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由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的《情报研究方法论》问世至今已经15年。15年来,随着经济市场化、社会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的发展,我国情报研究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信息分析丛书》的编著可以看作在新世纪我国情报界为提升情报研究工作和咨询业的核心能力、加强开发信息资源的技术基础,以满足社会对日益增长的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分析能力培养的迫切需求所作的重要努力,是《情报研究方法论》在新形势下的"续集"。
一、情报研究学科
1956年2月11日我国第一个国防科技情报机构和1956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科学情报研究所的成立以及尔后其他部委级和省市级等情报机构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一个条块结合、纵横交错,为科技发展和领导决策服务,在现代化建设中起耳目、尖兵和参谋作用的专职情报研究体系的形成。
1978年以武衡为理事长的中国科技情报学会成立。1983年第二届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组建了情报研究专业委员会,由铁道部科技情报研究所何璧任主任委员。从此,作为我国科技情报两大主要工作之一的情报研究有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的组织和平台。这在国际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此后,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孙学琛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0研究所包昌火分别于1988年和1993年任第二届和第三届情报研究委员会主任。1994年1月28日经中国科协批准、在情报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包昌火为主任的情报研究暨竞争情报专业委员会,促进了情报研究和竞争情报的融合。1995年4月28日,经中国科协批准、民政部登记,成立了以包昌火为理事长的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兼行情报研究专业委员会的职能,对外亦称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of China,SCIC),从而推进了竞争情报在中国的崛起和发展。1998年召开的第五届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理事代表大会成立了名为信息研究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张钟为主任委员;2003年召开的第六届理事代表大会成立了信息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卢小宾任主任委员。尽管称谓变迁,但情报研究这项学科建设的研究和发展一直是我国情报界和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关注的重点之一。
例如,1987-1990年,由当时的国防科工委下达的"情报研究量化分析"课题,阐明了情报研究学科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构筑了情报研究方法论的基本框架和科学体系;论述了现代情报研究的基本程序和主要方法;提出了情报研究方法论的技术手段和数学基础,为我国情报研究学科的建设和量化分析在我国情报界和企业界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
又例如,1991-1994年,完成了由当时的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联合下达的 "情报研究的国内外比较研究"课题,调查了国际情报研究机构的现状和特点;总结了我国情报研究机构的发展和经验;论述了情报研究学科的理论和发展;研究了竞争情报在我国的应用和前景;提出了对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认识和对策,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情报研究工作向咨询业方向转变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改革框架,为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制定情报研究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论证。
这些都表明,我国情报研究工作者为推进情报研究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持续的努力和贡献,与国际同行相比,也毫不逊色。
二、信息和情报
信息(Information)和情报(Intelligence)是中国情报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石。正因为如此,对其探索和争论一直存在于我国情报界,并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高等院校一些学者为代表的Information学派和以专职情报研究机构一些专家为代表的Intelligence学派。这表明,信息和情报两大概念以及情报学是否应建立在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两大基石上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笔者认为,信息和情报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不论中文还是英文都是如此。信息不是物质,不是能量,是一个横跨于三个世界之中的信息世界。它既可以是物质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反映,又可以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即包含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两大部分,如信号、图像、数据、事实、性状、情况、态势,以及显性和隐性知识等。而情报则是对信息的解读、判断和分析,是人脑思维的产物,具有对抗性、战略性、智能性、增值性和可行性(Actionable)等特点。信息和情报的联系在于:信息是情报的素材和载体,情报是信息的激活和升华;信息是原料,情报是产品。人们获取信息的目的是为了生产用于决策活动的情报和谋略,即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它精辟地表述了情报和信息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如经判断的信息,经分析形成的报告等。一项重要的情报既可能是一条原始信息,也可能是一份报告,关键在于它是否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曾任美国参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的民主党领袖、总统对外情报顾问委员会顾问舒尔斯基(Abram N. Shulsky)在《无声的战争--理解情报世界》中认为:"情报分析是指把搜集来的信息碎片转化为决策和军事指挥者可以使用的形式"(《美国军事情报理论著作评价》,张晓军,时事出版社,2005)的论述也佐证了笔者对信息转化为情报的理解。由此可见,信息的序化和转化,或者再聚焦一下,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即广义的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是一切情报活动的基本任务,也应是我国情报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情报学并非起源于文献学和图书馆学,而应是起源于军事学和谋略学,起源于人类的情报活动和咨询活动,与人类的竞争和决策相伴相生,它们形影相随,而又若即若离。如盛行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和韬略,因而孙子也被国际情报界誉为"情报之父"。在当今信息过载、情报稀缺的时代,情报活动更显得迫切和需要。
几十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重视文献资源,忽视人际资源;重视文献交流,忽视人际交流;重视信息技术路线,忽视社会经济路线;重视Information,忽视Intelligence,用Information Science来指导本属Intelligence Study的情报研究,试图解决植根于人际网络的情报活动,从而导致了我国情报学研究与情报活动相分离,以至于无视我国近五十年来情报研究工作的杰出贡献和在情报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状况该到改弦易辙的时候了。
近五十年来,情报研究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国家竞争的杠杆、经济发展的先导和决策科学化的支撑的重要作用(《情报研究的国内外比较研究总报告》,兵工情报研究报告,BQB94-0278,1994),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庆、葛洲坝和宝钢的建设,"两弹一星"、核潜艇、新型飞机和主战坦克等从无到有的发展,高新技术的研制以及众多新学科、新概念的引进,无不凝聚着我国情报人员的汗水和智慧。
匪夷所思的是,在我国情报学的学科体系中,居然找不到情报研究学科的位置,这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11月1号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92)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有情报心理学,竟无情报研究学。近10多年来在情报学理论研究中,越来越明显地存在着忽视情报工作(Intelligence Service),专注信息工作(Information Service),忽视决策咨询,专注信息管理,其结果势必使我国情报学远离我国情报工作的实践,远离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活动,形成情报学与图书馆学的合流,丧失情报学的核心领地,漂流在信息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情报研究、信息分析和软科学研究
与信息和情报的含义一直存在着争论一样,我国情报界对情报研究(Intelligence Analysis & Synthesis或Intelligence Analysis)、信息分析(Information Analysis)和软科学研究(Soft Science Research)也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大多不在内涵而系外延,是方向相同而非南辕北辙。
1990年,在《情报研究方法论》一书对情报研究做过如下的表述:从根本上讲,情报研究是根据特定需要,对情报信息进行定向选择和科学抽象的研究活动,是情报工作和科技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类科学劳动的集合。所谓定向选择,就是根据特定需要进行的情报搜集和信息整序工作。所谓科学抽象,就是透过现象,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和联系的思维过程。定向选择和科学抽象的结果,必然会形成新的情报或情报集合。没有定向选择,就缺乏情报性,没有科学抽象,就缺乏研究性。情报性和研究性的结合,就形成了情报研究的基本特色。
此论述表明,情报研究的基本含义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并对分析的基本方法作了高度的哲学概括,就是包含科学思维、文献计量、数理统计、专家调查和系统分析等在内的科学抽象,形成新的情报产品,因此是一种知识创造活动。书中并把课题选择、情报搜集、信息整序、成果表达和成果评价作为中国情报研究的基本程序。
1994年,在《情报研究的国内外比较研究总报告》中,笔者等对情报研究又作了如下的描述:情报研究是根据社会用户的特定需求,以现代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研究方法论为主要手段,以社会信息的采集、选择、评价、分析和综合等系列化加工为基本过程,以形成新的、增值的情报产品,为不同层次的科学决策服务为主要目的的一类社会化的智能活动。
此描述表明,情报研究是一项以满足社会用户科学决策的特定需要而从事的一项专门化的智能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政策性和智能性;强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研究方法论对社会信息进行系列化的深度加工是情报研究的重要特征,个别的加工环节和缺乏深度的加工过程不应视为情报研究;最终成果应是形成新的增值的情报产品。它可以是一种情况、背景或判断,也可以是一种思想、建议或方案,能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新颖性和可行性应是情报研究成果的灵魂。
1991年2月20日国家科委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情报发展政策》(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6号)明确指出:"情报研究又称情报分析,是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情报研究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可靠依据,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是这项工作的基本方针。"蓝皮书认为:"情报研究是对情报的深度加工,属思想库范畴。"这为情报研究的性质、任务作出了政策性的规定,迄今对于理解情报研究的含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1992年9月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将"情报"改称"信息"的行政干预、情报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分析一词的应用逐渐普及开来。
笔者认为,所谓信息分析是通过系统化过程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情报和谋略的一类科学活动的统称,从数据挖掘、市场调查、竞争情报到软科学研究,形成了一条很宽的研究谱带。鉴于Intelligence兼具信息、情报、智能、谋略和能力的含义,因此从内涵上看,信息分析的本质就是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这也就是笔者将信息分析和情报研究看作同义词的基本依据。两者的混用在国外亦不鲜见,如美国国防部20多个信息分析中心,多用Information Analysis;美国中央情报局,多用Intelligence Analysis。视角不同,称谓各异。视信息为始点和原料,对信息进行分析,称信息分析;视情报为终点和结果,把分析过程视作情报的生产过程,称情报研究或情报分析("竞争情报的崛起和发展,"《情报学进展第五卷》,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但从应用的领域来看,当前信息分析已越出了情报界的范围,广泛地进入了咨询、商务、金融和电信等领域,扩展至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而实际上成为我国情报研究的主要称谓。
软科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英语国家中Soft Science是指与"硬科学"相比"不那么科学"的一些研究领域,或认为是运用数学较少的那些研究领域。但在日本,软科学被政府科学技术厅定义为"建立在情报科学、行为科学和系统工程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用于预测、计划、控制和评价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情报研究的国内外比较研究总报告》,兵工情报研究报告,BQB94-0278,1994)。
在我国,软科学被认为是一类研究社会组织和管理的学科的总称,主要包括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未来学和技术经济学等,它以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为手段,以阐明现代社会复杂的政策课题为目的,对包括科学技术和社会现象在内的广泛范围的对象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为有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从发展上看,我国的情报研究侧重于情况研究,软科学研究侧重于对策研究,而把情况研究和对策研究结合起来正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重大发展,而且许多部委级和省市级情报研究机构的任务和性质也逐渐与软科学研究机构类同,在统计上属软科学机构之列。因此,可以认为,情报研究是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但又从事诸如跟踪研究、动态分析、学科评述、技术攻关和课题查新等一般不属于软科学研究范围之列的工作,因而情报研究又是比软科学研究更为广泛的一类研究活动。
由此可见,情报研究、信息分析和软科学研究都是以信息的采集、分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研究方法为手段,都是为用户的科学决策提供导向和支持,同属咨询业范畴;而情报研究"软化"和软科学研究"硬化"的发展,又使得两类内涵类同、重点有别、外延模糊的科学活动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这也是本丛书定名为:软科学研究方法系列·《信息分析丛书》的基本缘由。
四、信息分析丛书
"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是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而信息资源开发的核心、信息通向应用的桥梁是信息分析,以此形成新的知识来源和决策依据,服务于各类管理活动和科学决策。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信息分析从业人员就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和战略举措,是一项重大的知识创新工程。
为此,由我国一些著名的情报研究和竞争情报专家主编和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和发行的《信息分析丛书》将为提升我国信息分析、软科学研究和咨询业的核心能力,加强信息资源开发的技术基础,顺应政府部门、情报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分析教育、培训和进修的迫切需要做出贡献。
我国著名的软科学研究专家、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 危教授,美国前国家科学技术情报官、美国竞争情报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情报分析大师简·赫林(Jan P. Herring)先生任丛书顾问;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咨询业协会理事长、国务院石定环参事为编委会主任。
丛书由《信息分析导论》、《竞争情报导论》、《信息源和信息采集》、《专利信息采集与分析》、《信息分析方法与技能》、《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信息分析和竞争情报软件》、《信息分析和竞争情报案例》和《信息经济学与信息分析》构成,共计三百多万字。全书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0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中国农科院经济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战略发展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北京市科委软科学处、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等单位的学者和专家联袂完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竞争情报和竞争力研究中心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0研究所为丛书的编著单位。
丛书从国际视野和方法论的高度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作为软科学研究方法论基础和咨询业核心能力的、广泛地存在于人类智力活动中的信息分析的基本理论、发展现状、主要方法、关键技术、分析案例和未来发展,是迄今为止国际上首部关于信息分析的学术专著和系列丛书。正如简·赫林先生所言:"据我所知,这套丛书是历史上第一部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工作者培训所需要的教科书"。"根据我在竞争情报领域三十多年来摸爬滚打的经验,我可毫不夸张的指出,这项工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本丛书的基本特色是学术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相结合,它反映了信息分析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新发展,包含了诸如战略与竞争分析、综合集成研讨厅、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战争游戏、数据仓库和人际情报网络等前沿内容,尤其是专利分析、分析软件和分析案例,在国际上也不多见,适合于我国情报界、教育界、企业界和咨询界的信息分析,以及软科学从业者教学、培训、进修和研究之用。
笔者对为本丛书的编著和出版做出贡献的学者、单位、顾问、编委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表示诚挚的感谢。
包昌火 谢新洲
2005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