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课程讲授和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对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有全面的、概要的认识。

本课程的一种典型教学安排是,每周课堂讲授3学时、14周共42学时。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要完成覆盖面很广、内容极为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学,而又要使一年级学生能够理解,关键在于:

1. 要建立一个课程讲授结构体系;

2. 要把握好内容广度和深度的关系;

3. 要采用深入浅出的叙述风格。

笔者在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多年,20世纪80年代负责开设本课程之后,一直是本课程主讲教师。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以 “一个本质核心,三条内容纲领” 来组织本门课程,使学生能够在短短的十几周里对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科学能够有入门性的、较全面的认识。

“一个本质核心”是指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计算机是一种数据处理机器,计算机科学是使计算机完成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数据处理任务所需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知识集合. 

“三条内容纲领”是:

(1) 数据的分层表示方法学,其表示层次:

 现实世界的数据对象;

 数据结构和信息结构层;

 程序设计语言层;

 机器层;

 物理层。

(2) 数据加工的分层表示方法学,其表示层次:

 数据处理问题;

 解题模型;

 算法层;

 程序设计层;

 机器程序层;

 物理层。

(3) 计算机系统的构成(数据和数据加工表示方法的最终载体): 

 硬件系统;

 软件系统;

 网络系统。

本教材按照上述纲领展开,包含了后续各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主要概念,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内容及其内在的关联有全面、清晰、概要的认识。

教学实践表明,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激起学生新的问题和思考。课程结束后,学生的疑问通常会比课程开始前还要多。这就说明本课程已经为学生后续几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起到了“导论”的作用。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期望读者在使用过程中给予指正。

黄思曾E-mail:  hsz05@126.com

2007年5月于华软园