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国内各个高校会计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来看,《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开设时间还不长。已经开设的此类课程,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在教学内容上,相当多的课程停留在项目讲解和比率分析的介绍上,很难对企业财务质量进行整体分析与评价;在教学方法上,相当多的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能力和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案例分析和有效的指导。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编写了这部本科教材。
本书从理论、政策与实务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三张报表主要项目以及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分析方法,提出并实施了对财务状况的质量分析,针对本课程教学的特点,融入了大量案例,从而形成以下四大特点。
一、 内容创新,结构新颖
本教材除了介绍基本的财务报表项目分析方法、比率分析方法以外,还贯穿了笔者提出的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分析理论,并对结构进行了精心安排。
在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进行分析时,提出资产按照质量分类的观点,除了对各资产项目进行一般分析外,还对主要资产如商业债权、存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等展开质量分析。
在对利润表项目进行分析时,强化了对利润质量的分析内容,并对企业利润质量下降的种种表现进行了分析。
在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时,侧重于对现金流量的质量的分析,强调现金流量的整体观,注重将企业现金流量的状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经营状况相结合进行分析。
二、 案例丰富,针对性、实用性强
在案例的选择与安排上,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利用本书进行案例教学异常容易。
除了在主要章节中附有案例以外,还在第九章安排了系统化的案例分析,使读者有机会演练系统化的财务分析过程。
在本书的最后,为读者提供了各章后面所附案例的分析提示,使读者能 够检验自己对有关案例分析的恰当程度。
三、 易于教师因材施教,灵活使用
对于教师而言,笔者建议用36学时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从内容和各章的案例安排来看,本书完全可以满足36学时的教学需求。但是,笔者仍然鼓励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继续收集和分析本教材案例所涉及的上市公司的后续财务信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
四、 恰当处理教材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
在本书成书之际,恰逢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出台。本书在部分内容的处理上,已经反映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精神。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教材,笔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按照特定时期的会计准则的规定来写。教材揭示的应该是具有普遍规律性的内容,而会计准则却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反映了特定时期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在教材的使用上,教师既可以按照传统的“从前往后”的顺序使用本书,也可以采用“从后往前”的顺序使用本书:如果学生在先修课程《财务会计(学)》的学习中基础较好,教师可以首先讲解第九章的内容,从案例的综合分析开始讲起。
本书适宜作为高等院校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金融学等以及相关专业师生开设《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教材。
鉴于笔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热烈欢迎全国各高校的会计学教师与我们交流本课程的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2006年4月5日
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