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学英语口语教材琳琅满目,为什么我们还要编写这套口语教材呢?这是因为:首先,我国现有的口语教材几乎都是以对话为主,而且在话题覆盖面、对话情景、语言层次、话语篇幅等方面都难以帮助学生达到在一定场合用恰当语言表达复杂思想的目的,很多教材还留有"中国式英语"的痕迹。其次,我国许多高校的英语口语教学由外籍教师担任,据我们调查,这些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因难于找到合适的口语教材而困惑:用其他国家的教材,学生难于适应;用中国的教材,他们又感觉不知如何教才好。因此,我们通过与外国专家合作,在充分认识我国的培养目标,深入研究中外现有许多口语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实情以及我们和外籍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试图开发出一套符合口语教学规律,具有系统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的英语口语教材。
当今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远远滞后于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英语口语教学只强调教学的表象而忽略了语言教学的规律性和普遍性,许多口语训练只注意培养少数口语突出的学生,而对如何普遍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重视不够。以致我国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直至大学其英语口语水平并不令人乐观,即使是英语专业学生能够在英语交际中得心应手者也
凤毛麟角。因此,口语课程应该成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而教材教法的完善又是培养学生口语应用能力和指导教师教学的关键。
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资源与工具。本套教材力求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以活动性为主,并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1)利用英语口语课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2)口语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3)发现并重视英语歌曲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4)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为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服务;(5)培养学生识别不同英语间差异的能力;(6)符合中国实际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和方法,尤其是外籍教师如何教授中国学生。
本套教材可供大学一、二年级师生使用。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另配CD一盘,供相关训练使用,这使得学生和教师在口语课上既有所依,又有所不依,从而保证口语课堂教学有序而又活泼地开展。
学生用书(Students'Book)供学生课堂学习使用。在学生用书中,我们力图在语境和话题上体现兼容性,在语言水平上具有多层次性,以利于不同口语水平和爱好的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趣味性和实用性是学生用书的另一个特色,也是解决如何实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之教学法的保证。通过教材学习,学生有机会充分产生自我成就感:他们不仅能够获得一般日常会话的能力,而且最后能够获得进行复杂思想交流和公开演讲的能力。
教师用书(Teachers'Book)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用书。该书从教学原则、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该书的宗旨是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导者,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而不是某一些学生的课堂。该指导书力图在每个单元独立的前提下,注意整个系统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为了有机会让学生增强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用书提供了有关英语本土文化和民俗的丰富资料。对于在中国教授英语的外籍教师,该书从如何把握学生真实英语水平和如何有效
组织、巩固教学等几方面进行指导。
教师用书中还提供了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资源。它可以帮助创造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使课堂更活跃。学生可以在本书提供的图片、资料帮助下离开座位,演示教学内容,从而保证了学习语言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本套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着重研究如何从真正意义上突破英语口语;彻底改变传统的单纯由口语突破口语的做法,试图从听、读、写、说全方位出发,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参与本套教材编写的外籍教师是由爱德基金会派出的。爱德基金会派出外籍教师的宗旨除了直接服务于教学,另外还鼓励中外英语教师合作研究,以更好地促进中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本套教材由Jody Marshall和祁文慧共同草拟编写提纲,潘飞南、Michelle Flack等中外教师参加了全部或部分编写讨论会;具体由Jody Marshall、祁文慧和潘飞南执笔编写,最后由潘飞南统稿。
本套教材的编写得到了爱德基金会、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及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Michelle Flack等许多外籍教师的帮助,还有中国同行和学生们的真诚合作。对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作为一种尝试,书中难免有谬误纰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祁文慧?潘飞南
2005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