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无论是从产业部门还是从收入水平、就业和经济增长等不同层面来看,每个国家的经济都因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而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是各国经济间最为牢固的纽带。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由此而开始的世界市场革命拉开了近代国际贸易的序幕。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的发明缩短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使世界史进入了现代国际贸易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相关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使国际贸易有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多边贸易体制的吸引力的逐步增强,国际贸易更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看一组数字:1980年全球货物出口总额为20133亿美元,3908亿美元;2000年,全球货物出口总额为64357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15284亿美元;2004年,全球货物出口总额达89756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21928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980年的4.6倍数据来源: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http://www.unctad.org/Templates/Page.asp?intItemID=1888&lang=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创造和分享贸易利益成了各国的共识。
中国虽然在古代有过丝绸之路和南洋海上贸易的辉煌历史,但在近代却落伍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统治着中国,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用洋枪和洋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用低成本的制成品按高价换取中国的初级产品,打击了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工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人民的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的方向。但是,在计划经济和过分强调自力更生的年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只在“互通有无”、“拾遗补缺”的政策口号下停滞在较小的限度内。改革开放使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使中国打开了国门,引进了大量外资,同时跻身于国际市场。改革开放后,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的高增长,也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大发展,我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从1980年到2005年,中国的GDP从45178亿元增加到182321亿元,贸易总额从3814亿美元增加到14221亿美元,其中出口由1812亿美元增加到7620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和FDI加速发展,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贸易形式和贸易产品的多样化、国际贸易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变化,给我们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们的迫切任务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国际贸易的理论和知识,提高现在人员的理论和操作水平。中国加入WTO要求我们客观地、科学地预见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各种可能和利弊得失。特别是对于从事对外贸易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经理人员来说,通过科学判断和理性操作,达到制定正确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回避风险、妥善经营、获取最佳经济利益的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同时,为适应开放形势的要求,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学生进入国际经贸专业学习,这一专业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吸引了数量庞大的各界青年。为了将这些大专院校的各类学生培养成国际经贸领域的专业人才,就需要有一种系统的专业教育,使他们对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贸易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比较深入、系统的挖掘,从而使他们在国际方面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较为广博的知识和较为熟练的操作能力。
鉴于以上考虑,我们组织有关老师设计和编写了这套“新坐标国际贸易系列精品课程”。本丛书由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14本教材组成,即徐复教授主编的《中国对外贸易》,刘重力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谢娟娟副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与操作》、《国际电子商务教程》,苑涛副教授主编的《WTO贸易救济措施》,饶友玲副教授主编的《国际技术贸易》,张兵副教授主编的《国际结算》、《进出口报关实务》,史学瀛教授主编的《国际商法》,王文先副教授主编的《WTO规则与惯例》、周哲主编的《国际物流》,汤秀莲教授主编的《国际商务谈判》,于志达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地理》等。
在这套丛书的编写中,我们力图做到内容充实、避免内容上的重叠、充分体现当前国际贸易中的新特点、新发展,并把近年来与商务部合作研究的一些成果纳入到教材中来,以增强这套教材的应用价值。
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本套丛书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对此表示感谢。这里要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同志,为本丛书的编辑出版投入了大量心血。本丛书推出之后我们渴望得到各方面的建议,以求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如果本丛书的出版能够在当前的国际贸易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便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佟家栋
2006年7月10日
前言
“中国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该课程不但是该专业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必修课,而且是中国国际商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全国外销员资格考试的核心课程之一。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中国的贸易政策全面向市场经济和WTO的国际通行规则靠拢,中国的对外贸易改革和政策的调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书作者在1998年和2002年编写的《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内容都已经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为此又重新编写了这本新的教科书,以适应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学需要。此书在原教科书的基础上从结构到内容都做了重大的调整,更加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也更加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设置的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中国对外贸易》属于部门经济学范畴,该课程在多年来总结中国对外贸易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基本框架。该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为武器,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新时期“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实践和基本知识。这一任务决定了这门课程所特有的宏观性、政策性和发展性。所谓宏观性,即主要从宏观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在新时期的理论与实践;所谓政策性,即主要介绍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政策措施的制定及依据;所谓发展性,则重点考察在中国内外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其理论和政策也应该适应新的形势而相应地变化与发展。此次教科书所介绍的中国贸易政策及发展都尽量推出2005年以后最新的政策,如中国最新的出口退税政策,进出口经营者在新的法律里进一步扩展到个人;加入WTO以后中国新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等;市场准入方面中国的关税大幅度削减和大多数非关税措施的取消等,都对中国的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资料和数据上,新教科书也都引用了最新的统计数据。由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在2004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在全世界贸易大国中首次超过日本,进入前三位。但是从商品结构和竞争力来分析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的较大的差距,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今后还任重道远。尽管我们想努力为读者推出一本时效性更强的全新的教科书,但是仍然会出现内容滞后的问题,所以我们希望进行教学时,必须把本书因时间因素无法反映的最新的方针、政策在课堂上予以补充介绍,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和资料补充教学内容。
[1]中国对外贸易前言[3]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我们在重新编写本教科书时吸收了近几年来有关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并将原教科书的框架结构和内容都做了大幅度的变动。在此次新编的教科书里,“对外贸易”的内涵比过去大大拓宽了,在2004年7月最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对外贸易”的范畴由传统的货物进出口贸易扩展到国际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这就是现代的“大经贸”概念。为此我们在本书中增加了“中国的国际服务贸易”、“中国的技术贸易”和“中国的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在中国新的对外贸易法里增加了“对外贸易救济”和“对外贸易促进”两章的内容。“中国的对外贸易救济”里全面介绍了中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该如何防止外国产品的过度冲击与保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重大政策性问题。我们应该根据WTO有关的国际规则和中国的相关立法,在因进口产品严重冲击和损害国内同类产品的时候,对外国有关的进口产品启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并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贸易救济措施,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目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也采取了日益严重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使中国成为全世界被反倾销和保障限制最大的受害国。在该章里,我们专门研究了中国遭受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以及由于中国的不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并提出我们应该采取的政府和企业的对策。“中国的对外贸易促进”是本书全新的一章,根据对外贸易法的相关章节,中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不是过去简单的“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而是全面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开放性政策;不是单纯的促进货物贸易,而是全面促进货物、服务、技术等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此中国采取了建设各种形式的特殊经济区域、实行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改革出口退税制度以及建立国际商会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等措施。中国的出口退税从1986年开始已经实施了20年,但是在2004年和2005年,这一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退税税率普遍降低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参与退税等政策使出口退税政策从过去单一促进出口转换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其目的已经进一步扩张为维护贸易秩序、保护国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控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的承诺,中国在经过5年的过渡期后要大幅度降低进口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提高市场准入度,其他各种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和国家的宏观管理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而且多数目前都已经到位或接近到位。这样,原来教科书的内容多数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所以在本教科书中,把“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分为两章,一章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包括介绍行政管理机构、进出口经营权、国营贸易、出口配额和出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等;另一章则重点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中国的海关管理和关税政策、外汇管理和汇率政策、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管理。在“大经贸”概念里,国际资本移动也应该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多边贸易体制里就包括“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文件。中国完成加入WTO进程以后,中国的投资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投资环境的改善、“国民待遇”的进一步规范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利用外资的大国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国家之一。为了研究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市场的位置及发展前景,本书专门增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即按照竞争优势理论研究中国不同产业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比较,并提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一直是本课程多年来教学的重点内容,从2006年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十一五”时期,为此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也相应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过去制定的对外贸易发展规划目标一般都定得比较低,没有或较少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和对外贸易发展应该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因而往往提前几年完成预定的发展规划。但是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起,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再提出一个“翻两番”的设想,因为基数比较大,完成的难度也将大得多。所以中国新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调整为三大战略,即大经贸战略、出口贸易战略和进口贸易战略。“大经贸战略”是指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拓宽对外经贸的深度和广度,实行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技术、服务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外经贸、生产、科研、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对外经贸发展战略。出口贸易发展战略则包括出口商品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在进口贸易战略中,主要提出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当提高高科技产品、设备和原材料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为了使中国的进口机制与国际规范尽快接轨,要根据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逐步开放国内市场,有步骤地开放金融、旅游、零售、商业、交通运输、电信等服务领域,将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降到最低的限度。
在编写本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体制和政策也没有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大国还没有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也制约和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本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实践都存在着许多困难,我们希望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能不拘泥于本教科书中的有关资料和数据,只有不断地将新情况、新问题、新资料和本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常讲常新、教学相长。也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对外贸易”这门课程不断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专业诸专业课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生命力的政策理论课。我们在编写完这本书以后,也期望着在此领域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课题,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使本课程更加科学、系统和完善。
本书由徐复担任主编、统稿和总篡,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的苑涛副教授、天津市市委党校杨东方副教授及国际经济贸易系的四位硕士研究生高鹏、肖寒霜、张咏华、萧恺也参加了本书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具体是由徐复撰写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杨东方撰写第六章、第七章,苑涛撰写第十二章,高鹏撰写第十章,肖寒霜撰写第八章,张咏华撰写第五章,萧恺撰写第九章。南开大学迎水道校区的孙丽华老师参与了本书的资料搜集和文字录入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06年3月30日于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