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总序

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无论是从产业部门还是从收入水平、就业和经济增长等不同层面来看,每个国家的经济都因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而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是各国经济间最为牢固的纽带。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由此而开始的世界市场革命拉开了近代国际贸易的序幕。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的发明缩短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使世界史进入了现代国际贸易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相关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使国际贸易有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多边贸易体制的吸引力的逐步增强,国际贸易更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看一组数字:1980年全球货物出口总额为20133亿美元,3908亿美元;2000年,全球货物出口总额为64357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15284亿美元;2004年,全球货物出口总额达89756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21928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980年的4.6倍数据来源: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http://www.unctad.org/Templates/Page.asp?intItemID=1888&lang=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创造和分享贸易利益成了各国的共识。

中国虽然在古代有过丝绸之路和南洋海上贸易的辉煌历史,但在近代却落伍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统治着中国,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用洋枪和洋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用低成本的制成品按高价换取中国的初级产品,打击了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工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人民的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的方向。但是,在计划经济和过分强调自力更生的年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只在“互通有无”、“拾遗补缺”的政策口号下停滞在较小的范围内。改革开放使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使中国打开了国门,引进了大量外资,同时跻身于国际市场。改革开放后,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的高增长,也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大发展,我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从1980年到2005年,中国的GDP从45178亿元增加到182321亿元,贸易总额从3814亿美元增加到14221亿美元,其中出口由1812亿美元增加到7620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和FDI加速发展,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贸易形式和贸易产品的多样化、国际贸易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变化,给我们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们的迫切任务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国际贸易的理论和知识,提高现在人员的理论和操作水平。中国加入WTO要求我们客观地、科学地预见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各种可能和利弊得失。特别是对于从事对外贸易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经理人员来说,通过科学判断和理性操作,达到制定正确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回避风险、妥善经营、获取最佳经济利益的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同时,为适应开放形势的要求,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学生进入国际经贸专业学习,这一专业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吸引了数量庞大的各界青年。为了将这些大专院校的各类学生培养成国际经贸领域的专业人才,就需要有一种系统的专业教育,使他们对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贸易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比较深入、系统的挖掘,从而使他们在国际方面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较为广博的知识和较为熟练的操作能力。

鉴于以上考虑,我们组织有关老师设计和编写了这套“新坐标国际贸易系列精品课程”。本丛书由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14本教材组成,即徐复教授主编的《中国对外贸易》,刘重力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谢娟娟副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与操作》、《国际电子商务教程》,苑涛副教授主编的《WTO贸易救济措施》,饶友玲副教授主编的《国际技术贸易》,张兵副教授主编的《国际结算》、《进出口报关实务》,史学瀛教授主编的《国际商法》,王文先副教授主编的《WTO规则与惯例》、周哲主编的《国际物流》,汤秀莲教授主编的《国际商务谈判》,于志达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地理》等。

在这套丛书的编写中,我们力图做到内容充实、避免内容上的重叠、充分体现当前国际贸易中的新特点、新发展,并把近年来与商务部合作研究的一些成果纳入到教材中来,以增强这套教材的应用价值。

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本套丛书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对此表示感谢。这里要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同志,为本丛书的编辑出版投入了大量心血。本丛书推出之后我们渴望得到各方面的建议,以求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如果本丛书的出版能够在当前的国际贸易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便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佟家栋

2006年7月10日

前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经贸部下属的外贸院校开设了国际商法,并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这门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不仅受到在校学生的欢迎,同时也得到了从事国际商事活动的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肯定。时至今日,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并必将彻底改变人们对资源、市场、竞争的传统看法,同时也对国际商事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商法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跨国公司的影响与日俱增;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正在改变传统的合同法、货物买卖法、代理法和票据法等;美国联邦法院的判例已有大量涉及电子商务方面的商标法、专利法和著作权法,其中一些立法已经确定了重要的规则和方法;传统的产品责任法只包括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产品的回收列入立法议程;与此同时,为了适应WTO的规则,中国的法律体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知识产权法、公司法、证券法等一系列商事法律法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所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国际商法的内容。学习WTO的有关文件和规则是重要的,但要系统、全面地了解国际商务的知识及运作技巧,国际商法课程可能是一个更重要的基础。我们必须不断地跟踪、研究相关内容,才能赶上国际商法新的发展和变化。

国际商法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体系尚不成熟。它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及与相关法律学科的关系等问题,在理论上并无系统的阐述和一致的看法,以至于在一些院校的法律专业中,国际商法的部分内容多被国际经济法或国际贸易法取而代之。在国际商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也经常向老师提出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学科的划分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和科学的原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划分学科的时候,又存在很多的人为因素。无论是国际商法,还是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以及国际私法,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国际商事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这里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争夺某一学科的领地,不如踏踏实实地研究一些实际问题。国际商法是否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日益丰富的国际商事活动中有大量复杂的法律问题亟待人们去研究、去解决。正是基于这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并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周延性和逻辑性,而更侧重于对国际商事活动中具体问题的研究。

作为专业法律课程,国际商法的教学目的是学习和掌握与国际商法有关的基本知识,即基本的法律规定或条文。因此,本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比较法,介绍西方的两个法律体系——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介绍两个法律体系有关商事方面的法律规定,以及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的国际公约与贸易惯例。学习与借鉴外国法律,是为了补充与完善中国的法律体系,尽快与国际法律、法规接轨,以利于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

本书的宗旨是通过对国际商法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作基本的论述,使读者了解国际商法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法律规定,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本书除了作为法学专业教学用途之外,也能满足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对新教材的需求。因为学习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或有关的知识,不仅要懂得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方针、政策与进出口业务,而且也需要了解有关国际商法的基本知识,以便适应中国在加入WTO后的法律“游戏规则”,更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

关于本书内容的安排,在考虑国际商法本身固有体系的前提下,更注重国内高校教学的需求,注重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传授,并且尽可能避免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叠。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敬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