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我国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已从原来的封闭体系下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经济;随着2001年11月正式加入WTO,我国经济正在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国际金融学知识,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日益紧迫。本书就是为适应这一要求而设计编写的,它的主要对象是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本科生,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使它也适用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选修国际金融学课程和其他对国际金融学知识感兴趣的人员自学使用。围绕这一目标,本书力图体现如下特点:

(一)专业性与通用性统一

本书是金融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教材,教材的编写注重对经济学、金融学原理的阐释,强调对经济原理的把握。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专业课程,一般要求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学习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等基础性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国际金融感兴趣的非专业学生及其他读者涉足国际金融领域;实际上,国际金融课程又是一门有着许多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课程,并不构成对基础性专业知识的完全依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地详尽阐释所涉及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对没有学过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的读者,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本书来了解这两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对于金融专业学生,“温故而知新”是最好不过的学习方法了,或者简单地跳过这些内容也未尝不可。因此,本书不仅可供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非专业学生选修国际金融学课程使用,还可供课堂学时较少的学生或没有老师指导的读者自学使用。

(二)理论与实务结合

相比国内同类教材,本教材的主要特色是理论与实务紧密联系。既全面透彻地介绍国际金融理论,又重点突出地介绍国际金融实务,克服了国内教材不是过于注重理论,就是过于注重实务的缺陷。理论的介绍力求深入浅出,精练而详尽,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务部分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通过联系实际介绍业务知识,注重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训练。

(三)知识性与趣味性共享

本书力求全面、系统、透彻地介绍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通过本书的学习,使读者能够掌握国际金融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外汇和汇率、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调节;从宏观角度掌握国际金融管理知识,包括:开放经济的宏观政策、国际储备管理、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资本流动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内容;从微观角度掌握国际金融实务方面的常识,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外汇市场与业务、外汇风险防范、国际信贷实务等方面的内容。在注重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同时,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也突出了趣味性和新颖性,广泛搜集相关国际金融案例,追踪国际金融新趋势和新动向,使专业知识的学习充满乐趣。 

本书是几所高校长期讲授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师集体合作的成果。各章作者分工如下:

第九章董梅北京理工大学

第十一章侯安平山西财经大学

第十二章谢智勇北京邮电大学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彭红斌北京理工大学

其余各章侯高岚北京理工大学

全书由侯高岚统稿。另外,首都经贸大学王少国老师,中央财经大学兰日旭老师,中国传媒大学高萍、张宗伟老师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北京理工大学刘岭老师为本书提纲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本书的责任编辑为本书的正式出版作了大量工作。借此机会致以衷心感谢!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老师于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写序,可见当今时代普及国际金融学知识的重要性。对金融界著名学者李扬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本书的几位作者深表感谢,相信读者将从本书获得诸多收获。B&E国际金融前言B&E绪论当前,我们说得最多的词汇莫过于“全球化”了,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在一些经济文献中,全球化被形容为地域的消失(the end of geography)。世界金融的全球一体化,使得资金的跨境流动和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变得十分容易。世界经济中,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正日益脱节,这一趋势使得国际金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迅速发展。国际金融就是研究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交往和联系而产生的跨国界货币资金周转和运动的一门学科。可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领域之一。它包括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各种汇率制度、外汇储备、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经贸和国际信贷等。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国际金融信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从报纸、电视上看到每日外汇行情,学习这门课,我们就能进一步了解汇价是如何决定的,其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欧元为什么要取代欧洲许多国家的货币,它是如何诞生的?学好这门课,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参政议政。如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合理?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取消外汇管制、允许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等。更为现实地,学好这门课,将有助于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假如若干年后,我国实现了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个人和公司可投资的金融资产将不仅有本国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和基金收益凭证,而且包括国际货币、股票、债券和基金等,如何使资产组合达到保值增值的最佳效果,国际金融可以为我们提供分析的工具。学好这门课程,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一、 什么是金融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金融的内容可以包括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存款的吸收与支付,贷款的发放与收回,外汇的买卖,股票债券的发行与流通转让,保险、信托和货币结算等。在不同国家的居民和企业之间发生经济活动(主要指贸易和金融),不可避免地要求国际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这就是“国际金融”所要研究的内容。B&E国际金融绪论B&E要厘清金融乃至国际金融的发展过程,从时间顺序上可以简单概括一下:先有商品交换,继而产生货币以促进商品交换,然后进一步发展出货币的存储、流通、借贷等一系列信用活动,这些活动的总称即金融活动。当这些活动跨越国界,用不同的货币同时进行,就产生了国际金融。更为详细地,让我们从货币类型的演化、信用和金融的产生及相关概念来看。(一) 货币类型的演进货币类型的演进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以物易物的形式。后来出现了货币。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货币大家都很熟悉,货币的形态有纸币和铸币(也就是硬币,俗称“钢蹦”),制造这些纸币和铸币的生产成本也就是它们自身的价值,它们自身的价值远远小于它们所代表的价值。比如,面额100元的钞票,其造价可能只有几分钱,这种货币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叫做“信用货币”,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这一货币形态。但货币形态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它是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货币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而不断演化的。在古代作为货币的有牲畜、盐、茶叶、皮革、酒等。在历史博物馆里常看到用铜、铁、贝壳、银、金等作为货币。到现在有我们熟悉的纸币、辅币和存款账户的数字符号。从我们的观察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 最早作为货币的物品与该物品作为非货币的用途具有同等价值,在经济学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货币”。2.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商品都做过货币,但许多实物货币都有缺点:易腐烂、不能保值;不易分割、计量价值不方便;实物质地不一,不适宜作为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等。人们逐渐认识到,能充当理想的交换媒介的实物必须具备如下特征: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价值与质的可分性;轻便和易携带性。显然,金属一般具有这样的特性,这样,金属货币开始走入了人们的生活。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自发演化,出现了“代用货币”。顾名思义,“代用货币”是作为实物货币的替代物,它通常作为可流通的金属货币的收据。这种纸制的代用货币之所以能在市面流通,被人们普遍接受,是因为它们有十足的金银等贵金属作保证,可以自由地用纸币向发行机构兑换成实物货币金银等。较之实物货币,其优点是:首先,印刷纸币的成本比铸造金属低得多;其次,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造成的磨损甚至有意的磨削,这是对金属铸币的节约;最后由于纸币所代表的同样价值的金属货币在体积上、重量上小得多,这种代用货币克服了实物货币运送的成本与风险。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交易量越来越大,有限的金银,使得货币供应难以适应不断扩大的商品生产和交换需要。尽管对代用货币进行过改良,由原来的全额准备方式,变为部分准备方式,但仍满足不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代用货币成为历史,纸币的发行彻底地从制度上和名义上摆脱了黄金的束缚,而这才是三十几年前刚刚发生的事情,197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黄金非货币化”,使得作为交换媒介的纸币从建立在它和黄金相联系的基础之上,转变为建立在人们信心的基础之上,这就是“信用货币”。4. 信用货币与代用货币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信用货币的发行既不受黄金数量的制约,也不能兑换黄金。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人们对该货币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通常来说,只要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机构,能将纸币发行量控制在适当的经济发展需要之内,就可使公众对纸币保持信心。作为最高级的货币类型,信用货币从货币形态上分为如下几种:(1)  辅币(硬币、铸币):用于小额或零星交易,在我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铸币厂专门铸造的。铸币权在世界各国几乎毫无例外地由政府独占。(2)  现金或纸币:担任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其发行权或为政府或为金融机构专有;发行机构多为各国中央银行、财政部或政府专门成立的货币管理机构。(3) 银行存款:目前的银行制度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存款,但作为货币执行一般媒介手段的主要是以银行活期存款形式存在。在整个交易中,用银行存款作为支付手段的比重占绝大部分。目前,在小额交易中也开始广泛使用这种货币,如职工工资支付等。这里我们应注意分清作为支付指示的支票本身与银行存款的区别。支票只是一种票据,起着存款人向银行发出支付指示的作用,本身并不是货币,而银行的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4) 电子货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新的无形的货币形态——电子货币。电子货币通常是利用电脑或储值卡所进行的金融活动,持有这种储值卡就像持有现金一样,每次消费支出可从卡片的存款金额中扣除。电子货币在给消费者带来方便之余,其安全性对其推广和普及形成了极大的限制。如:如何防范电子货币被盗,如何对个人资信保密等,这使得电子货币的全面应用尚待时日。(二) 信用与金融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达,必然会产生信用。信用不仅是现代金融关系发展的一个必要过渡,而且也是金融运行的实质内容。信用关系产生于商品货币关系,但是,信用关系与商品通过货币作为媒介所进行的交换关系相比较,显然存在着显著区别。在交换关系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双方是对等的交换,当交换行为完成时,双方不存在任何经济上的权利与义务。而在信用关系中,贷者将货币支付给借款人,但贷款人当时并没有得到对等的价值,而是获得了要求借款者在一定日期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权利。当贷款者将货币支付给借款人时,并不像交换关系那样意味着两者关系的结束,而是两者关系的开始,只有当本息得到偿还后,两者关系才结束。利息是借款人向贷款人所付的回报。这种借款、贷款的经济行为就是融资活动。“金融”一词由此而来,“金”是指货币资金,“融”是融通、信用的意思。围绕着“金融”这一概念,我们来了解一下几个相关概念。1. 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信用的原始方式是用口头进行。甲借给乙一笔钱,只要口头上承认就行了,这种信用显然不适用于双方不熟悉、距离较远的情况。以后人们通过书面证明来确认双方的信用关系。这种书面证明就成为金融工具,它不仅是借贷双方债权和债务关系的证明,而且还能够流通转让。按金融工具的流动性(指不付代价或没有麻烦而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特性)可将金融工具分为两类:具有完全流动性的金融工具,指现代的信用货币,即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其转让不会发生任何麻烦;具有有限流动性的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也具有流通、转让等被人接受的特性,但附有一定条件,包括存款凭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容易与金融工具混淆的一个概念是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是指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包括银行存款、股票等。有时我们也称之为金融工具,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为其所有者提供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流量。从本质上看,金融工具与金融资产是相同的。但这两个概念强调的侧重点不同。金融工具强调其对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功能;金融资产则强调其可带来货币收入的财富特征。2. 融资方式融资方式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货币有余者和货币不足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双方可以直接协商或在公开市场上由贷者直接购入债券或股票,通常由作为中间人的经纪人或证券商来安排这类交易。中间人的作用仅是牵线、搭桥并收取佣金。如果你在证券交易所购买了某种股票,就在你和股票发行者(通常是某企业)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证券商是中间人,企业的融资方式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贷者与借者之间的货币借贷通过各种金融中介进行,如商业银行、储蓄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发行各式金融凭证给贷者,获得货币后,再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购入借者所发行的债权凭证,来融通贷者与借者之间的资金余缺。其主要特征是:金融中介本身发行间接债务凭证,将贷者的货币引导向借者。如果你向银行存入一笔钱,银行并不是将你的存款封存起来,而是将它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那些从银行贷款的企业,就间接地通过银行与存款人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从银行贷款的企业的融资方式是间接融资。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特点,可以将金融工具分为直接凭证和间接凭证。直接凭证是指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如工商企业或政府以及个人所发行的公债、国库券、债券、股票、抵押契约、借款合同以及其他形式的借据。间接凭证指金融机构所发行的钞票、存款、可转让存单、人寿保险单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借据。3. 利息一个经济社会可被高度抽象为实体部门和货币金融部门,社会财富的增加从本源上说,是实体部门扩张和效益增进的结果,但是实体部门的扩张有赖于货币资金的注入,实体部门的效益则表现为所注入的货币资金的增值额度。货币资金若不进入生产部门,而是存入银行,则在一定时期内注定要获得一定的利息,因而货币资金的使用,只有引进利息观念并发挥其作用,才能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目标。一个企业即使不借入资本而完全靠自有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要将利息作为机会成本进行效益核算。4.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借者与贷者相互接触和金融工具或债务凭证交易的场所。按不同依据可分为不同类型。按融资方式划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按债务偿还期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短期(1年内)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包括国库券、商业票据、可转让存单、同业拆借款等。资本市场是长期(1年以上)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包括公债、股票、债券等。按资本市场的职能可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又被称为发行市场,是新发行的证券进行交易的市场;二级市场又被称为流通市场,是已发行的证券进行买卖的交易市场。二级市场的交易量只代表现存证券的所有权转移,不代表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以上是与“金融”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金融一旦跨越国界,将变得更为复杂,也更为有趣。由于各主权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不论国际间的贸易活动还是投资活动,首先遇到的是不同国家的货币兑换问题。出口商出口商品到国外,外国商人付给他外国货币,出口商需将外币变换成本币,才能计算盈亏;进口商要从国外购买商品,必须先将本币换成外币才能购买国外商品。中国人在海外投资,要先把人民币换成外汇资金,然后投在海外;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要将外汇换成人民币,然后投在中国。国际金融虽然考虑的不外乎还是资金的融通和信用问题,但与多种货币一结合,就变成了一种永远具有挑战性的变化无穷的游戏。二、 国际金融学的形成和发展国际金融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是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1720年伊萨克·杰伊斯就首先提出了国际收支的一般均衡分析,1752年大卫·休谟论述了著名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的书籍逐渐增多,但是一直是作为国际贸易学的一部分,处于从属地位。这与当时国际经济关系以商品贸易为主相适应,国际间的货币流动是作为商品流动的对应物而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为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取代自发形成的金本位制,使得国际金融方面的问题开始具有某些独立的特点。20世纪70—80年代,由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迅速发展,西方经济学从个别经济实体(如一国经济)的研究上升到两个及两个以上经济实体相互联系的研究,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应运而生。其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国际贸易;二是国际金融。其中有关国际金融的内容是以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其相关问题为主要线索的。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进入了所谓无体系的时代,世界经济向全球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国际资本流动频繁,规模巨大,金融活动不再直接从属于实物经济活动(贸易和投资)的需要,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不同金融市场间的套利活动就已经远比商品和劳务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尤其是金融性资本的流动规模迅速扩大,其存量远远高于贸易量增加的速度。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而国际金融市场上一天的交易量就超过了1万亿美元,年交易量更是超过500万亿美元。这样,原有的国际经济学体系受到很大的挑战,欧美教育界开始出现了国际金融学(International Finance)方面的专门教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国际金融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教材越来越多,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专门开设了国际金融学方面的专门课程,这表明国际金融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代的国际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均较强的学科。与开放宏观经济学不同,国际金融学研究的重点是开放经济中的货币金融问题;与货币银行学关注货币供求及国内价格问题不同,国际金融学则关注开放条件下一国内外均衡的实现,以及外汇供求及汇率问题。不同学者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不同意见,但一般可将国际金融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层次:微观层面研究汇率问题研究、金融市场运作等;宏观层面主要研究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汇与汇率制度选择,内外平衡目标与政策组合;全球层面包括区域货币合作、国际货币体系相互依存关系中的政策协调、国际金融监管框架等。本书遵循“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先理论,后实务”的学习规律,以及国际金融知识结构的逻辑顺序,将全书分为“基础篇”、“管理篇”与“实务篇”上中下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