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言
财政学自其产生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角色和地位不断地发生变化,财政学也从最初仅集中于对财政收支行为的探讨,扩展为今天的对于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面关注。由于财政是政府从事其他活动的经济基础,因此,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既为实践所证明也被理论所证实之后,诸如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介入经济活动的依据是什么,政府具备哪些经济职能,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目标是什么,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就很自然地进入当代财政学的研究视野。与此同时,基于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的一致性,以及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的相洽性,财政学已经作为微观经济学的自然延伸和拓展,融入现代经济学体系之中,而这恰恰是当代财政学也被称为“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或“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的根本原因。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曾经历尽沧桑的古老国度来说,生长于斯的人们也许更能体会“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一悖论的深邃含义。今天,对于因实行市场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而再度点燃无限热情的国人来说,如何冷静、客观地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理解、思索进而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及其管理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这样的考虑,受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邀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和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的骨干教师联合推出了这套《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财政学教材》,力图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当代政府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具体方法。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工作,为正在发生的政府管理思想变革和管理方式创新,略尽一份绵薄之力。
2004年8月
前 言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效应的经济学分支。它是经济学中最具活力、最为引人入胜的领域之一。掌握好财政学,对于理解和制定公共政策,对于认识和探讨现代经济社会的运作,都是不可或缺的。
尽管市面上的同类教材已不下百种,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我们仍觉得有撰写这本《财政学》的必要,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理论上,财政学对于政府支出、税收、公债等基本范畴的分析,已经与现代经济理论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一结合的紧密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我们可以将财政学视为微观经济学的一种自然的延伸。事实上,如果我们把验证“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视为微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的话,那么,正是以“充分竞争的市场是有效率的”这一命题所隐含的假设前提、概念体系和衡量标准为出发点,当代财政学沿着“市场有效→市场失灵→政府干预→财政介入→政府失灵”这一分析思路,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基本理论体系。而如何用既通俗易懂又合乎规范的经济学语言将这一体系展现给读者,是目前国内多数财政学教材有待改进的地方。
其次,在实践上,我国20多年来的经济改革历程,一方面是市场经济不断给人以惊喜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及其财政不断调整和重新定位的过程。在最近几年里,伴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初步建立,财政变革中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是政府支出领域的公共化改革,政府在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项目中的支出大幅度增加。此外,税费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等诸多问题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和探讨。本书在描述当代财政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过程中,力图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融入其中,以充分反映当代财政理论对于我国政府及其财政变革现实的解释能力。
本教材除导论外共设置18章。导论主要介绍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分析视角及其研究方法。18章的内容大体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6章,阐述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分别介绍财政的目标与评价标准、财政的起因与职能、财政决策与政府失灵、财政的本质等内容,同时还介绍公共产品、外部性这两个财政学中的核心范畴。第二部分,第7~10章,属于财政支出部分,首先分析财政支出规模及其控制,然后将财政支出项目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分别进行具体探讨;最后介绍评价公共项目的一般方法。第三部分,第11~14章,属于财政收入部分,首先分析财政收入的形式和税收的基本概念,而后重点分析税收原则、税收的转嫁与归宿、税收制度。第四部分,第15~18章,属于财政学专题部分,分别介绍公债、公共企业、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政策等4个重要概念及相关原理。
本书为大学本科通用教材,既适用于财政学专业作为专业课材料,也适用于经济类其他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和公共管理类作业作为核心课教材。在学习本书前,读者需具备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不过,由于我们在写作中力图照顾到具有不同背景知识的读者,因此本书是自成一体的。也就是说,即使是那些缺乏现代经济学训练的读者,也能够学好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而那些接受过现代经济学训练的读者,则可以跳过第1章、第2章和第18章的大部分内容。
为方便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和学生,我们邀请了郭宏宝、蔡娟娟、吴黄鹭、冯金淼、欧阳德云和张新怿等6位研究生,帮助设计了本书的幻灯片。您可以登录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网站(http://czx.xmu.edu.cn)下载,路径为“下载→课件下载:林致远→财政学”。该网址还提供了本教材的其他教辅材料。
尽管我们已经在财政学的教学岗位上耕耘多年,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写作素材,但由于本书力图比较全面地展现当代财政学的分析体系,同时反映我国财政实践的最新进展。因此本书的写作实际上成为一个甘苦互现的漫长过程。从开始动笔到最后完成,历时约一年半。尽管这已经大大超乎最初的想象,但我们依然是在“写一部好教材太难”的感慨声中收笔的。既然如此,本书的错漏和不足之处恐怕在所难免。恳请使用本书的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做进一步的修改。
本书的写作得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我们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杜春杰和陈仕云女士。在本书诞生的过程中,她们付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
邓子基
林致远
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