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无论是从产业部门还是从收入水平、就业和经济增长等不同层面来看,每个国家的经济都因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而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是各国经济间最为牢固的纽带。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由此而开始的世界市场革命拉开了近代国际贸易的序幕。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的发明缩短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使世界史进入了现代国际贸易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相关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使国际贸易有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多边贸易体制的吸引力的逐步增强,国际贸易更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看一组数字:1980年全球货物出口总额为20133亿美元,3908亿美元;2000年,全球货物出口总额为64357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15284亿美元;2004年,全球货物出口总额达89756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21928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980年的4.6倍数据来源: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http://www.unctad.org/Templates/Page.asp?intItemID=1888&lang=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创造和分享贸易利益成了各国的共识。
中国虽然在古代有过丝绸之路和南洋海上贸易的辉煌历史,但在近代却落伍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统治着中国,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用洋枪和洋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用低成本的制成品按高价换取中国的初级产品,打击了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工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人民的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的方向。但是,在计划经济和过分强调自力更生的年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只在“互通有无”、“拾遗补缺”的政策口号下停滞在较小的限度内。改革开放使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使中国打开了国门,引进了大量外资,同时跻身于国际市场。改革开放后,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的高增长,也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大发展,我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从1980年到2005年,中国的GDP从45178亿元增加到182321亿元,贸易总额从3814亿美元增加到14221亿美元,其中出口由1812亿美元增加到7620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和FDI加速发展,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1]国际贸易地理总序[3]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贸易形式和贸易产品的多样化、国际贸易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变化,给我们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们的迫切任务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国际贸易的理论和知识,提高现在人员的理论和操作水平。中国加入WTO要求我们客观地、科学地预见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各种可能和利弊得失。特别是对于从事对外贸易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经理人员来说,通过科学判断和理性操作,达到制定正确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回避风险、妥善经营、获取最佳经济利益的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同时,为适应开放形势的要求,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学生进入国际经贸专业学习,这一专业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吸引了数量庞大的各界青年。为了将这些大专院校的各类学生培养成国际经贸领域的专业人才,就需要有一种系统的专业教育,使他们对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贸易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比较深入、系统的挖掘,从而使他们在国际方面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较为广博的知识和较为熟练的操作能力。
鉴于以上考虑,我们组织有关老师设计和编写了这套“新坐标国际贸易系列精品课程”。本丛书由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14本教材组成,即徐复教授主编的《中国对外贸易》,刘重力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谢娟娟副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与操作》、《国际电子商务教程》,苑涛副教授主编的《WTO贸易救济措施》,饶友玲副教授主编的《国际技术贸易》,张兵副教授主编的《国际结算》、《进出口报关实务》,史学瀛教授主编的《国际商法》,王文先副教授主编的《WTO规则与惯例》、周哲主编的《国际物流》,汤秀莲教授主编的《国际商务谈判》,于志达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地理》等。
在这套丛书的编写中,我们力图做到内容充实、避免内容上的重叠、充分体现当前国际贸易中的新特点、新发展,并把近年来与商务部合作研究的一些成果纳入到教材中来,以增强这套教材的应用价值。
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本套丛书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对此表示感谢。这里要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同志,为本丛书的编辑出版投入了大量心血。本丛书推出之后我们渴望得到各方面的建议,以求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如果本丛书的出版能够在当前的国际贸易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便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佟家栋
2006年7月10日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国际贸易地理》,是编者在南开大学国际贸易系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编写的,目的是适应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并努力提高高等院校经贸院系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素质,所以称其为“新论”。本教材在下述几个方面力求有所突破。
第一,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地关系应是经济地理学永恒的主题,但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往往偏重于对经济地理事物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的描述,因此学生学到的感性知识多、理论分析少,缺少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材在阐述有关地理事物时不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这些事物,而在于客观地分析地理条件对某个国家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习新加坡地理时,不仅让学生了解新加坡交通地理位置优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加坡如何利用这种地理优势发展经济的。
第二,突破传统世界经济地理内容架构。传统世界经济地理学的内容架构一般以大洲为单位逐国论述。这种论述方式虽然体现了地理学地域系统的完整性,涵盖的知识面广,但往往重点不突出。本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各章主要阐述的是影响国际贸易地域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宏观因素,如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生产力发展对国际贸易中心区形成和转移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与环境保护等,目的为下篇的国别经贸地理论述构建必要的理论基础。下篇为国别经贸地理,其内容也不是逐洲逐国的论述方式,而是根据世界主要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处地位不同,分为超级大国、发达国家、转型经济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等类型,对重点国家进行论述。
第三,对影响当前和今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热点问题予以特别的关注。例如随着当前环境危机的日趋加深,导致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盛行,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本书第五章论述了对外经济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详述了世界组织有关协议对环境保护的有关例外和豁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针对当前全球性的能源短缺,论述了世界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储、产、销状况和建立石油储备制度的必要性。
第四,注重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中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为我所用。在国别经贸地理论述中,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某个国家经贸现状,更是为了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以供我们借鉴使用。例如在俄罗斯一章,我们详细分析了在叶利钦当政时期,由于不顾本国国情,盲目地采取了“休克疗法”的改革措施,几乎使俄罗斯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这一教训就值得我们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学习和借鉴。
本教材除上述内容架构等有所更新外,还对以前教材有所继承和发展。继承是指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是在学习前人许多同类教材和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发展只不过是对前人成果的补充和完善。因此,如果本教材还有“继承”,我首先感谢他们。本教材还有不成熟、不完善,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甚至谬误之处。这一方面是因编者学术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也因国际贸易形势变化迅速,从编写到出版,其阐述的某些内容恐已时过境迁。另外,书中大量数据、表格系笔者综合多种资料整理而成。望广大读者对书中不当处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06年2月于南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