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本书是《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的一员,系列教材提出了要“优化整体教学体系、拓宽专业面、面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教材应具有“先进性、创新性、适用性” 等要求。作者尽力去实现这些目标,自觉仍有差距。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科“信号与系统”类型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本教材的研究范围是确定性信号经线性、时不变系统传输与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囊括了时域到变换域以及连续到离散等非常丰富的内容。教材研究的重点是系统的输入、输出描述,应用的背景是控制工程、通信工程和信号处理。考虑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与其他课程分工、配合的需要,本书对传统的课程内容有所增删。

内容上的“少而精”以及着眼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作者编写教材的理念。为此,全书贯穿了启发式、探索式分析,精心处理了某些理论与方法的比例、取舍和相互关系,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更多的知识,以适应教学、科研和其他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材的体系建设和材料组织便于学生运用和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实现了多层面的互相呼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课程中使用的数学工具较多,通过阐述数学表达式的物理意义、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应用数学工具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和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材注意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使学生养成既能积极思考、长于分析、善于推导的本领和良好习惯,又能了解实际工作的需求,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为了全面掌握本门课程,本书精选、编写了一定数量的习题,并于书后给出了习题答案,供读者自学时参考。

使用本书的读者应该学过基本微积分学,并具备微分方程、复变函数的初步知识。为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最好学过基本电路理论或相近的课程。除此之外,本书自成体系。也就是说,学习本门课程无需具备系统分析、卷积、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方面的知识。作者希望在学习本门课程的过程中,基础和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温故知新和“各按步伐、共同前进”的目标。

为使读者更清晰、全面地了解本门课程,笔者在绪论中详细撰写了有关课程的重要性、本书在体系结构、教材内容和理论应用等几个方面的考虑,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中科院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常教授和中国人工智能、神经网等学会理事、教研室主任阎平凡教授等曾多次建议笔者写出“信号与系统”教材,由于工作繁忙等多种原因一直未能动笔。最后,在系教学主任王雄教授的要求、支持下,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王一玲编辑的督催、帮助下才得以完稿。

郑君里教授早我三年毕业,并共事10余年,我们就本门课程教学的多次交流使本人受益颇深。阎平凡教授仔细阅读了本书的全部手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作者对以上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借此机会对所有关心本课程的师长、领导、同事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多年来,40 多人次的老师和博士生担任了本门课程的辅导和作业的批改,先后有4000多学生听课。他们在课后提出的许多问题促进了笔者的思考,他们的留言和建议也给作者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在成书过程中,卓晴副教授,博士生杨琳、闾海荣、王路、温明、韩慧, 硕士生王崇、何国勋、高楠、王磊、肖桓等曾与作者进行过多次讨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想法,研究生们还认真绘制了本书的插图。作者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作者要感谢我的兄长北京大学物理系王文采教授和我的夫人清华大学电子系王秀坛教授。我们之间的相互切磋常给作者以启发,后者还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时间仓促,错误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更正。

王文渊

2007年7月12日

于北京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