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我国“以信息业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大力发展制造业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当前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面最广的先导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以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信息系统集成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新的世纪里,信息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信息产业将发展成为现代产业的龙头产业,人类即将跨越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因此,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而且还产生了一批新的岗位,毋庸置疑,信息及其相关职业将成为未来最紧俏的职业。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应用方面的人才需求将呈多元化、多层次趋势,表现在科学、技术、产业、应用、服务诸多方面。不仅需要从事科学、技术研发的人才,更需要把研发成果转变为现实产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不仅要有能从事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才,更需要能从事计算机和信息产业、应用、服务工作的人才,以及在各类人才中的精英人才、领军人物。这实际是对我国计算机和信息类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进行结构调整,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大力培养具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专长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是这些领域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可以在相应的行业、企业担任各种技术工作。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如何发展应用型教育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本套教材是以培养计算机和信息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与教材改革尝试。在本套教材的策划过程中,清华大学出版社多次组织了由业内专家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参加的研讨会,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体现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此基础上我们力求从整体上把握计算机和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并体现在这套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在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上,力求在保持学科科学性的同时,体现工程和技术学科的系统性;在教材的内容组织上,尽量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写作方法,加强案例性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和加强能力培养方面,增加方案性设计习题和实际训练性题目,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计算机和信息类应用型教材编写还处于改革的初步尝试阶段,希望使用这套教材的教师也能够参与到教材建设工作中来,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推动课程改革并提高教材质量。
高林2004年5月
前言
计算机组网与维护技术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和基础设施。在社会走向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懂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因此,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工程等课程,专家学者也编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教材,推动了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培养网络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高度综合与交叉的具有独特科学规律的学科。在现有网络教材当中,着重讲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其通信协议,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了解网络运行的基本机制和方法。学生学习以后对网络有了大体的了解,但若仅限于理论方面,在实践方面,不会使用计算机网络设备,不能设计与施工计算机网络,对于网络应用中的故障也难以分析与排除,则不能算是合格的网络技术人才。本书以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的组建过程及维护为基础,说明计算机网络设计及实施的各阶段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思想和结构,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共9章。第1章概述计算机网络知识,第2~7章分别阐述局域网的设备组成、布线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及工作站系统的安装与管理、局域网搭建的过程,以及Internet的接入方式。第8章和第9章针对网络安全管理和常见故障展开分析与论述。
本书可供高校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网络设计人员、施工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由刘永华、张峰庆担任主编,并负责全书统稿整理。刘永华编写了第1章、第7章和附录B,张峰庆编写了第3章、第4章和第6章,刘贞德编写了第5章,周金玲编写了第8章和第9章,张宗云编写了第2章和附录A。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