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程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传统上按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来区分,对于计算机专业,开课名称为“计算机导论”或“计算机引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开课名称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或“计算机文化”等;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开的课一般涉及面窄,内容深,然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的课一般是涉及面宽,内容浅。现在又有了另一种需求,那就是为IT类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IT类专业包含计算机专业,此外还包括与IT产业相关的专业,如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对IT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要求和计算机专业相近,又不完全相同。在广度上希望宽,在深度上又要求稍微浅一些。本教材就是根据这一要求编写的。为此,编写本教材的第一个原则就是适用于IT类专业。也正是这一种稍微特殊的要求,我们把本教材取名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程》。当然,这样的取名更重要的理由是“现代信息技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基础教育”,不管什么专业都少不了信息处理技术的内容。“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理解为依赖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也可以理解为现代信息处理中的计算机技术。
作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的教材,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他们或者来自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或者来自教育欠发达的边远地区。也就是说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所受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为此,我们编写本教材的第二个原则就是从零开始,从最浅层入手,逐步深化,最后达到一定的深度。同时编入一些较新、较深的内容,以满足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中学学习转到大学学习,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不同。我们希望新同学们能尽快完成这种转变。这一学期开设的这一门主课也应当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变。事实上,这一门课涉及面之广、讲授知识点和操练技能项目之多堪称第一学期的课程之最,如果没有采用大学的学习模式,也是难于完成学习任务的。为此,编写本教材的第三个原则是从一开始就采用大学的学习模式。同时,为了使新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模式,在每一章的末尾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意见。
作为大学的教材,首先要重视基本理论和方法,强调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我们不仅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去做,还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其次,也要重视基本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因为这一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讲不练,则学不到东西,还因为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因此,编写本教材的第四个原则是重理论也不轻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在教材上陈述的顺序是理论篇在前,实践篇在后,但是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却是比翼齐飞,互相呼应。可参考附录中的教学进度安排表。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程前言大学教育改革已进行多年,本课教学和教材的变化一年一个样。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是涉及面越来越宽,学习内容不断前移。现在已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必须迅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必须学会面对迎面而来的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作为现代的大学生也必须尽快熟悉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以便能尽早地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去更好地完成繁重的学业。总而言之,形势逼人。我们都不得不面对这一挑战,在有限的时间内,打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因此编写本教材的第五个原则是尽可能编得全面而又精练。编得全面是为了学生多入门、早入门,早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编得精练是因为时间有限,篇幅有限,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实质。另一方面,编的内容虽多、虽全,但不意味着全部都要在课堂上教。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按需选用教材内容才是正确的用书方法。
总之,本书编写的特色有五点:第一,为大学的IT类专业所需;第二,适用于面向全国招生的学校;第三,注重培养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转向大学学习模式;第四,强调理论方法的同时又不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第五,提倡广角度、宽范围的入门学习理念。
这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上海市高等学校重点课程教材项目的资助。在此书完稿以前,已编出讲义在八个班的实际教学中试用,得到学生的良好反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市教委的宏观指导和财政支持,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出版和编辑工作上的指导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那些为此书的编写提供了热情帮助的人们,他们是张超、袁湘惠、胡隽、李平……。
本书的编写工作由上海电力学院杨平教授主持。杨平编写了理论篇的第1章;殷卫红编写了理论篇的第2章、第3章、第5章和第10章;陈宗民编写了理论篇的第4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1章和第12章;马进明编写了实践篇的实习1至实习6;王勇编写了实践篇的实习7至实习12;罗静编写了实践篇的实习13至实习17。理论篇由杨平统稿;实践篇由马进明统稿。陶国轩教授、王芳雷教授和应启戛教授仔细审阅全部书稿,并提出不少宝贵意见。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的教学和编写水平也有限,书中会有不恰当甚至是错误之处,我们诚恳地欢迎读者和同行来信或来电批评指正。我们的联系方式是:
电话: 02165430410347
邮寄: 200090,上海市平凉路2103号信息与控制技术系杨平
Email: argypl@8189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