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AutoCAD是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的、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交互式绘图软件,用于二维和三维设计、绘图,用户可以使用它来创建、浏览、管理、打印、输出、共享图形。该软件具有功能齐全、易于掌握和结构开放等特点,成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设计工具。自1982年Autodesk公司成立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AutoCAD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连续推出符合时代特色的新版本。从Autodesk在1999年推出AutoCAD 2000版本开始,实现了网络功能和图形数据交换机制,有利于用户共享信息。AutoCAD支持多种操作平台,功能强大、性能稳定,在CAD系统领域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第一,在机械、建筑、电子、测绘、汽车、服装等行业都得到很好的应用。
AutoCAD具有开放式的结构,允许用户和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可定制特殊的需求。目前二次开发的应用程序多达5000多种。
除了基本的图形绘制和编辑功能外,AutoCAD同时具有很强的数据交换能力,可以进行多种图形格式的转换。至AutoCAD 2002版本后,其网络功能得到逐步的加强,可以实现真正的网络设计。
2003年推出的AutoCAD 2004版本是目前AutoCAD系列的较新版本,它能够很好地兼容以前版本的功能,同时增添了许多新的功能,为用户创建了一个崭新的设计环境。同AutoCAD 2002相比,AutoCAD 2004在速度、数据共享和软件管理方面有了显著的改进和提高,其中速度提高24%,网络性能提高28%,DWG文件大小平均减小44%,服务器磁盘空间要求减少40~60%。在数据共享方面,AutoCAD 2004采用了改进的DWF文件格式DWG6,通过参考变更的自动通知、在线内容获取、CAD标准检查、数字签字检查等技术提供了方便、快捷、安全的数据共享环境,此外,AutoCAD 2004与业界标准工具SMS、Windows Advertising等兼容,并提供免费的图档察看工具Express Tools,在许可证管理、安装实施等方面都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CAD的教学及应用工作,对各种CAD软件特别是AutoCAD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和丰富的学习及教授AutoCAD的经验,大多数作者参加过各种AutoCAD版本教程的编写工作。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AutoCAD的基本知识、使用技巧以及2004版本的新增功能。采用由浅入深、由基本到高级循序渐进地方法展开各部分内容,配以合适的实例进行讲解。
本书共分14章。包括第1章,AutoCAD基本操作和基本知识;第2章,基本二维绘图命令;第3章,使用绘图辅助工具精确与快速绘图;第4章,图形管理与图形信息查询;第5章,图形显示控制;第6章,复杂二维绘图命令;第7章,图形编辑;第8章,文本注释;第9章,尺寸标注;第10章,块与外部参照;第11章,设计中心、工具选项板和CAD标准;第12章,图形输出与图形格式转换;第13章,三维绘图基础;第14章,三维图形的绘制。
本书使用说明:
(1)本书中所有命令行显示的内容用Courier New字体表示,对命令行的注释用括号()括起来。
(2)在命令行的所有输入肯定都需要按下回车键方有效,为节约篇幅起见,本书一般没有特别强调按下回车键,因此,应认为在命令行输入后默认按下回车键。
(3)在使用菜单命令时,采用“主菜单 | 第一级子菜单 | …… | 最后的菜单项”的形式,表示需要逐级展开菜单,使用最终的菜单项。
(4)绝大多数AutoCAD命令的启动都有在命令行输入命令、使用菜单命令、使用工具按钮等多种方式,本书中除少数情况,一般都给出了多种提示。
(5)现在一般都利用鼠标等定点设备来操作菜单项和工具按钮,但是熟练的操作者往往使用键盘输入,特别是使用命令的简写形式以及使用快捷键,这样有利于提高绘图效率。建议读者有意识地学会使用这些方法。
(6)在许多实例中,作者经常启动或者关闭诸如“对象捕捉”、“正交”等AutoCAD绘图的辅助功能,这些可以通过命令行提示看出来。因此,作者一般没有特别强调启闭这些功能的时机。
(7)鉴于AutoCAD的内容非常丰富,许多知识相互交叉,因此,在读者特别是自学者使用本书时,可以不必拘泥于章节的先后。
(8)本书以AutoCAD2004版本介绍,如果读者使用其他版本,某些环节可能会略有差别。如果要在较低版本中打开较高版本中所绘制的图形文件,请在较高版本中保存图形文件时,保存为较低版本所使用的格式。
本书由武汉大学肖华任主编,谢红、柳洁任副主编,谢红编写第1~3章,肖华编写第4~8章并统审全稿,柳洁编写第9~11章,戴锦春编写第12~14章。此外,钱泳、刘和平、董峰、叶强、张业鹏、石青、周子瑾、庞红丽、邓聪、江平、余雄杰等老师参与了本书的素材准备、绘图、审校、文字录入等工作。
由于本书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错误和不足,敬请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作者将虚心接受并改正。
编者
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