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2002年10月,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影印出版艾尔·巴比(Earl Babbie)的这本经典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其时是第9版。时隔近5年,出版社又将影印出版其最新的第11版。其间数年,正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科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类课程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标准配置。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的这本教材,由此也热卖大江南北,多次重印,成为诸多高校中讲授或学习社会科学(包括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教师或学生的必备参考书之一。

在本书的前言(Preface)中,巴比列举了几个促使本书再次修订的因素,特别强调了社会研究技术和方法本身正经历的持续演变。尽管很多学者(包括我自己)都认为,社会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工具性”知识体系(或实践中积累和达成的相对共识),其相比于诸多具体学科知识的发展,理应更为稳定。但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诸多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的普及使用,社会科学研究长期以来所积淀形成的一些标准方法和模式,在新的社会信息传播环境下,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换言之,尽管社会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以及探究社会现象的基本过程和原则(对应于教材中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内容)并没有显著变化,但社会研究中工具性、操作性方面的方法和技术(对应于书中第三和第四部分),则是随着技术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网络时代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下,社会研究的范围和方法选择都大大拓宽了;而随着一些基础学科和计算技术的发展,社会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技术和辅助工具,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升级。社会研究由此注定是一种需要与时俱进的实践。作为介绍和传授社会研究实践知识和技能的教材,本书的一再修订,正是社会研究方法中这种变与不变的特点的体现。

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研究绪论,主要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第1章)、研究范式和研究逻辑(第2章),以及研究伦理和意识形态(第3章)。这部分内容不少属于认识论、方法论范畴,关照的层面是最一般也是最基础的,在研究者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它们其实已经被内化到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取向中,并不直接体现在其研究过程和活动中。

第二部分介绍社会研究的设计问题,包括研究设计的一般性介绍(第4章)和具体方法、技术介绍(第5、第6和第7章)。第4章对研究设计的一般性介绍中,涉及到了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中最基本的一些考虑要素,包括研究目的和定位、分析单位的确定、时间维度的考虑等,并清晰地描述了社会研究的完整过程所应包含的各个环节,以及与此对应的研究计划的拟订要点。第5章是概念设计、操作设计和测量,属于研究设计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直接影响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第6章介绍的则是具体的测量手段和工具,包括指数和量表。对于这些测量工具的恰当和熟练运用,是一个成熟的社会研究学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第7章介绍抽样的逻辑,属于研究设计中另外一部分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本质上是对数据收集方案的设计。概念的测量设计和数据收集的方案设计,构成了研究设计主要内容的两个方面。

第三部分介绍社会研究的常用研究方法,主要是各种数据获取的途径,包括实验法(第8章)、调查法(第9章)、各种质化研究方法(第10章)和基于材料/资料的各种研究方法(第11章)。如果我们对研究方法的分类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巴比的这本教材无疑是更加偏重量化研究的。但从第9版开始,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无论是数据收集方法还是数据分析技术的介绍,巴比都对质化分析法有自觉的关照,力图在不同的研究方法取向方面保持某种平衡。

第四部分集中介绍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包括质化数据分析(第13章)、量化数据分析(第14章)、详析模式(第15章)、各种统计分析技术(第16章),以及社会研究成果的读写(第17章)。巴比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和本书的总体安排思路一样,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先后次序。第13章和第14章分别介绍质化研究数据和量化研究数据处理的一般原则、方法和步骤。然后在第15章专门介绍社会科学研究中探究现象间关系本质的基本思路和模式——详析模式。这一章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各种统计分析技术背后所蕴涵的推断逻辑。第16章是各种具体的统计分析技术,从描述统计到推断统计,并对几种现在已经应用面非常广泛的多元分析技术,一一作了简要介绍。即使作为一本以介绍量化研究方法为主的教材,统计分析技术部分也并非全书的重点。但这部分内容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由工具对于研究本身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相比于第9版,读者现在看到的第11版教材中,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介绍无论是种类还是篇幅上都有显著增加的原因。事实上,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改进。统计分析技术对于大部分社会研究者而言,其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概念和推断逻辑的训练,而不仅仅是数据的处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技术,能够让我们面对和分析研究问题时,在研究设计和分析框架构建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更开阔的思路。对于很多学者来说,统计分析技术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精确化和科学化的推动作用,其潜力是不可低估的。

相比于国内读者熟悉的第9版,读者现在看到的第11版无论在整体结构安排上还是具体章节安排上都有一些明显变化。从结构上看,第9版全书分5大部分,现在则调整为4大部分,第9版中的第五部分《研究的社会背景》不再单独作为一部分,其中的研究伦理这一章内容在新版本中则归入第一部分中。从章节设置看,原来讨论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关系的一章(第9版中的第3章)不再单独设章,而第9版中第四部分原先《数据的数量化》(第14章)和《初级量化分析》(第15章),在第11版中则合并为《量化数据分析》第14章)。此外,如上所述,第11版介绍统计分析技术的这部分(第16章),较之第9版相应章节(第17章),涉及面更宽,介绍也更深入。而全书背后的附录也作了较显著的调整,其中有关网上社会研究资源介绍、研究报告撰写这两部分内容,在第11版中都融入了各相关章节内容中。SPSS软件作为一种目前已经比较常用的社会科学统计分析工具,其使用指南也不再作为附录出现在新版本中。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巴比对这本经典的社会研究方法教材如何才能与时俱进所作的取舍。

在具体章节内容上,新版中所涉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例证材料的更新和扩展。如第1章有关出生率数据的扩充和更新;第7章在介绍抽样逻辑时,采用了美国最近一次总统选举——2004年总统大选的民意调查;在介绍基于美国一般社会调查(GSS)的教会活动参加情况(如第14章表14-4)时,也采用了较新的调查数据(2000年GSS调查结果),并增加了两个新的表格数据。

二是对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下出现的新的研究方法的介绍。如第8章关于基于网络的实验方法、第10章中对在线焦点小组访谈的介绍等。

三是有意在选取例证材料时更加国际化。如在第1章介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差别时,采用了埃及社会学家易卜拉辛(Saad Eddin Ibrahim)的例子;在第7章《抽样逻辑》中,用一个在伊朗的抽样例子代替此前采用的“圣诞老人‘粉丝’抽样”;在第11章中,专门新增了一小节有关全球化影响的研究例子。

四是在一些重要理论和知识点的阐述上作了修订和扩展。如第2章新增了一节“批判性种族理论”;第3章新增了“性别研究的政治”和“政治和普查”两个小节;在第4章有关分析单位的讨论中,除了传统的几类分析单位外,新版中把社会互动作为一个单独的分析单位加以介绍。同样是在第4章,有关还原论的讨论,和此前的版本相比,也作了明显的修改。而第16章中,则新增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介绍,并扩充了对统计显著性和实质显著性不同之处的讨论。

除此之外,新版教材较之于第9版,一个显而易见的改变,是每一章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的解释,都出现在正文中相应页面的页下注中,以方便读者即时参照和阅读。类似这样的细节变化还有很多,如图表的排列和说明(细心的读者应能发现新版中有关图表的说明更加详细,即使同样的图表,编排格式也有所变化)。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出版商和作者,为了进一步改进教材的使用效果所作的努力。

作为一本由著名的学术出版商出版的经典教材,本书的配套网页(http://sociologywadsworthcom/babbie_practice11e )是学习和使用社会研究方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教材的立体化出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种相关教学辅助资料的提供能够极大地提升一本教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在本书的配套网页中,读者不仅可以参阅不同章节的内容复习提要,各种自测练习,还提供了诸多与本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些重要在线数据资源链接,如美国2000年的普查数据、GSS数据等。对于很多初次接触社会研究方法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本课程或本教材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和技能的操练。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生都有体会,学习研究方法类课程,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没有大量的练习是不可能的。为此,一本好的研究方法教材,有必要在自测练习题、练习所需的各种数据等方面,提供一站式配套资源。

最后简单谈谈我们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最新演变趋势的一些观察。

近年来,社会研究方法方面的最重要演变,也许是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与此对应,互联网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包括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基础性的工具和平台。也许从以下这些简单的现象中可以看出这种影响深远的变化:

●除了各大学术资源电子数据库提供商提供的产品外(如EBSCO,ProQuest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Google的学术搜索(http://scholargooglecom/ )也日益成为人们获取学术研究文献的最常用途径和工具之一;事实上,Google们整合和梳理网上和现实世界中无穷无尽的信息的雄心,正在日益深刻影响学术研究(如数据收集、文献综述)的方式和方法;

●在中文世界,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 )作为“全球最大中文互动问答平台”,基本上可以满足普通网民和诸多专业人士对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需求。

●英文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 )已经成为包括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者查询和了解诸多最新知识和经典知识的最重要的参考工具;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处于世界各地不同机构但有类似兴趣的学者,能通过诸如群组博客、即时通讯这样的方式,以几乎为零的沟通成本,保持经常性的学术联系和即时互动;

●大量的专业人士,可以通过类似主题博客这样的方式,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向社会和公众(当然也包括某一方面的细分受众)传授专业知识,并通过各种互动,推动知识的分享甚至创造。作为一个例子,相信本书读者应该会从以下这个由著名华人传播学者祝建华老师创立并主持的研究方法讨论、辅导网站——“竹家庄”(http://zjz06yculblogcom/)中受益。

●类似Delicious(http://delicious/ )这样的社会性标签网站,使得我们能够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和互联网相连的地方,作为我们的“本地”来从事各种研究工作。

所有这些,都使得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科学的方法,甚至社会研究的对象和社会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性质,都发生了诸多深刻的变化。举例来说,科学的网上舆论(包括BBS、博客等用户自创内容中所体现的舆论)的了解和分析,不仅需要我们运用传统的统计抽样知识,从可行性上而言,考虑到网上信息范围的广大和复杂性,我们还不得不求助于搜索引擎技术和机器自动语义分析技术。在诸多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研究中,学科交叉和整合的需要,一如媒介的融合态势,已经是显而易见的。

所有这些,给我们这辈从事社会研究的学者和学子,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无穷的机遇。一方面,我们需要比我们的前辈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社会研究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现在和今后的社会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又提出了诸多全新的社会研究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有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使得我们的研究具有全新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和方法互动促进,生生不息,使得我们能够在社会研究的长河中有自己的作为和位置。

在这样的展望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社会研究方法某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经典的社会研究方法本身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积累,它能给我们面对和处理不断演变的社会研究实践提供良好的起点;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不断充实、更新我们对社会和社会研究的认识,与时俱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研究方法将成为我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学习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和价值,也正在于此。

金兼斌

2007年4月23日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