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划教材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正在步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符合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阶段。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近期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发展,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按照分类、分层次组织教学的思路,《意见》的附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意见》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典型核心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附件中介绍了上述六门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为今后的课程建设及教材编写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下一步计算机课程规划工作中,建议各校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 若干必修/选修课程。

教材是实现教学要求的重要保证。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我们组织了国内部分高校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根据《意见》中的相关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组织编写了这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划教材”。

本套教材的特点如下:

(1)体系完整,内容先进,符合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注重应用,强调实践。

(2)教材的作者来自全国各个高校,都是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专家、教授和教学骨干。

(3)注重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除主教材外,还配有多媒体电子教案、习题与实验指导,以及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库等。

(4)注重案例教材和实验教材的建设,适应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5)及时更新版本,力图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

本套教材将随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不断调整,希望各位专家、教师和读者不吝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根据大家的意见不断改进本套教材的组织、编写工作,为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划教材”丛书主编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4年8月

    前  言

         媒体技术及应用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时代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已成为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如远程教育、视频会议、视频点播等,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最新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建议》(下面简称《建议》)指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并且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列为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依照《建议》中有关“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的要求,面向非弱电类专业,我们编写了本教材。

教材的定位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不对多媒体技术本身作深入研究,力图从应用者需求角度对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阐述,不涉及深奥的理论知识。理论部分内容的选择原则是“介绍多媒体初级应用中用得到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时不仅知道怎么做,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应用部分内容的选择原则是“介绍最常用的处理技术和方法”;实践方面,以常用软件为例,以实例为出发点,注重教学生“方法”,其目的一是使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和检验,二是不手把手教学生怎么使用哪个软件,通过教会一种软件的使用,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如何使用陌生的软件。

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多媒体信息表示和处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方法与处理技术,在理解多媒体应用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能够使用专业创作工具,进行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包括网络多媒体应用设计与开发。本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实际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多媒体实际应用问题。

全书分8章,分别为:多媒体技术概述、音频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多媒体存储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和多媒体应用系统著作工具。每章不仅有实际应用中将用到的理论知识,还有多媒体信息处理和应用的方法和实例。书的最后列出11个实验题目,供实践环节使用,所用软件、硬件可根据各学校条件调整。

本书适合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32学时或48学时教学使用。对文、管类等专业,可以略去2.5、6.3、7.3节及其他涉及算法的内容,以加强实践环节;对理、工类专业,可以全部讲授或根据学时选讲2.5、6.3及7.3节。 

在编写中参考了许多相关文献,受到很大启发,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译者以及阅读部分书稿并提出宝贵建议的杨琦老师表示感谢。

本书由冯博琴教授主编,其中第1、2、5章,7.1、7.2节,实验1、2、3、8由赵英良编写,第3、4、6、8章,7.3节,实验4~7、9~11由崔舒宁编写。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迫,书中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同学们提出批评和建议。

作  者

2004年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

II

V媒体技术及应用

III

V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