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编撰目的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英语的人与日俱增。然而由于英语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原因,如何熟记并掌握英语词汇成了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尽管现在电子词典的问世提高了学习英语者查字典的速度,简省了随身携带厚重词典的麻烦,但是这种方便并未从根本上为学习者迅速扩大、掌握和牢记英语单词带来真正的好处。
提供扩大词汇"捷径"的书很多,从构词方法去探讨词汇记忆的书也不少,但是由于编撰方式的原因,这种书往往变成构词拆解的词汇罗列清单,缺乏应有的知识性与趣味性,阅读之中,渐感枯燥,阅读之后,兴趣索然,不能为学习者迅速扩大词汇提供一把有效的钥匙。而即便学习者死记硬背住一些词,但在真正使用时,比如说与写,往往由于搭配不当,闹出笑话。
鉴于英语教学的经验和对学生在词汇掌握、使用中问题的了解,我们迫切地感到有必要编一本风格迥异的书,以便对学习者在词汇扩大与运用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中国的汉字,从陶文演变至今,虽形状已变,但今文形成的方法--六书,却依然给我们提供了追根溯源的线索。倘使我们去考察其中的渊源,定会发现一个个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
以拉丁字母作为书写形式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从一开始走的便是拼音文字的路子。26个字母的"随意"组合构成了表达丰富的词汇。这一词汇之庞大,如今已突破300万大关,而且互联网上每天还诞生50个新生词。中国的权威汉语字典《康熙字典》收词4万多,今人即便穷其一生,恐怕也难将其熟记和运用。那么面对300万的英语词汇,我们是不是就只能望洋兴叹呢?
不然。其实,英语词汇的增长如此迅猛,恰恰说明它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和无限的生命力。而这种强大的构词能力和无限的生命力与英语词汇的构成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察英语词汇的历史,便会发现英语是一个极其混杂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能体现"兼收并蓄"这四个字的语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英语的词汇融入了大量的拉丁语、法语、希腊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进入工业发展和帝国主义扩张阶段后,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意第绪语、印度语、日语乃至汉语的词汇亦陆续进入英语。根据最新的统计,从公元1世纪至今,英语的词汇融入了约80种语言的词汇。结果,英语从词汇的构成上看,变成了一种兼收并蓄的语言,更是拿来主义的典型例子。这些词汇有些尚保留源语言的痕迹,比如banana,soprano等,而更多的则已看不到这种痕迹,完完全全"变成"了英语。这种融入在英语单词的发音、拼写和同义词的区分上都给学习者带来了困难。
如何克服这种由于词汇构成的复杂性所造成的困难?从学习心理学的观点看,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和学习的冲动、学习的方法、学习材料的编撰方式、学习内容的趣味性等。作为编者,我们所关心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的编撰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有趣的学习内容、有效的学习方法、可靠的检测手段,从而使其在词汇的扩大上真正掌握一把钥匙。我们的切入点是要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尽可能把英语词汇的来龙去脉呈现给学习者,并以故事中涉及的关键词汇为基础,引申出相关的词汇。
了解一个词的历史可使人对这个词明其今义,铭记在心。《说文解字》把汉字的衍变过程和历史妙趣横生地呈现给读者。比如"旦"这个字从构字的形状上告诉我们它的意思是"太阳升起在地平线上"。那么,拼音文字的英语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如果有,又是如何传达的呢?
英语的"每个词曾是一首诗,并且最初都是一幅画"(Funk,1998:3)。由此可见,虽然英语单词与汉字在构造上完全不同,但是英语每个词的诞生和衍变同样有着独特的故事。恰如Funk所言:"有时候这些绘画可以被重新发现或复原,以便使其美重见天日,而有时候岁月磨掉了这些形象,以至于而今丝毫不留痕迹。"因此,依据词源来弄清一个词的构成是完全可行的。英语有53%的词汇来源于拉丁语,而这53%的词汇又是各专业都常用的词汇。一旦了解了一个词的来源,那么凡是以此来源所构成的英语词汇就比较容易记。此外,从来源入手去记英语单词可以开启学习者联想阀门。以汉语成语为例,当你知道了秦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你对"指鹿为马"的含义和用法就会很清楚。同样,英语的词汇后面也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本书尽可能奉献给你这样一些故事,说清楚词的来源,让你在惊叹与愉悦之中建构自己的词汇,在不知不觉中扩大词汇,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吗?我们试图通过追寻这种美而将英语词汇的魅力和构词的途径奉献给学习者,以便在看到"cybercrime"、"snail mail"、"zipper gate"、"Several children in the school ar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challenged."这样的表达法时能够明白其意思,更能够自己造出有效的、合乎规则的词。
二、本书的编撰方式
本书以话题的方式来探讨词汇。围绕一个个话题,把相关的常用关键词汇引入讨论,然后以这些关键词的词根和词缀为构词的基础,扩大到更多的词汇。而这些词汇往往是英语国家报刊杂志和媒体上常见的,电影和广播中也常使用。本书共安排了17个话题,总共涉及近1400个词。
为使学习者巩固学习的成果,本书安排了一系列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学习者可以加深对所学词汇的记忆。
为解决正确使用词的问题,本书在每一章都安排了含有所学词汇的文章。这些文章涉及几乎各个领域,而且绝大部分取自国外近几年的报刊,因此趣味性和时代性均得以充分体现。这样,学习者可以在精彩的故事中将所学词汇潜移默化,变为己有。文章共156篇,考虑到本书篇幅的限制,我们尽可能选择短小精悍的时文。文章原来实在太长的,我们用节选的方式进行了处理,因此,文章的长短不一,但丝毫未改动原来的文字。对本书未涉及而文章里又出现的较难词汇,我们加注了中文。
为帮助学习者克服"猴子掰包谷"的问题,我们安排了阶段性复习,以巩固前一阶段的学习。本书的拼写,除阅读练习外,均采用英国英语式。阅读文章中的拼写,既有英式又有美式,我们采取了忠于原文的原则,未做统一。
三、本书的适用对象
本书的对象虽以完成大学2年英语学习的读者为宜,但绝不等于说对其他水平读者无益,更不是说年龄大的读者群便不能获益。年龄大的学习者完全可以掌握好词汇。第二语言习得(SLA)的研究成果表明,虽然少年时期是学习外语的高峰期,换句话说是最佳时期,但总体上讲,在外语学习的成功方面,儿童与成年人并无明显差异。两者之间各有强项:前者在语音的准确性上较后者强,而后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则比前者强。除此之外,两者在第二语言习得的顺序和速度方面亦无明显差异。如果能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外语学习并非是很难的事情。
四、本书的使用方法
如果你遵循本书所信奉的学习原则,我们可以保证你的英语词汇量在2~3个月内有一个令你自己惊异的剧增。
本书与小说不同,不是用来欣赏的,所以光是阅读是不够的。马克思说过,书是奴隶,希望你充分地使用眼前的这个奴隶。本书也为你提供了使用它的空间。所以,准备一支笔,因为你随时要用到它。其次,准备一张嘴,因为你需要开口。许多学习英语的人学了不少词,但却记不住,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词的发音都没有弄清楚。他记单词的时候仅用了眼和脑,但没有充分利用上天赋予他的另一个重要的器官--口,所以缺少了一个词汇记忆和运用的重要保障。为了使读者准确把握所学单词的重音,在"正确发音"练习部分,我们按照开、闭音节和字母组合的原则将应发重音的音节划出并加黑。这种音节划分的方式与一般词典所划分的方式不完全一致。
眼、口、脑、手准备就绪之后,你还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按部就班的学习时间表。假定你愿意拿到本书后一天之内一口气把它看完,我们并不反对,因为你可能想对它进行一番研究。但如果你的目的是想实实在在地扩大词汇量,那你最好是循序渐进,每天花1个小时左右使用本书。每天开始看下一章节之前,复习一下上一次所学的词汇,这是学习规律使然。尽管我们极其愿意为你奉献快速扩大词汇的灵丹妙药,但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英语说"No pains, no gains"。本书的编撰方式只是想减轻你在扩大词汇方面的pain,从而加快和稳固你的gain。
本书由何克勇组织编写,编撰的分工为:第1、2、15、16、17章及综合测试4由何克勇完成;第3、4、5、14章及综合测试1由姜秀荣完成;第6、7、8、9章由钟林元完成;第10章及综合测试2由翁燕珩完成;第11、12、13章及综合测试3由张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