章 最后的机会(下)

在“天朝上国”的世界观中,这个世界只有大清、大清的附属国、仰慕大清但是大清懒得管的化外之地。大清对外只有朝贡体系,没有外交体系。在朝贡体系中,中国耗费巨大,除了赢得一个“万国来朝”的虚名,没什么切实利益。大清与世界接轨的机会,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错过。

·鸡同鸭讲

·最后一次机会

·一个王朝的执念

·世俗理性

第十一章 消失的行印

兵部行印丢了,如实上报的话,肯定要彻查,那么兵部平时那些蝇营狗苟就瞒不住了。在大清官场中,有道是“瞒上不瞒下”,天大的事情,只消遮掩得过去,那就不叫事儿!反正吃哑巴亏的是皇家,只要不耽误自家捞钱,管他的!风头过去,万事照旧。

·万两赎官印

·兵部行印不见了

·东打听,西审问

·名侦探嘉庆再次登场

·真相大白,悬而未破

·欺上瞒下的惯性

第十二章 反腐的悖论

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大的悖论:要反腐,就要在建立监督机制的同时,给各级官员一个较为理想的收入;国家要负担如此高的财政成本,就要提高生产力;要提高生产力,就要改革生产关系;要改革生产关系,就要一面限制特权阶级的特权,一面打破特权阶级的利益;既然要打破权贵阶层的特权和利益,那我还反哪门子腐?!

·层层压榨重于山

·国贫民弱官富贵

·大清账本忒玄幻

·领导的刻意安排

·隐隐的亡国之相

·治标不治本

·朱元璋的抠门与大方

·大清的“铁杆庄稼”

·临时工们的灰色收入

·奇事频出

·症结所在

·大清腐败是无解的

尾声

在清政府自始至终贯彻执行的高压愚民政策下,整个国家失去了活力;官僚系统尸位素餐,腐败糜烂;底层百姓民心涣散,离心离德。所谓的“嘉道中衰”,其实是所谓的“康乾盛世”带来的必然结果。爱新觉罗氏貌似稳定了眼前的统治,实则伤害了国家元气,动摇了国之根本。当海面上出现侵略者的战船时,大清只能任人宰割,再无还手之力。

·骤然驾崩

·凑巧的遗诏

·既抠门又悲催的继承人

·长太息以掩涕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